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0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 化学用语考纲要求1.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3.掌握物质分类的基本方法,理解常见不同类型物质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关系。4.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与溶液的简单鉴别方法和胶体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胶体的渗析、凝聚、布朗运动和电泳等性质不作要求)。5.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6.熟悉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能正确使用化学式(分子式)表示物质的组成,能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7.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考点一把握分类标准,理清物质类别1物质常见的分类情况2氧化物的常见分类方法氧化物3正误判断,辨析“一定”与“不一定”(1)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2)强碱一定是离子化合物,盐也一定是离子化合物()(3)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4)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5)能电离出H的一定是酸,溶液呈碱性的一定是碱()(6)在酸中有几个H原子就一定是几元酸()(7)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一定不含离子键()(8)盐中一定含金属元素()(9)能导电的一定是电解质,不导电的一定是非电解质()(10)强电解质的导电性一定大于弱电解质的导电性()4识记常见混合物的成分与俗名(1)水煤气:CO、H2(2)天然气(沼气):主要成分是CH4(3)液化石油气:以C3H8、C4H10为主(4)裂解气:以C2H4为主(5)水玻璃:Na2SiO3的水溶液(6)王水:浓盐酸与浓硝酸的混合物(体积比31)(7)波尔多液:主要成分是CuSO4和Ca(OH)2(8)肥皂:主要成分是C17H35COONa(9)碱石灰:NaOH、CaO(10)铝热剂:铝粉和金属氧化物的混合物(11)漂白粉:Ca(ClO)2和CaCl2的混合物题组一理解概念,准确判断1正误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BaSO4的水溶液不易导电,故BaSO4是弱电解质()(2013天津理综,1D)(2)SO2、SiO2、CO均为酸性氧化物()(2013四川理综,2A)(3)烧碱、冰醋酸、四氯化碳均为电解质()(2013四川理综,2C)(4)福尔马林、水玻璃、氨水均为混合物()(2013四川理综,2D)(5)黑火药由硫黄、硝石、木炭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2013新课标全国卷,7D)(6)KClO3和SO3溶于水后能导电,故KClO3和SO3为电解质()(2013重庆理综,2A)题组二理清标准,辨析类别2(2014四川理综,2)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A金刚石、白磷都属于单质B漂白粉、石英都属于纯净物C氯化铵、次氯酸都属于强电解质D葡萄糖、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3下列有关物质分类一定正确的是()A强电解质:盐酸、氢氧化钡、明矾B弱电解质:甲酸、纯碱、醋酸铵C非电解质:液氨、二氧化硫、苯D化合物:重水、双氧水、矿泉水方法技巧一般采用“概念对比法”或“反例否定法”等。化学基本概念的有关知识比较零碎,容易混淆,在复习时,要注意关键字的理解和记忆、一般中的特殊情况,这是解这类化学题的关键。考点二“扫描”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理清物质转化关系及线索1全面认识化学变化、物理变化(1)从宏观上看,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反之则为物理变化。这里的新物质生成所能实现的仅是原子与分子(或离子)的相互转化,在整个过程中原子核没有发生改变。一种原子变为另一种原子涉及原子核的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2)从微观上看,化学变化过程中有旧化学键的断裂,同时又有新化学键的形成,但有化学键断裂的变化未必就是化学变化,如NaCl晶体熔化、SiO2晶体的熔化,分别破坏了离子键、共价键,但属于物理变化。(3)从能量上看,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能量变化,而有能量变化的过程却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中有的有能量变化,有的无能量变化,如气体与气体之间的扩散等。(4)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有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过程中未必有化学变化,观察到一定的实验现象并不一定是发生化学变化造成的。2识记易混淆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质变化过程中的“三馏”、“四色”、“五解”和“十四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三馏蒸馏分馏干馏四色焰色反应显色反应颜色反应指示剂变色反应五解潮解分解电解水解裂解十四化熔化汽化液化升华氧化风化钝化催化皂化歧化硝化酯化裂化油脂的硬化注意(1)化学变化: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CuSO45H2O的脱水、蛋白质变性、电解质溶液导电、浓硫酸脱水、煤的气化和液化。(2)物理变化:金属导电、盐析、活性炭吸附、渗析。(3)爆炸有的是化学变化引起的,有的是物理变化引起的。3树立物质转化思想(1)理解物质转化关系图(2)形成转化关系一条线:氢化物单质氧化物酸或碱盐。(3)以“H2SSSO2SO3H2SO4Na2SO4”转化关系为例,写出各步转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题组一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准确判断1(2015重庆理综,1)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发明史。下列发明创造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A用胆矾炼铜 B用铁矿石炼铁C烧结粘土制陶瓷 D打磨磁石制指南针2(2015北京理综,6)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A.火药使用B.粮食酿酒C.转轮排字D.铁的冶炼3.(2014新课标全国卷,7)下列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是()A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B用热碱水清除炊具上残留的油污C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果D用含硅胶、铁粉的透气小袋与食品一起密封包装4(2015南京模拟)下列诗句或谚语都与化学现象有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水乳交融,火上浇油”两者都是物理变化B“落汤螃蟹着红袍”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C“滴水石穿,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包含了多种化学变化方法技巧有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类试题可以用列举法、特例排除法等,它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难度中等。近几年高考题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应用结合起来考查,备考时,要注意用教材中的化学反应解释微观粒子之间的变化,以及微观粒子之间作用力的变化。题组二物质转化思想在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应用5现有氮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如下图,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路线是工业生产硝酸的主要途径B路线、是雷电固氮生成硝酸的主要途径C氮气可在足量的氧气中通过一步反应生成NO2D上述所有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6已知A是单质,E有强酸性和强氧化性。A、B、C、D、E是含有一种相同元素的五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如图所示的转化。则A可能是()ACl2 BCCN2 DSi考点三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胶体知识“10”提醒(1)胶体区别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颗粒直径大小(1100 nm)。(2)胶体的物理性质:丁达尔效应;电泳现象;介稳性;布朗运动;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但能透过滤纸。(3)胶体微粒一般是离子、分子或难溶物的聚集体,但有些高分子化合物,如淀粉、蛋白质,因其分子非常大,其相对分子质量通常为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千万,因此一个分子就是一个胶体微粒,它们的溶液是胶体。(4)区分胶体和其他分散系的最简便方法是丁达尔效应。(5)胶体具有介稳性的主要原因是胶体粒子带有相同电荷。(6)胶体的布朗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但反映了分子也在作无规则运动。(7)胶体的电泳现象反映了胶体粒子带有电荷,但不能说成胶体带有电荷。胶体与溶液一样是电中性的。(8)在Fe(OH)3胶体中,Fe(OH)3胶体粒子的数目要远远小于原FeCl3溶液中Fe3的数目。(9)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强酸(如盐酸、硫酸)时,出现的现象为先沉淀后溶解。其原因为开始时出现沉淀是由于胶体中加入了电解质发生了聚沉,后来沉淀消失是由于发生了中和反应。(10)把握净水剂及其作用原理胶体粒子的直径一般在1100 nm之间,它决定了胶体粒子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吸附力很强,能在水中吸附悬浮固体或毒素形成沉淀,从而达到净化水的目的,这就是胶体净水的原理。能在水中自然形成胶体,并且对水质无明显副作用的物质有KAl(SO4)212H2O、FeCl36H2O等,这样的物质被称为净水剂,其形成胶体的化学原理是Al3、Fe3发生水解反应生成Al(OH)3胶体、Fe(OH)3胶体。题组一胶体的制备、性质和用途1对胶体知识的考查,往往把其渗透到某个选择题的选项中。下面是高考题和各地模拟题的组合,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Fe(OH)3胶体无色、透明,能发生丁达尔现象()(2015安徽理综,9B)(2)用可见光束照射以区别溶液和胶体()(2014福建理综,8D)(3)浓氨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2014重庆理综,3A)(4)明矾溶于水产生Al(OH)3胶体:Al33H2O=Al(OH)33H()(2013江苏,8B)(5)H、K、S2、Br能在Fe(OH)3胶体中大量共存()(2013安徽理综,9C)(6)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2013四川理综,2B)(7)向沸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制备Fe(OH)3胶体的原理是加热促进了Fe3水解()(8)将0.2 molL1 FeCl3溶液滴加到沸水中,然后继续加热并不断搅拌可制得氢氧化铁胶体()(9)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10)处理废水时可加入明矾作为混凝剂,以吸附水中的杂质()(11)“血液透析”利用了胶体的性质()(12)利用丁达尔效应区别蛋白质溶液和食盐水()(13)PM2.5(微粒直径约为2.5106 m)分散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