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1页
第2页 / 共81页
第3页 / 共81页
第4页 / 共81页
第5页 / 共81页
第6页 / 共81页
第7页 / 共81页
第8页 / 共81页
第9页 / 共81页
第10页 / 共81页
亲,该文档总共8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综合素质科目教师观教师职业的基本特性:教师职业具有一定声望;教师职业有自己的专业标准;教师具有专业自主性;教师必须经过严格的职前训练;教师实践是现代教育科学的专业研究领域。教师职业的性质: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职业的职责/作用: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发展与人类延续中起着纽带与桥梁的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塑造新一代青少年品格具有关键作用;教师是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职业发展历史:非职业化阶段夏商时期出现“庠,序,校”等官办国学,教师由官吏担当。我国奴隶制时期教育的重要特点是“学在官府”,“以吏为师”。职业化阶段春秋时期随着诸子百家的出现,私学教师逐渐成为一种职业。其中以儒家/墨家两家为主。古希腊智者也有专门的教师,如苏格拉底。专门化阶段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出现在法国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儿“在兰斯创立第一所师资训练学校。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诞生于清末盛怀宣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分设上院,下院,师范院和外院。其中师范院即中国最早的师范教育,外院即附属小学。专业化阶段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身份在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中得到确认,该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法于1994年实施。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教育法于1995年第一次通过并实施;义务教育法于2006年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于2007年实施。教师职业角色传道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授业解惑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示范者朋友知己/家长代理人,父母的角色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习者/学者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复杂性创造性主体性和示范性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长期性与间接性个体性与群体性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对待自己:为人师表对待集体:团结协作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本体性知识: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科的知识结构与其相关知识/学科的历史与发展趋势/学科的思维方式与方法论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文化知识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是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即较高的教育机智)职业心理素养良好的情绪/情感/性格特征(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专业理想的树立/专业人格的养成/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专业能力的提高/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专业自我的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学会学习,成为终身的学习者;勤于反思,成为反思的实践者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重视沟通,加强交往与合作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职前培训/入职培训/在职培训/自我教育在职培训:参加学术团体与学术活动;教学观摩与观察/专业培训自我教育:专业阅读/网络学习/校本教研与培训/行为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展开微格教学/专业训练/教学反思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终身学习意识终身学习的内容:学会学习/钻研学科,成为学科专家/学习教育的有关内容/学习信息技术终身学习的要求:要有不断学习的意愿/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学习/将学习与改进工作,改进生活相联系/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术,提高学习效率自主发展意识自我诊断/自我规划/寻求支持/自我评价教师专业化的实现国家和政府对教育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教师为专业化所做的主观努力学生观学生的特点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向师性的特点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具有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即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差异性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学生是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学生的本质特点: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主体性/独立性/有明显的发展特征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主体的课堂参与,让学生主体获得参与课堂的体验,尤其让学生体验成功;重视个性差异,因材施教;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学生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具有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是教育活动需要与权责的主体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具有丰富个性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个性差异是发展的前提,应视之为财富而珍惜开发,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全的自由的发展。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正确认识与评价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征,积极引导,才能有效地与学生沟通,获得他们的认同与配合,从而达到教育与影响他们的目的。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学生是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学生的发展是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学生观的要求:满足身心发展要求,促进生理健康发展的实现,促进心理健康要求的充分满足;自主发展意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需的自主发展和自觉发展的意识。自主发展意识是个性发展的关键,是全面发展的核心。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特点:对象的限定性/关系的规范性/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能动性师生关系的内容:在教学内容上形成授受关系/人格上平等的关系/社会道德上相互促进的关系理想的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学教育的定义综合广义和狭义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育的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属性体现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教育是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是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属于一个永恒的范畴,只要有人类社会,就存在着教育;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受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阶段或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阶段的教育都有自身的特点。此外,教育还有生产性,民族性,长期性等。教育的组织形式教育的组织形式是指教育者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从纵向来看,有以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为核心的古代教育现象;从横向来看,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最早出现的教育形态,家庭教育是一夫一妻制出现后才产生的。学校教育形态出现最晚。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三者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二者构成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受教育者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失去实践的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媒介,教育活动就无法实现。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构成教育中三对最为基本的矛盾,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影响的矛盾,教育者与教育影响的矛盾。其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影响的矛盾最基本/最有决定性,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辨析题/简答题)教育的功能教育的功能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按照功能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功能;个体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与影响;社会发展功能是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按照功能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正向功能是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与个体发展的作用与影响;负向功能是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与个体发展的作用与影响;按照功能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与隐形功能;显性功能是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隐形功能是伴随着显性功能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朱熹,关于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生物起源利托尔诺(法)/沛西能(英),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非人类社会特有的。没有把握教育的目的性与社会性。第一个提出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标志着教育起源问题开始转向科学解释。心理起源孟禄(美),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否认教育的意识性与目的性,导致教育生物学化,否认教育的社会属性。劳动起源说苏联与中国学者,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教育的历史发展萌芽期原始社会教育特征:教育具有非独立性,与劳动生产/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教育机会均等,只因年龄/性别/劳动分工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内容单一,主要是传递生产经验;教育方法单一,没有文字书籍,仅靠动作示范与观察模仿,口耳相传,耳濡目染。形成期古代教育,包括奴隶时期与封建时期的教育,其特征:道统性/阶级性/等级性/阶级性/刻板性/象征性象征性占主导地位,即能不能受教育和受什么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中国古代夏商已有学校设置,商代已经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对教育的要求划分不同的教育阶段。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是奴隶主贵族学习礼乐的学校。西周有“学在官府”“以吏为师”的风气,学校教育制度比较完善,有国学,乡学之分。“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的基本学科,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乐为中心。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兴起,以儒/墨两家影响最大,成为显学;养士之风大盛,有“稷下学宫”,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学术自由。两汉时期,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武帝设立太学,是当时最高的教育机构;东汉灵帝设立鸿都门学,是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地方官学“郡国学”“郡县学”发展于景帝末年,武帝初年。察举制为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隋唐时期,重振儒术。佛道儒三教并重,以科举制为选士制度。“六学二馆”为中央官学的主干。宋元明清,以程朱理学为统治思想,以四书五经为科举考试依据(即大学论语中庸孟子,)诗书礼易春秋等书)。明代后,八股文为考试格式。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世界古代古印度教育有佛教教育与婆罗门教育。人分四种等级,有婆罗门,即僧侣,为统治者;刹帝利,即武士/军事贵族,为统治者;吠舍,即工商农,为平民;首陀罗,即奴隶,主要为当地土著。公元前3世纪佛教盛行,佛教教育主要为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婆罗门教育以吠陀为典,僧侣是唯一的教师。古埃及出现宫廷学校和职官学校。出现最多的是文士学校。崇尚“以吏为师”“以僧为师”,学为文士是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古希腊以古雅典教育和古斯巴达教育闻名,古雅典教育在西方最早形成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古斯巴达教育以军事和政治道德为主,前者培养政治家与商人,后者培养军人与武士。中世纪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以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为主。教会以培养僧侣和教士为目的,以“七艺“为教学内容,即”三科“(修辞,文法,辩证法)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