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 鲁迅伤逝 (一)如何看待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其根源为何? 1涓生和子君生活的时代原因。 整个社会的沉滞、腐朽不可能不毁灭两人的爱情。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不能容忍涓生和子君叛逆地去追求爱情的自由。他们永远维护着封建伦理道德,压制人的自我和个性。在他们的眼中,青年男女的结合应该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涓生和子君脱离了他们的准则,便生活在一个众人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环境里。正因为如此,涓生才会失业,子君的叔叔也“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两人也很难找到住的地方,“大半是被托词拒绝”。可想而知,在这样的社会重压下,两人承受着怎样的煎熬和负担,以至于子君最后不得不走向“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一)如何看待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其根源为何? 2涓生和子君的性格弱点和缺陷。 同居之后,两人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起初涓生对待爱情勇敢、真诚,抛弃世俗眼光去追求真正的爱情,然而随着社会和生活压力变大,涓生自私、虚伪和卑怯的心理渐渐显露出来。爱情是一种责任,一种奉献,但是涓生却认为“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这种想法和做法不但非常不负责任,而且直接把子君推向了死亡。虽然涓生自己也想到过他离弃子君的结果可能导致子君的死,但他还是选择了和子君分手,而子君也同样在最初的斗争中,以一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表现出非凡的果敢和坚决,但旧思想的束缚使她在和涓生同居后成了软弱、琐屑的家庭主妇,甚至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和邻居吵架。最终导致了两人的爱情悲剧。 (一)如何看待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其根源为何? 3经济的困顿。 我们不得不承认,美满的爱情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在起初十分深厚,但是生活的困顿渐渐使他们失去了斗志。在涓生失去工作之后,他也失去了轻松的心情,忙碌在求生的道路上,因此也与子君产生了矛盾。而子君也为了生活上的拮据琐碎而同邻居争执不休,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他们为了生活奔波劳碌,再也没有时间讨论两人曾经孜孜以求的精神性追求,长此以往,两人的爱情也渐渐变质。 (二)小说表现两人爱情悲剧的意义是什么? “五四”时期,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青年的一种追求,当个性主义成为时代思潮,青年人纷纷效仿易卜生笔下的人物,走出家庭,追求婚姻自由时,鲁迅看到个性主义的不足,提出了“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伤逝实际上是这一思考的继续,只不过是用小说创作来表现,鲁迅在伤逝中描绘了一出引人深思的社会悲剧,激发社会对于追求婚姻自主之后的问题的关注。作品深刻揭示出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的最终解决,不能仅仅靠青年男女个性的解放,而应该是整个社会解放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小说采取的“手记”形式有何独特艺术表现效果? 这篇小说是以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涓生的手记的形式来写的。从形式上看,是一篇关于个人爱情生活的自叙传和忏悔录。小说是以涓生的忏悔开头的:“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接着,涓生回顾了自己与子君从相识、相恋到同居、分手再到子君死亡、自己痛苦地忏悔的整个爱情生活过程。 作品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涓生手记的形式,以涓生的回忆来叙述他与子君的这场令人悲哀心碎的恋情。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断穿插着涓生的议论和抒情。这样的写法造成了小说的双重效果:一是真切地记叙了涓生、子君两人的情感历程及其悲剧结局,使作品所表述的故事显得清晰、完整;二是主人公的议论与抒情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和感情力度,作品凸显出涓生深深的自责与忏悔,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性,也加深了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染力。 (四)小说极具个性的语言特质 鲁迅之所以成为今日的鲁迅,除了伟大而深刻的思想性,还因为他穷毕生之力,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树起了一座伟大的文学丰碑。鲁迅的语言风格是独特的,独特到别人难以模仿的程度。没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如同鲁迅一般深刻博大的悲悯之心,即便模仿,也只能是邯郸学步,得其表而难入其里。凡是认真看过鲁迅作品的人都知道,鲁迅的语言并非像毛本三国演义那样文白相间式的语言,也不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白话文,而是自成一体,别具特色。伤逝同样沿袭了鲁迅独特的写作风格,很多语言都呈现出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在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鲁迅即开创了“独语体”的写作风格。独语,亦即不需要读者,甚至是以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紧张和排拒为其存在前提。在伤逝中,作者采用涓生手记的手法,寓批判于现实,排除他人的干扰,径直逼视自己的灵魂最深处,捕捉自我微妙而难以言传的感觉,对情绪、心理意识进行更高、更深层次的哲理思考。作家的情绪需要缓解,只能借助特殊的意象将自我的感情诉诸笔端,从绝望中挣扎,创造和现实对立的、自我心灵升华的另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有追忆中的内心独白与倾诉,也有回想中的细节点缀与刻画,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四)小说极具个性的语言特质 例如小说结尾段:“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铿锵有力的语言和尖锐直接的情感表达了涓生的追悔莫及和悲哀的心情。 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空虚”这一词语。在小说开头就多次提到“会馆的被遗忘在偏僻里的破屋是这样地寂静和空虚。时光过得真快,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在一年之前,这寂静和空虚是并不这样的,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然而现在呢,只有寂静和空虚依旧,子君却决不再来了,而且永远,永远地!”反复强调的“空虚”强烈地表现出涓生在自私地抛弃子君后感到的悔恨、自责,同时也揭示了他茫然、困顿、失落的精神状态。 (四)小说极具个性的语言特质 而在两人的爱情渐渐淡漠最终走向变质时,作者又这样写道:“也还是去年在会馆的破屋里讲过的那些话,但现在已经变成空虚,从我的嘴传入自己的耳中,时时疑心有一个隐形的坏孩子,在背后恶意地刻毒地学舌。”空虚一词再次出现,表现了在环境的压力、经济的困顿折磨之下,两人曾经的感情基础和共同话题已经渐渐不再,爱情也逐渐不复往日的单纯和热烈。读到这里,读者都能够预见到两人的爱情最终会走向悲剧的结局。 子君离开后,涓生又感到“我要离开吉兆胡同,在这里是异样的空虚和寂寞”,“但那时使我希望,欢欣,爱,生活的,却全都逝去了,只有一个虚空,我用真实去换来的虚空存在”。这时的空虚不但因为寂寞困苦,也由于涓生对子君的悔恨、哀悼与自责。而且涓生本以为遗弃子君就可以向着求生的道路毫无顾忌、毫无负担地前进,然而等待他的仍然是漫无边际的空虚。失去了方向感的涓生只能日复一日地在这空虚中煎熬。 (五)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 子君是受“五四”精神熏陶的“新女性”,她喊出了“五四”的最强音:“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接受了个性解放、男女平等、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勇敢地冲出旧家庭,与涓生结合。她满怀新生活的希望,无视所有的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径直走向心目中理想的自由婚姻。 但她没有彻底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没有意识到女性要获得恋爱婚姻和人生的自由,最重要的是经济独立。虽然她卖掉了金戒指和耳环,以求在新家建设中“加入一点股份”,但之后,她便不由自主地扮演起家庭主妇的角色,倾心于依附涓生的生活方式。日夜操劳,跟房东暗斗成了她爱情婚姻生活的全部内容,放弃了与涓生之间精神上的进一步沟通的可能,放弃了对生活现状的思考和对将来的谋划。 (五)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 同时,子君也具有软弱、妥协的性格和停滞不前的思想,当他们同居以后,子君沉浸在凝固的安宁与幸福里,把精力倾注到家务和侍奉丈夫上,表现出旧式妇女贤妻良母式的性格,渐渐变得平庸短浅,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女性变成庸庸碌碌的家庭奴隶。最后不得不回到她曾经背叛的旧家庭里去,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作者通过涓生的回忆视角,写出了子君淳朴善良的性格,她为了爱情,不计较涓生是个门第卑微的穷青年,当离开涓生的时候,没有留下字条,却默默地把仅有的生活用品留给涓生,这里有关心,有惋惜,有对爱情最后的祭奠和留恋,不仅表现出子君善良的品性,同时也留给读者无尽的怅惘。 (五)涓生的人物形象分析 涓生的性格是既特殊又丰富的,他身上有着五四青年共有的美好品质,也免不了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局限性。虽然在爱情之初,涓生表现出了勇敢和坚定,但是他并没有将这份勇敢和坚定坚持下去,或者说是爱情萌生的勇气在爱情高潮退去后逐渐被内心的怯懦一点点吞噬直至完全取代。“我觉得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不小心使我的全身有些瑟缩,只是即刻提起我的骄傲和反抗来支持”,可见涓生的勇敢不是来自自身内在的固有本性,而是借着爱情一点点的力量和青年的骄傲勉强伪装出来的,甚至在勇气这点上他还不及子君,“她却是大无畏的,对于这些全不关心,只是镇定地缓缓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 (五)涓生的人物形象分析 当面对失业的压力,生活的艰辛,子君的变化,涓生的思想感情也发生了急速的变化。他对子君曾经那样炽热的爱一点点消淡,甚至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厌烦甚至蔑视的情绪。他觉得婚后的子君变得粗鄙肤浅“子君的功业,仿佛就是完全建立在吃饭中”,对于子君爱的“温习”他则觉得完全是虚伪的表现,而自己是“将温存示给她,虚伪的草稿便写在自己的欣赏”。他在抱怨子君“多么容易改变”时,恰恰反映出他自己的改变。爱情变质了,于是便觉得“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这实际是不负责的将一切烦恼和不幸归咎于子君,归咎于有了一个家庭,归咎于曾经热烈追求得来的爱,他在急急忙忙地给自己寻找新的出路,要将自己解救。他用“人必生活爱情才有附丽”来安慰自己、推卸责任,用“为的是免得一同灭亡”来掩饰自己的自私和不负责,这都是他性格里的阴暗面自私、虚伪、卑怯、不负责的体现。 * * 【鲁迅与许广平的坎坷爱情】 鲁迅、许广平与儿子周海婴 【拓展阅读】 鲁迅与许广平 【伤 逝 涓生的手记】 伤逝是鲁迅唯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五四”时代的先锋青年男女涓生与子君冲破封建礼教,追求恋爱自由和个性解放,却因无聊烦琐的家庭生活和失业所导致的经济困顿而不得不以悲剧告终。作者把同时代人描述的自由恋爱的颂歌作为时代的悲歌来表现,体现了作者对于妇女寻求自身解放的深刻思考。小说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更像一首悲情缱绻的悼亡诗,是鲁迅对现代小说形式的一个很有意味的探索。 【伤逝解读】 【原著解读】 鲁 迅 伤逝在浓郁的悲剧气氛中以“我”的悲诉倒叙开场:“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主人公涓生和子君是在“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下,勇敢地冲破封建家庭与社会习俗的束缚,争取个人自由、幸福的青年,他们声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发自内心的豪言壮语堪称那个时代青年的自由宣言书,他们傲然面对社会上守旧势力的指责和歧视的目光,建立了自由恋爱的家庭,收获了个性解放的硕果,展示了那个时代先锋青年的勇敢无畏的先进 【原著解读】 品质。 电影伤逝剧照 然而,幸福还未曾停留,无聊烦琐的家庭生活便销蚀了他们爱的创造力,涓生的失业又给经济以致命的打击。他们不得不痛苦地分手,回到各自旧有的生活。不久,子君凄凉地死去,涓生则在无尽的悔恨与悲哀中寻思着人生的新路,他们在个性解放中终究没有实现爱的理想。作为思想家的鲁迅敏锐地感受到了个性解放潮流中隐伏的严重问题:既对勇敢追求自由恋爱表示理解与同情,又对个性解放在最基本层面提出怀疑性反思。在小说人物梦醒而无路可走的悲剧情景中,蕴涵了作者身处彷徨苍茫时刻的苦闷。 【原著解读】 姚有多手绘伤逝(局部) 【原著解读】 小说采用手记体形式与自省视角的第一人称写法,意在着力对于人物内在的情感表现与自我反思,抒写涓生的悔恨和悲哀,没有抽象空泛的分析与理性说教,而是紧紧扣住涓生的原罪式情感心理,以忏悔的内心告白形式,追怀往事,自我剖析,由此生发哀意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