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探究性学习在思想品德、社会学科中的运用黄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王嬿在二期课改新课程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探究”这个词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进而成为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字眼。然而,目前本市的新课程尚未全面铺开,三至五年级依旧在使用旧教材,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将探究性学习这个全新的课程理念运用于小学思想品德、社会学科的教学中,从而切实提高小学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呢?笔者在实践中做了一些探索,有了一些粗浅的体会和感悟。一 探究性学习的内涵探究性学习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广义的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狭义的理解,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思想品德、社会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的实际出发,寻求与思想品德、社会课程相关的自身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自己的或与同伴共同合作的思考探究、道德实践体验来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通过经历整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社会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探究的方法和受到的情感教育等等。二 探究性学习的意义1有助于观念的创新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探究性学习有助于我们重新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从教学观上看,有助于将教材是教学活动重要依据的观念转变为重视知识形成过程,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基本方法。从学生观上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即把学生视为平等的人,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和进步,保证他们享有平等的权利及义务;把学生视为发展的人,遵循他们的认识规律,尊重他们的情感需要;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自发的内在的需要和探究后,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收获。2有助于内容的创新 社会发展赋予了教学内容新的拓展。为此,在遵循课程要求的同时,我们还要突破教材,把教材中出现的远离学生生活的“繁、难、偏、旧”的内容看成是可以对话的文本,是一个范例或话题,大胆取舍;同时广泛引进自然现象、社会热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拓宽教学资源,加强教学与世界、与生活的融合。教师只有把握住时代的脉搏,让教学内容与时代同呼吸,与学生共成长,才能给予旧教材新的生命力。3有助于方式的创新过去的思品、社会课的教学往往偏重于认知,把学生当作“容器”,不断灌输,这样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长此以往就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的欲望,同时也难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创新能力,开展探究性学习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在探究性学习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自由选择探究的问题,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评价,从而对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培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4有助于学法的创新通过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和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这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有效性,从而使教师能够积极、热情、主动地改进教学方法,也能够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身于学习的过程中去。把探究性学习运用在教学中,教学课件就不只是教师的“教具”,更是学生的“学具”;在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主讲”而是“主导”,积极创设情境,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完成知识建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等多方面能力得到了加强。三 探究性学习的操作1兴趣入手,自主质疑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真实的问题是学生自己产生的问题,而不是教材规定的问题,不是教师主观的问题,更不是为提问题而提出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减少无效问题,而多引导学生对现实进行探究,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案例:在学习社会课能源问题前,老师先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能源的种类、我国能源的现状、解决能源的方法”等资料,使学生在自主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参与到学习中来。课堂上,学生分组交流资料,从中了解到:能源是为人类获取能量的自然资源,是非再生能源;虽然我国的能源十分丰富,但因分布不均匀等原因,供需缺口依然非常大。在交流中学生获得了感性认识,为自主提出问题作了铺垫。此时,教师以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身份提问:“针对用途广泛、需求量大、分布不均、人均短缺的现实,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在思考、讨论,在对现实层层深入地探究中,自然引发了对能源问题紧缺的担忧和对节约现有能源、开发新能源的思考。点评:只有有价值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的思考与探究,使他们真正获得感悟,学会学习。2搜集资料,自主探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这种心理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顺应儿童的这种心理需求,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案例:社会课我们的邻国教学中,教师根据对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了解,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了让学生在课前搜集邻国资料的环节。由于教师对学生的深入了解,知道学生具备搜集资料的能力,所以课上学生带来了丰富的学习资料:日本的饮食文化、韩国的礼仪举止、印度的特色服装、俄罗斯的雄伟建筑、泰国的参拜习俗、各邻国的国旗、与我国的历史渊源文字资料详实,画面资料直观,接着教师也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展示出来,课堂上顿时形成师生互动、情景交融的良好氛围。点评:课堂中,大量的学习资料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使教学不再是教师一言堂,而是让学生有了充分的自主权,他们自己搜集资料,在搜集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在课堂的交流中,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为学生了解知识、明白道理自然而然地做好了铺垫。3自主明理,规范行为新教材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的体验活动为线索,突出呈现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和探究途径,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创造性的学习活动获取并建构知识。我们将这一理念吸纳进旧教材的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践体验感悟,自主地激发起情感,指导行动。案例:教学思品爱护公共设施一课时,在明理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分别到校内和校外“寻找”公共设施遭受侵占、破坏或弄脏的实例。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到:校内:教室里的图书角书籍损坏严重;厕所内的瓷砖上涂上了颜料水和墨汁;走廊的墙上有黑黑的鞋印,如此等等。校外:盲道上停满了自行车;路旁的窨井盖不翼而飞;马路上的护栏被衣被“侵占”,如此等等。学生们目睹了公共设施遭损坏的现状,又讨论了损坏这些公共设施所带来的后果,最后达成共识:爱护公共设施应该首先从自己做起,人人争当义务维护员。如给破损的图书修补“衣服”;给弄脏的瓷砖、墙壁“洗洗脸”;给窨井竖块牌,提醒行人要小心,如此等等。点评: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主地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树立公民道德意识,实践道德行为,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应当是我们追求的教学目标。4尊重个体,自主选择我们的品德教育往往会在教学中出现一个通病,那就是教师对于道理的认识会划定一个统一的高度,而事实上学生由于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解角度不同、深度不同,认知水平与实践能力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应关注学生不同的心理体验,尊重他们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案例:在执教思品关心、帮助残疾人一课中,老师让学生投入到“特定环境”(带上眼罩)“漆黑一片”,亲身体验“做盲人”。学生们通过取书、写字、找朋友、“看”卡通片等一系列活动,逐步由好奇、不便、难受,到痛苦与无助。与此同时,学生们的同情心也萌发了:有的表示自己今后一定要为残疾人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与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尽力;有的决定通过捐献、资助,尽自己的一份力;也有的认为自己会努力作到不取笑、不蔑视残疾人点评:探究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寻求答案,允许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想法。以上课例中学生的认识显然存在着层次之分,但都没有背离教育目标,所以老师应尊重他们的选择。5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学生在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中,思维会更活跃,表现会更积极。这不由地使人想起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的一句话:“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案例:在学习信科学 破迷信一课中,老师做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师:大家先一起来听一个“巫婆招魂”的故事师:我也会招魂,你们信吗?(生笑,否定状)【师演示:在白纸上浇上“黄油”,纸上出现一个小孩的头像】(生惊讶状)师:为什么呢?(生非常好奇,师讲科学原理)(生释然状)师:这是不是巫婆有法术呢?接着全班学生分六组,在老师的指导下,每人做一次“天公发怒”的实验。点评:教师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迷信这些概念,以及为什么要相信科学,不迷信这一道德认识,而是通过两个实验让学生在听一听、看一看、做一做、辨一辨中,通过自主探究,得出正确的判断。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的过程,是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6整合教育,凸显德育在思想品德、社会课的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常常感到学生说得多,做得少,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留于形式。要使思品、社会课上得有针对性、实效性,教师还可以结合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德育活动,给学生的知行结合提供实践体验的机会。案例:思品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教学课一开始,老师就展示了一组上一周学校接待云南丽江民族孤儿学校胡曼莉老师和14位丽江娃娃的照片,问:我们为丽江娃娃都做了些什么?参加此次活动你有什么感受?顿时课堂热闹起来了:我们捐款、捐物,一起游戏、上课,逛南京路、吃肯德基我们体验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我们争得了“手拉手章”。点评:让德育活动和生活不断丰富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内容,又使思想品德课不断地把学生的实际升华为认识和观念,再回过头来不断地激励和指导更多的学生去实践,去谱写新的故事,能推动和促进品德教育的深入开展。在二期课改探究性学习实践以及在将课改精神渗透在非课改年级过程中,我们正在积极探究的品德教育的新模式,归纳起来可用下面这张图来表示:学 生教 师激发兴趣提出问题提供资料自主探究明理导行设计活动当然,针对课的不同内容、目标,课的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探索的宗旨是通过让学生亲身的实践、感悟、体验,上升为理性的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行为,而不是仅仅告诉学生该怎样做。7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