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90页
第2页 / 共390页
第3页 / 共390页
第4页 / 共390页
第5页 / 共390页
第6页 / 共390页
第7页 / 共390页
第8页 / 共390页
第9页 / 共390页
第10页 / 共390页
亲,该文档总共39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水文大事记,一、古老文明时期(1840年以前) (一) 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 (二)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四) 隋唐五代时期(581960年) (五) 宋元时期(9601367年) (六) 明代(13681643年) (七) 清代前期(16441840年) 二、外来影响时期(1841年1948年) (一) 清代后期(16411911年) (二) 民国时期(19121948年) 三、迅速发展时期(1949年1957年)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1952年) (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 四、曲折前进时期(1958年1978年) (一) “大跃进”与调整时期(19581965,古老文明时期(1840年以前),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河流众多的文明古国。在有文字记载的五千余年历史中,有关开发河流水利、抗御洪旱灾害的斗争,史不绝书。按照现代科学技术的观点看,这些记载表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每一次取得开发河流水利的成功或抗御洪旱灾害的胜利,都莫不与正确掌握与运用水文知识有关。如传说中的大禹治水,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知道了“水性就下”的道理,而采取疏导措施取得了成功。李冰也“识察水脉”,修都江堰工程,立三石人水尺,建成中国最早为工程控制运用服务的水位观测站。,古老文明时期(1840年以前),管子中的河流分类、诗经及书经中的丰富水文信息、吕氏春秋及黄帝内经中的水循环论述等,为中国先秦时期的水文瑰宝。秦汉时代的测雨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中国测雨器的发明比西欧要早三百余年。随着全国人口的日益增多和水利工程的大量兴建,为防洪、航运、灌溉应用的“水则”、“水志”普遍设立,增长了对河流水文规律的认识。汉代张戎对泥沙运动的精辟论述、王充对潮汐生成的正确解释以及郦道元的水经注和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等,它们都是中国水文科技史上璀璨的篇章。,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史前时期(公元前22世纪以前) 史前的水文考古 距今约六千年前,半坡人定居在今陕西西安城东6公里处的半坡村。该处为河流二级阶地,下距河流较近,饮水方便,又有一定高度,不易被一般洪水所淹没,周围地形平坦,土地湿润肥沃,易于耕作,出入方便。证明半坡人选择居住地时,对旱涝枯洪水变化的认识已十分清楚。另据考古发掘,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在公元前35世纪前30世纪时已有人工水井;浙江湖州市邱城遗址下层,有公元前27世纪的九条排水沟和两条宽1.52米的大型引水渠。说明这些地区的居民当时已知道引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灌溉。,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传说时代(公元前21世纪前) 中国最早的一次洪水记载 据水经注卷十五洛水载:“昔黄帝之时,天大雾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煞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始得图书,今河图视萌篇是也。”这是传说的中国最早的一次暴雨洪水记载。,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大禹治水活动中的水文调查 在公元前21世纪前的尧舜时代,传说在黄河流域发生大洪水。为制止洪水泛滥,尧召集部落首领会议,举鲧负责平息洪水灾害。据国语鲁语下记载:“鲧障洪水”,采取水来土挡的方法,治了九年,没有成功,受到制裁。舜继尧位后,又举鲧的儿子禹继承父业。禹联合伯益、后稷等部族,用“行山表木”、“准绳、规矩”等工具,“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史记夏本纪)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改过去“障水”为“疏导”,终于把“浸山灭陵”的洪水,分疏九河,导流入于渤海,平治了水患。,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夏帝癸十年(公元前16世纪) 伊洛河枯水 据竹书纪年载:夏帝癸十年,“伊洛竭”。为黄河支流伊洛河发生枯水现象的最早记载。,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商汤二十四年(公元前16世纪) 商汤大旱 据竹书纪年载:汤“十九祀(商代称年为祀)大旱,二十至二十四祀大旱,王祷于桑林,雨”。为黄河、淮河、海河流域最早的一次连旱记载。,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商盘庚以后(公元前13世纪前ll世纪) 甲骨文中的水情信息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甲骨文中有大量水文、气象方面的记录。有小雨、大雨、急雨等定性降水的描述,还有洹水(今河南安阳河)发生洪水等的扑卜辞。不少卜辞中有“来自西(或东、北、南)”的记载,据考古学家考证,“”指传递情报信息的人。如从边防来或从河边来,传递敌人入侵的消息或洪水暴涨的信息。,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周穆王十三年至十四年(公元前989年-前988年) 中国最早的水文地理记述 据顾实所著穆天于传西征讲疏(成书于1931年)中考证:由周史官记于周穆王十三年至十四年之际的穆天子传于晋太康二年(281年)与竹书纪年一书同时出土于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古冢,以日记形式记述了穆王及随从于十三年闰二月自宗周(今河南洛阳)出发,经今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套入宁夏、甘肃、青海、南疆,西过帕米尔,经中亚,于十二月到达欧洲大平原之波兰华沙,休整三个月后,于十四年三月起程东归,十一月回到宗周,前后历时二年。沿途跋山涉水,行程三万五千里,所记经过之河流湖泊达19处之多,并记有雨雪风旱等天气情况。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水文地理游记著作。,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周孝王七年(公元前878年) 长江、汉江雨雹成灾 据竹书纪年载:周孝王七年,“冬,大雨雹,江、汉水,牛马死。”这是长江流域雨雹成灾的最早记载。,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周代(公元前ll世纪前6世纪) 诗经中的水文气象描述 周代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不少关于泥沙、泉水、河流、天气等方面的记述。如“相彼泉水,载清载浊。我日构祸,曷云能毂?”(小雅四月)、“径以渭浊,湜湜其沚。”(邶风谷风),这是以水体的清浊来比喻事物的变化。“北风其凉,雨雪其雱”。(邶风北风)、“朝于西,祟朝其雨。”(鄘风蝃蝀),这是关于天气的记述。“沔彼流水,朝宗于海。(小雅沔水)、“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小雅十月之交),这是关于河流和地震的记述。,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大雅公刘),这是公刘为人们定居和农田灌溉而进行查勘测量、气候观测和寻找水源等活动的记述。“爱有寒泉,在浚之下。”(邶风凯风)、“冽彼下泉,浸彼苞穰。”(曹风下泉)、“觱沸槛泉,维其深矣。”(大雅瞻卯)、“有冽氿(音轨)泉,无浸获薪。”(小雅大东)、“我思肥泉,兹之永叹。”(邶风泉水),这里“下泉”(即下降泉)、“氿泉”(即裂隙泉)、“槛泉”(即上升泉)、“肥泉”(即出同归异泉,见词源“肥泉”释文)等的分类,可见当时人们对地下水已有较多认识。,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周幽王二年(公元780年) 泾、洛、渭河因地震河源阻塞 据国语国语上载:周幽王二年,发生地震,黄河三条文流径、洛、渭河因歧山震崩,河源阻塞而枯竭。,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 黄河第一次大改道 据汉书沟洫志载:周“定王五年河徒”。该年发生罕见特大洪水。一般认为这是自大禹治水之后一千余年来有记载的黄河第一次大改道。,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春秋时期(公元前7世纪前5世纪) 管子中的水文概念 管子书中记载有较多的水文概念。如度地篇记述有对河流的分类:“水有大小,又有远近。水之出于山而流入于海者,命曰经水,水别于他水,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山之沟一有水一无水者,命曰谷水(季节河);水之出于他水,沟流于大水及海者,命曰川水;出地而不流者,命曰渊水。此五水者,因其利而往之,可也;因而扼之,可也。”,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将河流分为“经水”(干流)、“枝水”(支流)、“谷水”(季节河)、“川水”(人工河)和“渊水”(湖泊),这在水文地理学上,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河流分类概念。又如水地篇有:“夫水,淖弱以清素也者,五色之质也。淡也者,五味之中也。”说到纯水无色无味,为谈为素。水能中和五味(酸、咸、辛、苦、甘)而成为淡水。据此,并对春秋诸国的水质作了评价:“夫齐之水,遒躁而复;楚之水,淖弱而清;越之水,浊重而泊;秦之水,淤滞而杂;晋之水,枯旱而浑;燕之水,萃下而弱,沉滞而杂;宋之水,轻劲而清”。说明北方河水多泥沙,含多种化学元素,以致易淤、易浑、易浊、易滞。南方河水则较清纯。在地员篇中,还对地下水的埋深与水质的关系作了描述。,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最早的农业水文记载 据周礼稻人载:“稻人,掌稼下地。以潴蓄水,以防止水,以沟荡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以浍泻水。”提出管农业的人要掌握灌溉水源和注意防洪,要有灌溉和排水渠系。这是中国农业水文方面的最早记载。在周礼匠人中:“凡天下之地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焉,大川之上必有涂焉。凡沟逆、地阞(不平貌)谓之不行,水属不理孙(意顺),谓之不行。梢沟,三十里而广倍。凡行奠水,磐折以参伍。欲为渊,则句于矩。凡沟,必因水势;防,必因地势。善沟者水漱之,善防者水淫之。”讲到修建渠道时,要考虑水流速度、水面比降和泥沙等问题。,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周定王十年至十六年(公元前597年前591年) 最早利用工程水文知识的芍陂工程 周定王十年至十六年,楚令尹孙叔敖兴建“周百二十里,灌田万顷”的灌溉工程芍陂(今安丰塘),至今发挥效益,可见当时已有相当的工程水文知识。,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鲁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 初步的工程水文知识 据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楚蒍掩为司马,数疆潦,规偃潴,町原防,。”说蒍掩 为官后,计算暴雨水量,规划蓄水工程,划定防洪范围,已掌握初步的工程水文知识,并运用于 水利工程之中。,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各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 沟通江、淮、黄的人工运河 据左传哀公九年载:“秋,吴城邗(今扬州),沟通江淮。”吴王夫差(?前473年)于公元前486年筑邗城,开“邗沟”人工运河。邗沟最初的路线是北过高邮后,折向东北,出射阳湖后又改向西北,至山阳(今淮安)入淮。充分利用了这一地区湖泊、河流相互邻近的地形和水位差不大的有利条件,而较易地开成了运河。公元前482年在淮河的支流泅水与紧邻黄河的济水之间开凿一条沟通淮河与黄河的人工运河,称菏水。也利用这一地区湖泊沼泽(如大野泽、孟诸泽、菏泽等湖)水量可相互调节,而维持一定的通航水深。这样,由长江、淮河达于黄河,形成了一条南北运河,致使江、淮下游地区水文情况复杂化。,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前3世纪) 最早阐明水面蒸发机制 据庄子徐无鬼篇(约成书于公元前369年前286年)载:“风之过,河也有损焉;日之过,河也有损焉。请只风与日相与守河,而河以为末始其樱也,恃源而往者也。”说明水面蒸发与风和日照有关。,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吕氏春秋记冰情 吕不韦(?前235年)在公元前239年主编的吕氏春秋冬纪篇中记有:“孟冬之月水始冰,地始冻;仲冬之月,冰益壮,地始拆;季冬之月,冰方盛,水泽腹坚。”说明在先秦时期,黄河流域人民对冰情现象已有所认识。,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早期对水循环的认识 吕氏春秋圜道篇中提出了中国早期对水循环的概念:“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圜道也。”揭示了地处太平洋西岸的中国水循环的途径和规律。水汽从海洋不断吹向大陆,在大陆上空回旋,凝降为雨;地上、地下的水流向海洋,日夜不息,海洋也常注不满,涓滴汇合成河海,海水又蒸发为浮云,形成水的大循环。,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逸周书记黄河水文变化 成书于战国时代的逸周书时训解中记有黄河流域的水文季节变化。如大暑时“大雨时行”,秋分时“水始固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