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谈学校德育低效的原因及对策李雅男(浑源师范 大同 037400)摘要学校德育“高投入、低产出”的现状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德育低下已是不争的事实。本文旨在从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个“教育空间”入手去探讨和分析引发德育低效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家庭德育环境、走出学校德育的误区、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及建立德育基地的相应对策。关键词 学校德育;低效;原因;对策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并遵循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在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矛盾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质的活动。简言之,德育就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我国教育历来十分重视德育,各级各类学校都普遍开设了德育课程。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面对现实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德育实效是无法令人满意的。以要本文拟从德育现状入手去探究引发德育低效的原因。一、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标准德育实效性的评价,对学生个体而言,不外乎思想道德认识与相应措施的行为表现两方面,而深入实地分析德育的实效性,它是分阶段,有层次的。这个分阶段,有层次,是指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实效性存在,在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各个领域也应有不同层次的实效性评价。德育是做人的工作的。人的思想道德的发展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呈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因此,德育实效性的评价,也不能停留在一个平面上,它是分阶段,有层次的。从发展阶段看,它是一条线性发展的评价链,从思想道德的不同领域看,又有一个不同的层面,形成立体交叉的结构。这种状况是由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和品德结构状况所决定的。学生品德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既有年龄特征,又有个别差异的不平衡性,思想品德结构,既而包括品德内容,双包括心理形式和品德能力。就学生思想品德的心理形式而言,一般是由知、情、意、行等要素构成。我们常说,构成人的德行,最基本的是态度和行为两个因素 ,只有在态度和行为上表现出来,才能说学生已形成了道德品质。这是对的。但是这是教育的最终结果,是德育实效性在这一过程中终极评价,而在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个相对小的过程,即思想道德的认识阶段、情感阶段、意志阶段、行为习惯阶段等都存在着德育实效的评价。这是因为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矛盾运动转化过程,是由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的过程,在未达到质变之前的量变本身也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有变化发展,就体现了德育的实效,如果没有前一阶段取得的实效,也不可能向后一阶段转化,没有后一阶段的转化也不能加深前一阶段的成效。当然,德育实效性的最终落脚点在学生的言行一致上,而学生的言行一致也存在着不同的水平,最低层次是既无很好的认识,又无道德行为表现;稍高层次是有一定认识水平,而没有相应有道德行为表现;再高一个层次,言行基本达到一致,但水平很低;更高的层次是言行一致,有良好的行为表现。通过德育使学生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就体现了德育的成效。二、目前学校德育的现状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在健康文化、观念进步发展的时候,也有一些不良思想影响着我们的孩子,影响着学校的教育工作。因此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以应对各种不良现象,使青少年健康成长,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本文对目前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现状作一论述。(一)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流于形式而不具体不少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实际,更没有直接联系学生的生活和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上。形式是必要的。每周一各校都要进行升国旗活动,这可以提醒所有的学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之,更应该努力学习来报效祖国。很多人能唱许多流行歌曲,却不能完整地唱好国歌,试想,祖国在他们心中会有多大的分量。爱国是一个大的概念,甚至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有在行动上和生活中体现出来,才能赋予其直观、具体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 ,爱国,具体应该爱什么?这个问题不解决,爱国就是空谈。学校(这里不包括私人办学)是最典型的国有资产,最形象的公有制,它具体体现在教室门窗课桌、实验设备、场地、林木花卉等公共财物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久教育。首先就应该落实到对这些公共财物的爱护上。硬是要直接向学生挑明是否爱护这些公有财产,直接反映出是否有爱国主义思想。另外,团结同学,遵纪守法也属于爱国主义的范畴。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学习都需要安定的环境,如果你不遵纪守法,成天打架斗殴,闹得鸡犬不宁人人惧怕,你能说你爱国吗?所以说,爱国是大话、是大事,我们必须从小到大处着手,从小的方面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二)爱人民的观念淡漠我们中靠人民养育的,但是很多人根本不谈这个问题。这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是很不够的。爱人民怎么爱?除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文明礼貌外,主要的还得落实至爱护或珍惜人民的劳动成果上。学校的公共设施都是人民通过劳动创造的财富,爱护这些公共财产,除了体现爱国主义的思想外,还体现出爱人民的观念。总的来说,社会上的一切财富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都值得爱惜,都应该爱惜。有些学生对学校某个领导或老师有意见,不敢当面交换,就损坏学校的公共财产来发泄,这实际上是一种不爱国不爱人民的表现。因为学校的财产是国家的,不是某个校长或老师的。还有一普遍现象:乱倒菜糟蹋粮食。这是对人民劳动成果的公然践踏。这种人不但谈不上爱人民,实际上还不爱他们的父母。因为他们的父母也直接或间接地创造了这些粮食。另外,尊重老师也是爱人民的表现。上课守纪律也是尊重老师的表现。老师是学生的第二父母。如果连父母之邦都不爱,何谈爱人民?(三)爱科学教育有片面性爱科学主要体现在各门学科的学习上。学校所开设的各门学科,是国家针对青少年发育的特点而综合设计的;是为培养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必不可少的综合体。但是不少学校只注重升学统考学科,不注重非统考学科,甚至随便砍掉或践踏这些学科。这是极不正确的,必须纠正这些错误的观念,摆正各学科的位置,使学生全面地学科学爱科学。(四)爱国劳动教育很不全面现在不少的学生不肯学习,不愿劳动,想吃好、穿好、玩好,根本就没有通过劳动创造财富的观念。学校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片面地把学生的劳动理解为大扫除、做清洁等个别劳动上,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也是劳动。常有老师这样评价学生:“这个学生劳动很积极,就是不愿学习。”实际上这些学生就是不愿通过付出脑力劳动来获得劳动成果,劳动被片面理解为体力劳动。实践证明:只会体力劳动的人是不算一个合格的劳动者的。爱劳动不应当停留在自己的直观的劳动上,还应当体现在对别人的劳动成果的爱惜上。这一点,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是相互联系的。有些学生,自己不爱劳动,却专门损坏别人的劳动,损害别人的劳动成果。比如:随便就把别人刚写好的黑板擦掉;把才办好的学习园地撕毁;一朵花还未向人们展示风采就摘掉据为己有;自己平时不学习,不积累,不动脑筋思考,更不动手写作文,考试时就背一篇别人的文章交卷。这些都是不热爱劳动,不尊重别人劳动的表现。三、学校德育实效偏低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属于一种静态的教育。它注重学校德育对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主导作用,注重教师对学生进行长篇大论的说教。然而,一个人的道德素质的形成并不是学校德育的单一产物。除此之外,一个人的家庭教育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因素也无时无刻不在对每个人的道德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影响与制约作用。下面本文主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个“教育空间”着手当今德育实效信偏低的现状进行原因分析。(一)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1、家庭教育的准市场化倾向,使个体的道德素质难以获得一个较高的起点,加剧了德育实效偏低的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及其负面影响的不断出现,家长日益产生了一些市场化的观念倾向,如请客送礼、金钱至上等,而这些观念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使他们从一开始便宜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定位在一个不健康的位置上,这进一步加剧了德育实效偏低的恶性循环。2、随着“四、二、一”家庭的激增,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影响到日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成为影响学校德育实效的一大隐患。在这样的家庭里一般“母慈”有余“父严”不足,溺爱盛行,缺乏严格的要求和教育。由于没有兄弟姐妹,难以感受到协作、平等、“有序”等人伦关系的体验、所以造成他们的任性、自私、唯我独尊的个性,无疑这一切都增加了日后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3、长期以来,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缺乏必要的衔接与沟通,造成学生自身意识上的障碍。譬如说“勿盗”的戒律教育对儿童来说已不是新鲜的东西,但入学后仍要在表层意义上对诸如此类的条律反复学习,这势必造成学生的反感,造成学校无法有针对性的开展深入教育。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缺乏应有的沟通。甚至在某些时候,个别家庭教育内容完全有悖于学校德育原则。例如:在学校里讲奉献精神,回到家父母却向孩子灌输不能“吃亏“的思想。显然,这违反了德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原则,学校德育在这样的情形下举步维艰。(二)学校德育的误区 1、传统德育的主义价值取向目前,我国德育存在着明显的理想主义的价值取向,它除了表明社会的向善性之外,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往往给学生提供过分理想化、完美化的生活环境。在这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一旦步入社会目睹“社会德性全景图”之后,就必然发现教育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尚有不小的差距,从而在心理上和认识上产生“社会适应不良症”,以致于使许多全体的不良道德观点乘虚而入,最终导致学生对德育的可信度下降,影响德育的作用和效果。2、德育方法上的“单薄”传统德育内容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基础的。而作为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逐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完全应是当代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方面的教育目前还远远不够。传统德育教材过分注重理论性而缺乏实用性、时代性,重视单纯理论说教,而缺少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形势政策的教育,因而使人感到干瘪而不充实,降低了德育的科学性。3、德育方法上的单一我国目前大多数学校还是将道德规范作为改造学生的“蓝本”,把学生看作是被填充的“道德之洞”(杜威),把片面的外部灌输作为促进个体发展的根本动因,采取强迫服从的方法开展德育工作。它忽视学生的道德需要,无视学生的接受水平,让学生不情愿地服从。4、德育过程偏重教师的权威力量,轻视人格魅力在学校德育活动中,学生只是在老师的精心安排下被动地参与,就其过程而言,偏重道德知识的传授,忽视道德情感的体验,偏重理智约束,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严格控制学生的成长过程。许多教育工作者不注重自己人格力量的提升,习惯于凭借自己的身份,居高临下,通过批评惩罚等方式来确立自己的权威,并以此作为实施教育影响和设计德育过程的基本出发点。这种具有权威性的上下级关系的德育模式在心理上往往会导致学生的对立情绪,试想,这样的德育手段又怎能达到预期效果?5、德育评价手段的形式主义倾向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建构不同于知识技能的学习,而目前大多数学校依然仅凭一份试卷、一个评语来对学生的道德做出评价,但我们知道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建构不是经过一两年的强化训练就能完成的,它可能需要一辈子的努力,不懈地追求。同时,现在教育系统评价一所学校是否是德育先进单位,常用检查团的方式:提前通知、突击准备、检查一过,依然故我。这种形式主义的评价方式使得学校德育教育在以科技竞争力核心的里必须处于边缘的位置和形式的地位。领导忽视、教师轻视、学生的漠视,导致了学校德育的沙漠化。(三)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社会风气的好坏对新一代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直接影响作用。当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所见所闻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