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1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执教日期 年 月 日教学内容21、古诗两首 锄禾共几课时2课型新授第几课时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锄禾。2学会“禾”、“午”、“辛”、“苦”四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盘”、“粒”、“皆”。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3从古诗中体会农民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爱惜粮食的道理。教学重难点重点:1充分朗读古诗。2写字。难点:在朗读中体会句意,感受农民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教学资源拍摄的照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预习设计1. 借助课后的拼音把锄禾读正确、读流利。2. 读一读新补充读本中的大意一课,观察农民生活。学程预设导学策略调整与反思一、复习旧知,以疑导入1、男女生比赛背古诗。2、学生观察图片,认识学校食堂。3、引出诗句,板书课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猜测句意。学生读题。4、明确学习锄禾的目的。二、初读指导,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要求:根据拼音读准每个字,轻轻地读完两遍后,圈出四个生字。2、(1)请一个小朋友当小老师领读,每个读两遍。去拼音,先自己练读,然后开火车读。(2)听老师范读,然后自己练读,再分男女生读。三、理解诗题,练习说话1、理解课题:锄禾。(1)锄:读准“锄头”,看图理解字义。(2)禾:读词“禾苗”。(3)锄禾:尝试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2、出示图。(1)看图,把话说完整。(2)把话说得更完整了。(3)从哪里看出时间是夏天的中午?(积累词语:火辣辣、当头照。火辣辣的太阳当头照)(4)你还从图上看到了什么?(老爷爷满头大汗,汗水一滴一滴落在泥土上)四、细读古诗,朗读感悟1、听老师配乐范读。2、学习第一二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1)引导学生说诗意。(2)指导朗读。(3)联系生活加强体验交流体会,加深印象:(干了要浇水,有虫子了要喷洒药水等)(满头大汗,腰都直不起来了,衣服上、手上、鞋子上都是泥土,喷洒农药后身上会沾上难闻的农药味)(4)反复朗读,体会句意。3、学习第三四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1)指名读,理解:盘中餐 皆(2)诗意:有谁知道碗里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呀! (3)指导朗读:五、总结古诗,解决疑问1、总结全诗。2、配乐朗读。3、教育升华。4、齐背古诗。(配乐)六、指导书写,培养习惯1、认读生字。2、交流识记办法3、学生书空练习。4、完成习字册。版块一1、小朋友们,最近我们开展了诵读古诗的活动,老师提议:全班分成男女生两大组,赛背古诗。2、出示学校的食堂照片:请看,这是我们每天都要去的一个地方食堂。你是怎么知道的?3、雪白的墙壁上,有这样两行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你知道这两行字的含义吗?这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一句诗,选自古诗锄禾。教师板书课题。4、那么,为什么要把这句古诗贴在食堂里面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锄禾,弄清其中的原因。版块二1、请大家打开书本,翻到119页,摆好读书的姿势。听清要求。2、检查自读情况(1)生字:盘中餐 辛苦禾 午 粒 皆 (2)师范读,注意节奏。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范读讲解:每句中该停顿的地方。版块三1、看课题。(1)看图,这就是锄头。读词“锄头”。注意“头”读轻声。锄头是做什么用的?(松土、除草)(2)“禾”可以组什么词?看图,这就是禾苗,绿油油的禾苗!(3)“锄”与“禾”连起来就是古诗的题目,“锄禾”就是用锄头给禾苗松土、除草的意思。2、出示句式,训练说话:(1)_(谁)用锄头给禾苗松土、除草。 (2)_(什么时候),_(谁)用锄头给禾苗松土、除草。(3)_(什么时候),_,_用锄头给禾苗除草。(4)_(什么时候),_,_用锄头给禾苗除草。_ 。版块四1、小朋友,诗人李绅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所以写下了这样一首诗锄禾。(师配乐范读)2、古诗中的哪两行直接写出了刚才我们看到的、也是诗人看到的“农民锄禾”的画面呢? (1)再读读这两行诗,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2)把你看到的用朗读表现出来,好吗?(3)指导联系实际体验:小朋友,我们都是农村的孩子,你知道农民们在地里除了给庄稼除草,还会做些什么呢?平常看到你的家人从地里干完活回来,他们都是什么样子的?(4)是呀,作为农民的孩子,我们都能体会到农民的辛苦夏天,火辣辣的阳光当头照,农民们依旧引读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为了使庄稼有个好收成,农民们每天都不嫌脏,不怕累地劳动着引读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3、诗人李绅看到了“农民锄禾”这样一幅画面以后(板书:看),想到了什么呢?(板书:想)(1)你对句中的哪些词不理解?帮助学生理解两个词的意思。(2)谁能连起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3)指导朗读:据老师观察,农民一天的劳动不止十个小时呀!劳动多辛苦呀!这粮食来得容易吗?(板书:来之不易)读出这种意思。(重点读好“辛苦”,要读到心里面去)这碗中的米饭,每一粒都是农民伯伯辛苦劳动得来的呀!真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版块五1、诗人李绅看到了引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由此想到了引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跟老师一起写“辛苦”。(板书:辛苦)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3、出示食堂照片。(1)你知道为什么要把这两行古诗贴在食堂的墙上吗?(板书:爱惜粮食)(2)那么,大家做得怎样呢?请看老师在食堂拍到的一组照片。(3)当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对这两位同学说什么呢? 4、让我们把这首诗牢记在心中。版块六1、出示生字:禾 午 辛 苦2、怎样记住它们呢?可以联系教过的字来记忆。3、教师示范书写。4、教师巡视,关注习惯养成。作业设计 在习字册上练写生字。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为生字组新词。“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执教日期 年 月 日教学内容21、古诗两首 悯农共几课时2课型新授第几课时2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悯农。2学习本课的生字,理解字义,能用完整、通顺的语句说说古诗的意思。3了解旧时农民的悲惨命运,进一步培养学生尊重农民劳动,爱惜粮食的品德和习惯。重难点重点:1、充分朗读古诗。2、写字。难点:理解诗意,了解旧时农民的悲惨命运,懂得珍惜。教学资源生字卡片、教学挂图预习设计借助拼音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借助课文插图想想古诗意思,也可以去新补充读本中去了解诗意。学程预设导学策略调整与反思一、复习检查1、朗读锄禾。2、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二、初读指导1、领读课题。思考:农民什么地方值得人们同情呢?2、学生仔细听,跟读。(3)指名朗读。3、请小朋友自读古诗。(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2)指导朗读,注意多音字,重音和停顿。(3)展示读。三、精读训练1、教师介绍粟。2、弄懂“无”和“犹”的意思。3、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讲一讲。(1)同桌试讲,纠正。(2)检查试讲情况,指名讲解。4、观察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意。5、为什么丰收农民还要饿死呢?6、背诵古诗。四、学习生字1、认读生字。2、交流识记办法。3、书空练习,完成习字册版块一1、出示古诗锄禾。指名朗读。2、用自己的话把锄禾这首古诗的意思讲一讲。(中午,火辣辣的太阳当空照,农民在地里给禾苗锄草松土。农民脸上的汗珠,大颗大颗地滴在泥土里。有谁知道碗里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呀!)版块二1、板书课题:悯农指导理解“悯”:怜悯、同情2、教师范读,领读。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3、自读课文。(1)生字:农、收、万、闲、夫(2)种zhng(种下)zhng(种子) 子 z (子女) zi (种子)(3)指名读,相机评价指导。版块三1、粟是粮食的一种。2、那 “无”和“犹”又是什么意思呢?(没有;还是)3、理解诗句的意思:(3)结合讲解板书:春一粒: 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秋万颗: 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犹饿死:仍然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4、出示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意。5、指名说说,师做小结。补充了解陶者、蚕妇。6、对照板书练习背诵。版块四1、出示生字:农 收 万 闲 夫2、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3、教师示范书写。 巡视学生完成习字册 完成情况。作业设计用自己的话说说悯农的诗意。有感情地背诵古诗。背背陶者、蚕妇,通过查阅了解诗意。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施教时期2010年 月 日教学内容练习7共几课时4课时 课型新授第几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用字词句,把识字、写字、画画、说话紧密结合。2通过看文字画,了解象形字的特点,感受字义组合与事物之间的天然联系,最后在现实交际中完成连字成词、连词成句的训练。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象形字的特点,感受象形字的意义和造形特点难点:感受字义组合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学资源1 有关象形字、挂图预习作业1.收集象形字2.读读背背练习7中的成语和古诗3.观察练习7中的生字,想想他们的笔顺规则4.想想到别人家作客需要注意些什么。学 程 预 设导 学 策 略调整与反思一、 欣赏图画,导入新课1.欣赏图画2.观察比较3.说说自己的观察所得二、写字练习1.学生在田字格内写字2.共同评议写字情况三、想像绘画1.大胆想像表述2.在音乐声中创作绘画四、介绍作品1.同桌之间练习介绍自己的画,可互相补充,提出建议。2.全班交流。3.在小组内交流。一、 欣赏图画,导入新课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图画,想看吗?(出示图画)怎么样,很特别吧!2.观察图画,说说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