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网络文学逐渐淡化的功利性网络文学诞生之初,是纯粹的散文日记式作品。网络作者们一部分是把心得与大家分享,但更多的人还是自己写给自己的总结和思索。但网络文学在借由网络媒体迅速爆火之后的发展进行了一种功利性质的转变,得益于网络文学市场蕴含的巨大经济利益的帮助,大量网络小说网站和职业写手也应运而生。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内,网络文学的发展从表面上看来几乎要与传统文学分庭抗礼了。但是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从美学角度说,网络文学仍旧难登大雅之堂。虽然这些年的确产生过为数不少文笔优美内涵深刻的优秀网络原创作品,但这些优秀作品的诞生完全依赖于个别作者的自身修养。整个网络文学界尚且处在一个各自为战的状况,仍旧没有一个成型稳定的文学系统,不成熟的文学作品在整个网络文学界还是占绝大多数。已经有不少人分析了十年来网络文学的发展状况并得出结论,由于网络为很多潜在作者提供了便捷易取的创作平台,使得写作门槛被放低,不同水平层次的人都可以尝试写作。这就使很多原本优秀的作品很难被检索出来。因为网络文学的评判标准完全依赖于大众读者,而绝大多数读者的文学素养并没有达到理想境界以阅读那些含义较为深刻的作品。另外,网络媒体之所以鼎力支持网络文学的发展更多的是把它当作一种新兴的获得经济利益的渠道。绝大多数网络作家是赖写作为生的,为了得到更多读者的支持,作家就必须按照读者的意愿进行创作,而不是自己内心的真正追求。这就使得网络文学作品的接受过程更接近于消费而不是欣赏。黑格尔把美分成形式美和内容美,并认为形式美才是真正的美。而在本世纪初这一个阶段内的网络文学注重的似乎只有内容而没有考虑形式。作品的创作其实是为了满足读者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满足的期盼。但是从现在的状况看来,网络文学“雨后春笋”的阶段似乎已经过去了,发展速度渐缓而且使人觉得后劲不足。这实际上是因为只追求内容的文学创作已经不能满足文学消费者的需要了。读者看够了文辞直白,创作目的单一的作品,而期望内涵深刻,文笔自然优美的作品出现。再加上我国现在经济发展越来越快,普罗大众内心越发的急躁,欲念陡增。能够进入“欣赏”心态的读者也越来越少。既然我们相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也就得承认精神文化需求本质上还是由日常生活需求决定的。例如有一个生活窘迫,经济拮据,整日辛劳的基层工人,他所喜欢的小说很可能就是那种描写穷人一夜暴富的作品。由于“移情”作用,读者会在阅读这类小说时产生满足感和愉悦感。这也就是当社会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文学发展也就必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状。而文学作品一旦动机过于单一,目的十分肤浅,那么即使有优秀作品脱颖而出,也不会得到大众的肯定,更别提追捧了。其实现在网络文学发展步伐的放缓正是这种文学走向成熟的标志。任何事物在发展量到了一定的度上都会进入质的转变。而在网络文学方面,这种转变首先体现为作品功利性的淡泊化,这也是读者精神层次提高带来的必然结果。在这里我们必须考虑一点,就是网络文学的导向问题。近年来的网络文化一直处于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里,因此就有人提出来,网络文化也应该受到正确的导向,不能完全放任自由的发展。这个观点首先是把文学批评的作用凌驾于整个文学接受过程之上,认为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的引导作用是强制性的。而这种观点虽然一直以来受到批驳,但实际上确实是现实中一直存在的问题。正如以前一些新兴小说流派的发展一样,由于文学市场的需求应运而生,之后因发展空间充裕而在作品的量上飞速增长,这时文学批评界就站出来要求小说的创作必须按照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发展。如果这种干预是强制性的,那么基本上这类新兴作品就会很快的失去生机了。我认为无论文学借助什么样的媒体传播,其文学接受过程始终是没有太大变化的。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的作用形式一直是“间接作用”或者“反作用”的, 就像我们在教育中的美育方法,要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美的意义,教师不应当直接、强制性的告知学生什么样的事物叫做美,而是应当把各种美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任由其自身来选择定义美的意义。文学的发展亦是如此,如果文学批评要求作家如何创作,那就不是作家在创作,而是批评家在创作了。这种管制很明显的在当今的电影电视文学中体现出来,影视作品创作完成后首先需要提交受到层层审核。凡是不符合要求的作品都不能发表发行,而这个“要求”是复杂的,这就使得创作者必须小心翼翼。而导致的结果就是,现在的影视作品基本不能够充分表达原创者的本意,即使通过打擦边球等方法得到发挥,也在形式内容上显得隐讳和晦暗,要不然就是只有纯粹的娱乐功用而失去了文化内涵。文学一旦沦为了意识形态的工具,就不能再算做一种独立的存在了,而只是工具和附庸。网络文学发展到今天正处在量变到质变的转型期,最好的管理和引导制度就是让其得到充分、自由的进化。我们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常常通过判断阅读内容能不能满足我们的阅读预期来决定自己是否是喜爱这部作品的。现在的状况是,网络文学初期那种专门针对人们物质期望的小说作品已经渐渐引起了读者的反感。倒不是说我们已经进入了那种纯粹追求精神而不追求物质的时期,而是我们对物质的追求复杂化了,这也就使得我们对作品表现物质满足的手法更加挑剔。在早期作品中,作者通常很容易的就赐予主角很多东西,而没有通过怎么样艰难的争取和挫折。显然,没有矛盾和挫折的戏不是好戏,缺乏这种物质的人们一旦很轻易地就满足了这点虚妄的快感,很快就会厌倦。这时就自然而然的需要作品在思想层面上的上升,而一旦网络作者们把矛头指向了人们的精神需要,那么物质层面的追求自然也就淡化了。现在所讨论的这一情况并不是现下出现了少数杰出作品带有这样的性质,而是文化消费市场需求决定了这种情态的必然诞生。不管哪种形式的文学,其道路必然是从感性向理性发展的,文学美在这中间起到了贯穿始终的作用。说到人们对文艺作品审美需求的提高,其本质还是人性本能的对美的追求。而正如同古希腊美学的观点,美是一定要包含那种带有和谐柔顺优雅的线条一样的性质的,在文学之中同样如此。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我想,读者不是首先要求作品的“真”,再要求满足“善”和“美”。读者对“真善美”的要求是与阅读过程同步的。这里的真仅仅指艺术真实,网络作者中因为大部分人仍旧缺乏创作经验和美感感悟,能做到收放自如的少之又少,很多作品在作者看来只要是符合现实真实的他就很放心了,但从读者角度来说读之就会觉得很离谱,这就使得作品失活,而丧失了读者们的兴趣和喜爱。在这个问题上有很多聪明的作者采取了一条很巧妙的办法解决了这一“艺术失真”的问题,那就是“自然”。作者把自己和读者就像放在同一空间里,作者本人就是一个说故事的人,读者就是面对面坐着的听众,文本阅读的进行始终没有以完全的作者为尊的传授式方法进行,而是作者在讲述故事之时间插有自己的一点想法类似于和读者进行即时的讨论。在这里引一段网络小说的原文来说明这一作者主动和读者互动的过程:“看到这里相信很多读者已经和小强一样猜到了,没错,那粒骰子现在就在那第三个碗的下面无疑了。于是我自信满满、牛逼哄哄的走过去.我得意地向在场众人一抱拳说道:“各位,承让了承让了!”忽地把那碗一揭,您猜怎么着?您猜那碗里现在空了?那碗里能就这么鬼使神差地空了?你也不想想这碗里要是空了我还怎么活?主角活不下去了咱这小说还怎么写?你再想想我要能让你们猜着了我还叫萧小强么?只见那骰子好端端地躺在那,正面红彤彤地显着个四个点儿,众人无不惊呼一声.”“善”其实是道德层面的要求,显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作者的意识形态中的是非观念是否符合读者的文学预期。有关文艺与道德的争论自古以来争论就没有休止过,我认为没有纯粹的文艺或纯粹的道德。西方“为艺术而艺术”的浪漫主义和“艺术为道德”的争论谁也打倒不了谁,不论什么作品都必然会有针对的读者群,与其持反面价值观的观点也必然存在。我们不需要完全肯定一种是非观念而否认其他,历史证明,汉代的“独尊儒术”,魏晋“玄学风潮”都不利于全民族文化的生长。百家争鸣的文化大繁荣虽然几千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但真正能够出现这一盛景的,也只有在每每社会动荡,政府无法稳定维持思想统一的时期。所以对于网络文化中的是非观念是否需要“引导”,我想,宁可让其“百家争鸣”吧。网络文化中的功利性并不是已经消失,而仅仅是一种由于文化消费需求变化而刚刚出现萌芽的趋势。我所希望的是,文学评论界对其做出的批评也能够放弃功利性目的。仅仅作为“读后感”的出现而不是立刻、刻意地要求对其进行引导和批判。我相信在自然美学的推动力作用下,在稳定繁荣的背景环境中,任何文学形式都会如千百年来“古文”到“骈文”的发展一样,逐渐进入理性时代。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