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4页
第2页 / 共104页
第3页 / 共104页
第4页 / 共104页
第5页 / 共104页
第6页 / 共104页
第7页 / 共104页
第8页 / 共104页
第9页 / 共104页
第10页 / 共104页
亲,该文档总共10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心理学,单 位 奉节师范进修学校胡 晶,感觉和知觉的概述,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什么是感觉? 感觉就是指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如用眼、手等感觉器官进行观察和触摸物品时产生的印象或感觉。 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感觉和知觉的概述,2.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如我们知觉到粉笔,就是对粉笔整体的认识。包括颜色、形状、重量、温度和硬度等属性的有机结合。 知觉是比感觉复杂的心理过程。,感觉和知觉的概述,3.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感觉和知觉不可分割。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感觉的有机综合。 感觉和知觉同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二者同时发生。,二、感知觉的作用,1.感知觉是认识的基础,是获得知识(经验)的源泉; 2.感知觉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三、感知觉的种类,(一)感觉的种类 视觉 听觉 外部感觉 味觉 嗅觉 温觉 肤觉 触觉 感觉 痛觉(痒觉) 运动觉 内部感觉 平衡觉 机体觉,三、感知觉的种类,(二)知觉的种类: 1、一般知觉。即有某种感觉就有相应的知觉。 2、复杂知觉: (1)空间知觉. 即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方位、远近、深浅等的反映。如婴儿学步,人走路不会碰到物体等; (2)时间知觉. 即脑对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延续性、顺序等特性的反映。如太阳的升降、月亮的圆缺,上课时间的长短等; (3)运动知觉.,四、感知觉的特性,(一)感觉的特性 1.感受性 感受性即感觉的能力。人对同等强度的感觉能力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强,有的人弱。如忍痛的能力就有差别。 人的感受性会因训练而发生变化。如晕车船。,2.感受性的变化,人的各种感受性在一定条件下(如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会发生变化。有时会提高,有时却会降低。它有一定的规律性。 (1)适应 适应是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它包括: 视觉适应:暗适应和明适应; 听觉适应; 嗅觉适应。,2.感受性的变化,(2)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因其他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其变化规律是:弱刺激能提高人的感受性,强刺激能降低人的感受性。 其作用表现为: 对比作用:包括“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 补偿作用: 当人的某种感觉消失后,可由其他感觉来弥补。,四、感知觉的特性,(一)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特性主要表现在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和知觉的恒常性等方面。,(二)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在反映过程中有选择地把某事物作为知觉对象的特性。当人确定某一事物为知觉的对象时,其余的事物就成了它的背景。如教材P24图22中“柱子与人物”双关图。 这种对象于背景之间的关系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如乘坐车、船。,(二)知觉的特性,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就是把不完整的对象知觉为一个整体的特性。 如教材P25图24中的“黑白三角形” 又如:,(二)知觉的特性,3.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给知觉对象命名。有时需要给知觉的对象作一定的提示。 如教材P26图2-5,(二)知觉的特性,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就是指知觉不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如看远处的人可以知道是大人还是小孩子。,(三)错觉,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这有两种情况: 一是心理和生理异常时产生的。如由于过度恐惧和紧张时产生的“杯弓蛇影”,走夜路时后面的脚步声等; 二是一般正常人都具有的,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错误。如教材P27图26中的六种图形。 正确地利用错觉现象可使人们有效地克服不足之处。,第四节 儿童感知觉的特点和发展,一、儿童感觉的发展 (一)视觉的发展 儿童所获信息量的80%来自视觉。小学儿童视觉的感受性、调节能力和辨色能力发展很快。如一年级儿童一般只能分辨三种不同的红色,而经过训练的人却能分辨12种不同的红色。 儿童的视敏度(视力)和颜色视觉的发展也很迅速。,第四节 儿童感知觉的特点和发展,(二)听觉的发展 儿童辨别音调高低的能力,从六岁到十几岁之间有显著提高。尤其是言语听觉能力和语音听觉能力的提高非常迅速。 如能较准确的辨别“四声”。,第四节 儿童感知觉的特点和发展,(三)运动觉的发展 儿童的骨化尚未完成,手指、手腕的运动不够灵活协调,故写字需非常用力; 肌肉的力量不断增加,如握力,712约增加一倍; 动作的精确性和灵活性日益增加。如:“体”“休”。 由此,儿童的作业量不宜过大。,第四节 儿童感知觉的特点和发展,二、儿童知觉的发展 (一)空间知觉的发展 1.形状知觉。学龄前儿童辨认几何图形,常常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如把三角形叫做“小旗子”,圆形叫做“圆球”等。初入学的儿童也表现出这些特点,经过训练,其能力迅速提高,但在某些方面仍不能正确地辨别。见教材P30图27的数“立方体”。 2.方位知觉。初入学儿童一般能很好的辨别上下、前后方位,但左右方位的辨别要和具体事物联系才行。如体育课“向左右转”,有三分之一的儿童会发生错误。,第四节 儿童感知觉的特点和发展,(二)时间知觉的发展 初入学儿童知道“天”(即“昨天、今天、明天”),但对比“天”的单位小的(如分、秒、小时)和比“天”大的(如月、年)却很难理解。 入学后儿童的时间知觉发展很快,但对历史年代等仍不能理解。如二年级学生会说“古代就是奶奶小的时候”,三年级学生会问他父亲“你见过皇帝吗?”,三、儿童观察力的发展,(一)什么是观察和观察力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 观察力是人对事物进行观察的一种基本能力。 儿童的观察力是积累知识、发展智力和认识周围环境的保证,也是走入社会的必备条件。实践证明,培养观察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 (二)发展儿童观察力的意义 1.观察力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基础; 2.观察力是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 3.观察力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三)如何培养儿童的观察力,1.了解儿童的观察特点 儿童观察事物的目的性、计划性和持久性都较差,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而每一个人又有其不同的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既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做好一般培养工作;同时,也便于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观察力的提高。 参考教材P3132“儿童观察力水平的特点”,(三)如何培养儿童的观察力,2.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易受自己兴趣的影响。凡有兴趣的事物,就能积极而持久的去观察。教师要把他们的兴趣引向对教学内容的观察上去,并使他们体会到观察的好坏会影响自己学习的效果,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的去进行观察。,例:一教师在小学一年级上课时讲到松树。她挂出一张画有两只松鼠的挂图,讲了它们的生活方式,但一点都没有谈到它们的外貌。随后,老师把挂图收起来,叫学生在纸模板上画完松鼠图形的不完备的细节,并加以染色。 出乎意料之外,这对儿童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任务。他们纷纷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松鼠是什么颜色的?它的眼睛是怎样的?它有胡须没有?,(三)如何培养儿童的观察力,3. 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并教给观察的方法 教师必须事先向学生提出观察的任务,使他们明确目的。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观察的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观察的效果就越好。 此外,还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步骤和方法。包括:作好相关知识的准备;有计划、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观察;启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引导学生巩固观察的结果(如写观察记录、整理分析记录、做出总结等)。,(三)如何培养儿童的观察力,4.要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观察的训练,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习惯。,第三章 记忆和想象,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 记忆是才智之母。人类就是凭借记忆积累经验,增长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才智。不难设想,如果离开了记忆,人类社会就将永远停滞不前,甚至不复存在。,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一、什么是记忆 (一)记忆的定义 汉语中的“记忆”一词,最简洁的表明了人对过去经验的反映。人总是先有“记”,然后才有“忆”。 例如:我们熟读了一首唐诗,过一段时间还能背诵出来,这就是通过记忆来实现的。 因此,所谓记忆,就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二)记忆的基本过程 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四个基本过程。其关系为: 识记 记 忆的前提 保持 记忆 再认 忆 记的结果和验证 回忆,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记忆基本过程的关系: 识记是整个记忆过程的前提和基础,保持是记忆过程的关键,再认和回忆是记忆的目的和验证,是记忆的重要标志。,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二、记忆的种类 (一)按记忆的内容分,有以下四种: 1.形象记忆. 如:歌唱家听歌曲; 2.情绪记忆. 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3.运动记忆. 如:运动员; 4.语词逻辑记忆. 如:思想家、数学家。,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二)按保持时间的长短分,有以下三种: 1.瞬时记忆. 又称“感觉记忆”、“视觉后象”。保持的时间为0.25 2秒,如听人唱歌之后,好像耳朵里还有歌声; 2.短时记忆. 指一分钟以内的记忆。如上课记笔记就是依靠短时记忆;电话接线员接线时对用户号码的记忆; 3.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经过重复就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从一分钟以上直至终身的记忆。 三种记忆之间的关系:P35-36页,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人类具有惊人的记忆力: 文学家巴金能熟练地背诵两百篇文章; 日本人有寄英哲以记忆圆周率小数点后二万位而载入“吉尼斯记录”; 老人常常能清楚地记忆其童年趣事的细节; 三国时的张松的“过目不忘”等等,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三、记忆表象 (一)什么是表象 表象就是过去感知觉留下的形象。即回忆起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它是记忆的一种基本表现和主要内容。 如想起自己父母的形象。 (二)表象的特征 1、形象性(直观性):表象和感觉、知觉都有形象性,但表象反映的是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一些主要特征,没有感知时所得到的形象那么鲜明、完整和稳定。 2、概括性:表象是经多次感知和积累而成的产物。它反映着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经常表现出来的一般特性,所以它具有概括性。,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三、表象的作用 1.表象是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2.表象是正确识别外界事物的参照物; 3.表象能调节和支配身体的运动。,四、记忆过程的分析,(一)识记 1.什么是识记? 识记是把所需信息输入头脑的过程,是记忆的第一步。 2.识记的种类 (1)按识记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可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识记。如看电影、听故事等。 有意识记指按着一定的目的任务和需要采取积极思维活动的识记。如记乘法口诀、外语单词等。,四、记忆过程的分析,(2)按识记是否理解,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机械识记是指在对识记材料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依靠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先后顺序,机械重复的进行识记。如记外语单词、背诵古文等。 意义识记是在对材料理解的情况下,根据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有关经验进行的识记。如:“乞力马扎罗山-赤道雪峰(5895M)。,四、记忆过程的分析,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来得快。若在意义识记的基础上辅之以机械识记,就记得更牢固、更熟练。 此外,识记还有以下四种品质: 1.识记快,遗忘慢; 2.识记慢,遗忘慢; 3.识记快,遗忘快; 4.识记慢,遗忘快。,四、记忆过程的分析,(二)保持 1.什么是保持? 保持是对识记过的事物在头脑中贮存和巩固的过程。是实现回忆的保证,是记忆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 2.识记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变化. 识记过的事物在头脑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质和量的变化。 如教材P39图32“记忆保持中的质变”。图中从图0到图18表示识记过的事物的变化。,四、记忆过程的分析,3.遗忘及其规律 (1)什么是遗忘? 遗忘就是对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回忆,或者是错误的回忆。对识记过的东西不能认出来或不能回忆起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