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5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3页 / 共35页
第4页 / 共35页
第5页 / 共35页
第6页 / 共35页
第7页 / 共35页
第8页 / 共35页
第9页 / 共35页
第1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传拓是中国人的发明,是以宣纸紧覆在金石器物的文字、纹饰或器形上,然后以墨拓技法把器物原貌按1:1转移到平面宣纸上的特殊技艺。它对文字、纹饰、器形的复原表现真实清晰,且讲究墨色浓淡相宜。因此,传拓不仅具有照相机的功能,并且还能表现出古朴、不饰雕琢的审美意趣。传拓之所以能沿用至今,是因为它具有其他任何手段都无法替代的功能与作用。我国的传统传拓技艺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和有关学者考证,我国的传拓技艺发轫于东汉末年,历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已经非常成熟。如今所见实物拓本,以清末敦煌发现的唐太宗书温泉铭石刻拓本为最早,上有永徽四年唐人手写题记。我国金石学家很早就注意到记录金石器物整体形状的重要性。宋代吕大临的考古图,乾隆内府的西清四鉴等,都辑录描绘了古代器物的形状。然而,这些器物形状都是通过白描摹绘的方法刻印而成,在准确描述器物的真实状态方面尚存不足。最能表现金石器物整体的实际形状,同时又不失金石韵味的方法,是“金石器物全形拓技艺”(以下简称“全形拓”),这种技艺出现在清代中晚期。在此之前,所谓的拓本都是指传拓古器物一个平面上的图文。全形拓以墨拓作为主要手段,辅之以素描、剪纸和雕刻等技术,将古器物的立体形状复制表现在纸面上。全形拓将那些难得的器物以1:1的比例拓制下来,它的主要意义就在于存器、存史、补史。由于制作工艺复杂,传拓者对金石学、书法、绘画、雕刻以及传拓技艺等知识和技法都须全面掌握。因此,全形拓的学术价值和艺术水准较高,得者无不视若拱璧。全形拓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文献价值。金石拓是文博、方志等单位对古器物著录、分类、文字与纹饰等整理研究的基础材料。二是科学价值。全形拓是科学资料的一种特殊保存形式,是比照相机更能真实记录器物面貌的方式之一。三是艺术价值。全形拓通过书法和绘画的双重艺术形式,满足文人对金石雅趣的追求与鉴赏的需要。四是收藏价值。传拓制作的成品有极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因此,全形拓的意义甚至不亚于古器物本身,对全形拓技艺的发掘、研究和推广,就是对我国珍贵文物的一种有效保护和利用。全形拓在其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创新,这门传统技艺的改革性传承对于全形拓的科学发展和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未来传拓、全形拓技艺的传承还需走向大众化,与书画、美术设计手段相结合,以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等作为载体,呈现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实现可持续发展。(选自张友海略谈全形拓,有改动)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传拓是中国人发明的古老技艺,由于具有无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一直沿用至今。B. 传拓是用墨拓技法将金石器物的文字、纹饰或器形按1:1复原到宣纸的特殊技艺。C. 传拓追求画面的真实清晰,墨色浓淡相宜,是为了突出古朴、不饰雕琢的审美情趣。D. 传拓技艺起源于东汉末,成熟于隋唐时期,现今能见到有唐人手写题记的实物拓本。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由传统技艺传拓说起,详细论述了全形拓的产生时期、制作工艺、价值以及发展,等等。B. 文章列举考古图西清四鉴等例证来论证器物形状都是通过白描摹绘的方法刻印而成。C. 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全形拓的价值,指出全形拓的意义,认为其并不亚于古器物本身。D. 文章最后概括论述改革性传承在全形拓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并指出全形拓的发展方向。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全形拓以前的拓本只是传拓古器物一个平面上的图文,而全形拓能够表现金石器物整体的立体形状。B. 全形拓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水准,因此,要求传拓者须掌握金石学、书法、绘画、传拓技艺等。C. 全形拓全面体现金石韵味,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可以存器、存史、补史,能够有效保护珍贵文物。D. 改革性传承使全形拓技艺走向大众化,走进日常生活,与书画、美术设计相结合,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答案】1. C 2. B 3. A【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细对照原文和选项,重点是注意选项的表述和原文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C项,强加因果,“是为了”错误,原文“它对文字、纹饰、器形的复原表现真实清晰,且讲究墨色浓淡相宜。因此,传拓不仅具有照相机的功能,并且还能表现出古朴、不饰雕琢的审美意趣。”故选C项。【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列举两部古籍是为了论证“我国金石学家很早就注意到记录金石器物整体形状的重要性”,引出“在准确描述器物的真实状态方面尚存不足”。故选B项。【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B项,因果倒置,原文是传拓者技艺高超,因此全形拓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水准。C项,“全形拓全面体现金石韵味”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不失金石韵味”;另外,“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说法不妥,原文是“传拓制作的成品有极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而并非全形拓。D项,变未然为已然,“走向大众化,走进日常生活实现了可持续发展”错误,原文是“还需”。故选A项。【点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认领陈蔚文不久前,姐夫的车钥匙不慎在小区遗失,寻找未果。若去4S店重配钥匙要3000多元,无奈贴出公告,拾到者以500元酬谢。拾到者收取酬金似乎无可厚非,然而我的第一个念头如果是我家任何一位成员拾到,断不会收取这笔钱,这源于家风。父亲是军人,在我和姐姐的成长道路上,他的要求有时严苛得近于粗暴。小至教导我们吃有吃相、站有站相,大至仁善礼俗、道德理想,还有“与人为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当年被父亲以这些“家规”训诫时不胜其烦,然而不知不觉中,它们已于日常生活中潜入我们的血脉,化育成人生的一部分。说来,这些不过是些农耕文化即有的“常识”伦理,与古老祠堂张挂的家训类同,只是父亲惯以口语表达,而先人们讲究遣词造句,使得家训更有恢宏的文化气度。如我的老家浙江兰溪诸葛村,迄今留有诸葛亮先生的诫子书:“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我曾到过鄱阳湖畔的汪山土库,这是一座气派的清代建筑,曾经的主人是“程氏家族”,有“一门三督抚”的佳话。据说程家三兄弟在早饭前必诵家规:“尊长敬贤,唯礼是尊;孝顺父兄,共敦友爱”“待人持物,仁义为本;自省其心,非礼莫为”这些听上去非常古老的家规其实也很现代,因为直到今天,它仍然是许多家庭教育子女的理念,也是一个人立足于世且心怀坦荡的基石。“自省其心,非礼莫为”一句,用诗人的语言转译便是“一个人应该活得像自己并且干净”。我父亲奉行的人生信条也大抵如此。他不仅如此训导我们,本人亦是忠实的践行者。还记得儿时,从部队回来探亲的父亲带我乘公交,有个乡下孩子晕车,吐了我一身,孩子父亲惶恐,父亲的第一反应是掏出大手绢给那孩子揩拭,并连声安慰那对父子,还请旁边的乘客给那孩子让座。十几年前,他拾到一部九成新手机,那时手机还算贵重物品,他首先检查手机有没有电,还好,有电,于是开机等机主打来电话。邻居知道后笑父亲迂,父亲不以为然,他认为物归原主是基本常识。“将心比心”,这是父母常说的一句话。他们肯定不知道这个成语出自朱熹的文章:“俗语所谓将心比心,如此则各得其平矣。”父母只是按他们做人处世的朴素观念去理解并实践这句话,而他们的训诫对后辈人格的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无论子女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际遇如何,最基本的尺度在那,判人识物的旨趣在那。正如明末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先生所言,“纵不能建功业于天下,亦可以自善乎一身”。家风,就是一种律令,康德说过,“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律令”往往,对一个人处世行事影响最大的不是外界的法律和规限,而是在家庭中养成与习得的观念。换言之,“道德律令”便是家风,它决定了一个人会如何走他的人生之路。有一天,当我成为母亲,我发现自己向儿子喋喋宣讲的正是当年我烦父亲的那一套要谦让、上进,勿与他人攀比物质,以及种种细枝末节的小事,譬如乘电梯左行右立,进电梯或地铁时,等里面的人先出来,要尊敬每一位看似身份低微者,哪怕是施予乞丐或卖艺者零钱,也要蹲下轻轻将零钱放下这些小事将教会孩子善、教养、尊重,这会是伴随他一生的精神印记。当年我对父亲的训诫有多厌烦,如今对它们就有多认同,从反叛它们到变成一种精神自觉,如同回到原点,完成对一种文化的认领。?这种代代相承的涵化是如此自然,又是如此重大。(摘编自光明日报)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三段画线句中的“它”是指这段所提到的古人家规,“基石”是这些家规的喻体,说明了家规是一个人立世为人的基础。B. 第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句话承接上文,指出“父亲”的人生信条;第二句话引出下文,引出“父亲”践行这些信条的事迹。C. 第段中,康德说出了家风的重要性,家风便是道德律令,最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人的处事行世,并能决定一个人的人生之路。D. 统观全文,“我”对“父亲”家规的认识经历了从小时候的厌倦到现在的认同这样的一个过程,对于“我”,家风已成为一种内在的文化认领。5. 这篇文章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这样选材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对于这篇文章的标题有两种看法,有人认为“认领”好,有人认为“家风”好,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简要分析。【答案】4. C 5. 特点:这篇文章选材丰富,既有中外名言、古语家训,如诸葛亮家训、程氏家训、朱柏庐和康德的名言;也有家庭生活琐事、凡人凡事。好处:中外名言、古语家训作为素材,有很强的文化内涵和说服力;家庭生活琐事、凡人凡事贴近读者生活,能引起读者共鸣和引发阅读兴趣。 6. 示例一:我认为“认领”做标题好。这篇散文虽然讲述的是家风,却是由“姐夫认领车钥匙”的事件引出的,而文章结尾处也说到“如同回到原点,完成对一种文化的认领”,可见文章讲述的认领不仅仅是钥匙还有家风。本文通过“认领”的不同内涵体现了文意的层进性和文章结构的严谨性,以“认领”为题能引人深思。示例二:我认为“家风”做标题好。这篇文章围绕家风展开,叙写内容就是家风,以“家风”为标题既概括了文意,表明了写作内容,也能让读者迅速了解阅读重点,符合拟写标题的原则。“家风”有提示主旨的作用,凸显家风这种代代相承的涵化的重大性。【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通读全篇,把握作品的主题、手法等,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C项,康德并没有说出家风的重要性。康德强调的是道德律令的重要性,而“我”认为家风是道德律令,文中是“我”借康德的话强调了家风的重要性。故选C项。【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选材特点及其作用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找出文中所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