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习考察党委心得体会到上海后确实让人大开眼界,无论从观感上还是从心理上都冲击很大,真有点目不暇接的感觉。上海是全国人口、产业、财富最密集的地方,是中国经济最发达、GDP总值最高、高楼密度最大、进出口贸易额最多的城市,这里有中国最高电视转播塔东方明珠电视塔、最高两座建筑环球金融中心和金茂大厦,其中环球金融中心是世界最高建筑之一;正在建设的有世界最大的深水港洋山深水港、最长最宽的跨海大桥东海大桥,还有很多。比较上海后有许多先进经验想学来,但细寻思后,感到基础和规模不一样,有些确实是想拿来,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是那句老话“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例如参观浦东市民中心,看到人家的多媒体市政管理上,确实是高效、便捷,但人家的高科技监控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厚重的财政投入,是我们延边短期内可望而不可及的,今后,真是我们要努力追赶的方向。物质上赶不上,我们就学一学人家思想上的先进之处。上海市委党校的申林老师说,上海之“大器”于上海人之“琢小”。过去常嘲笑人家上海人“小气”,但现在要看到另一方面的表现是:做事谨慎、精细,守规则、重效益。上海的许多大事情,是精明的上海人一点一滴的从小处做起的。例如现在上海人的整体文明素质较高,但这些高素质的养成是从不吐痰、不闯红灯等“七不”小事抓起的;我们在上海市委党校学习,感受到著名的锦江饭店管理经验,就是规范、细致的管理,仅是房屋打扫上就制定了二十多条量化的规定;外地客商讲:和上海人谈项目、签合同很艰难,但一但定下来后,执行起来又会很顺畅圆满,因为人家各个细节都研究好了,按规矩来,就没有一点问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曾说过:“上海人做事太慢,但做起来又真好,如果是又好又快就更好了。”所以上海人现在的“小气”,更应理解为先进的理念、科学的分析和精细的管理。相反,东北人做事有魄力,比较“大气”,但实施起来总是不尽如人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中原因,可能就是“小”的功夫做的不够,执行起来总会有考虑不周的地方。在这里引用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的一段话:“企业的成功与否,固然有战略决策方面的原因,但更在于决策后面的小事情是否做的足够好,是否能把这些决策真正细化、推行下去。”不论是行政工作还是治学何尝不是这样呢!这点对我和学员们很有启发意义。对井岗山的感受井冈山是老革命根据地,是任何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心仪神往之地。一踏上这块红色的土地,我心中就不由得升起一种景仰、崇拜之情。这里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转折点,当年在这里的三湾改编扫除了部队中旧军阀的不良习气,清除了思想动摇分子,纯洁了队伍,实行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部队里建立起党的基层组织和士兵委员会,确立了红军战胜反动派武装的精神和制度基础。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清晰地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问题。在八角楼的油灯下,毛泽东同志结合斗争实践,重视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坚持从实际出发,大胆地作出新的概括,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理论和实践经验。朱德和毛泽东就是在这里胜利会师组建了红四军,壮大了革命队伍,并由此出发,辗转中国,建立了人民政权。他们在这里总结武装斗争经验,概括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十六字决。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国民党政权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展武装斗争,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道路。在井冈山期间确实感到当地群众为革命付出甚多,当年国民党反动派对根据地实行了“房子要过火,石头要过刀,人要换种”的残暴扼杀政策。在两年的革命斗争期间,红军战士共牺牲了48万人,有名有姓的只有15万人,这相对当时井冈山地区一二十万人口来说比例是相当高的。当时的革命条件极其艰苦,红军在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中用的主要武器是大刀长予、滚木擂石,仅有三发炮弹,其中还有两颗是哑弹,幸好最后一颗炸在了敌人的指挥部上,吓退了敌人。粮食严重短缺,毛泽东同志和妻子贺子珍同志与一般战士一样吃加糠粮食,吃煮野菜。贺子珍同志生产后,没有粮食吃,只能吃没有加盐的清水煮竹笋,以致红军提出的口号中就有“打倒资本家,天天吃南瓜”。为了解决粮食问题,红军经常在坡度60度左右、长达45公里的山路上挑粮,朱德军长也主动参加挑粮,战士们看到朱德同志40多岁还要指挥战斗,担心他过于辛劳,就将他的扁担藏了起来,就有了朱德的扁担这段佳话。我们也体验走了一段挑粮小道,真正感受到了当年红军的辛苦。当时反动派对根据地封锁甚严,红军医院缺医少药,红军就用草药和竹镊子、木工锯代替西药和医疗器械;部队极缺食盐,红军用老墙土熬制又苦又涩的硝盐代替,电影闪闪的红星中送盐这段故事原型就是根据当地一名妇女干部为红军送盐的故事改编,这位妇女干部在第四次送盐时被敌人发现后杀害了。根据地正是这艰苦的环境和恶劣的条件,磨砺了红军指战员的意志,形成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如今的井冈山已没有昔日的血雨腥风,这里成为全国的革命教育培训基地和红色旅游区,每年来这里参观学习和旅游的人员络绎不绝,到处是一片繁荣景象。但保存下来的革命遗址,四处传送的革命英雄事迹,仍使我们联想起那硝烟弥漫、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红军战士们前赴后继、英勇战斗的感人场面,体会到革命的艰辛和胜利成果的来之不易。正是在“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指引下,中国革命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在课堂上,邓力群老先生曾说:“上井冈山伟大,下井冈山也伟大。”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伟大的井冈山精神永远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有丝毫褪色,它巨大的感召力和持久的生命力,将穿透时空,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放射出新的光芒!在上海,培训班全体带班干部、教师和学员真切地感受了延边与上海的巨大差距,认识了我们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的思想观念、政策规定和方式方法等方面的不足和落差,思考了回到延边后怎样将先进经验结合到自己的工作中,如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来追赶先进等问题,经历了一番“头脑风暴”;在井冈山,每名学员都体会到了老一辈革命家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无不为之感动至深,大家对井冈山精神有了由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升华,真正地净化了心灵,振奋了精神,坚定了信念。学员们如此评价此次学习考察过程:一路走下来,大家开拓了眼界,学到了知识,锻炼了党性,磨练了意志。这段时间没有虚度,无论从思想观念、党性修养还是理论知识,甚至身体素质上都获益匪浅,有了显著的提高。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