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7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7课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内容标准】 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史实。,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知道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名称及地理位置 。 (3)识读春秋和战国形势图,提高学 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 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引导学生讲述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故事,提 高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收集和讲述成语故事,培养学习历史 的兴趣。 通过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等古代君 王的故事,培养学生宽容忍让、诚信和坚 毅等到优良品质。,二、教材分析 周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本课讲述的是“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讲述了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使自己成为春秋是第一位霸主。 “战国七雄”讲述了“合纵”“连横”的斗争策略,各国之间时而合众,时而连横,几经反复,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教学重点: 齐桓公称霸;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 时间跨度长,国名多,人物多,头绪杂,学生不易掌握。理解春秋战国各自战争的特点及趋势。,三、学情分析 1.初一的学生对成语故事很感兴趣,有一定的 基础,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展示。 2.本课国名多,人物多,学生不易掌握,教学 中要关注。,四、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周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是谁在哪一年 建立的?(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 东周开始)屏幕展示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由此导入新课。,(新课学习 ) 首先让学生了解 “春秋”“战国”名字的由来。 一、春秋五霸 首先提问:春秋五霸是哪五个?(二说)他们为什么会争霸?(周室衰微, 诸侯强并弱,争夺更多的土地和人口) 然后让学生根据春秋形势图,掌握具体的地理方位。可以结合今天的地名,如可提问当时我们的家乡所在地处于哪一个诸侯国?,由五霸导入第一位霸主,提问“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归纳,教师稍做整理 1. 东方大国,盛产鱼盐; 2. 管仲改革,国富兵强; 3. “尊王攘夷”,策略正确。 讲到第2点时可提问“管仲为齐国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你知道哪些有关管仲的故事?”(一箭之仇,管鲍之交) 讲到第3点时要让学生知道什么叫“尊王攘夷”,为什么要“尊王攘夷”,得出结论是成功的外交政策,是齐桓公争霸的有利条件。,接着提问齐桓公称霸的标志是什么?(葵丘之盟) 过渡:齐桓公以后即起参与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晋楚数次联合盟国在中原地区的对决,先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代最壮观的景象。 晋文公称霸用看图说史的形式,让学生讲述这一段历史,“退避三舍”诚信,实现承诺;避敌锋芒,诱敌深入。 楚庄王主要通过成语故事“一鸣惊人”和“问鼎中原”来讲述。,(过渡)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到春秋末期 ,初期的一百多个诸侯国锐减到二十几个了。到战国时期主要只有七雄。 二、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是怎么来得? 多媒体显示战国地图,找出七国的地理位置,都城名称和今地名,齐不是春秋时的姜氏齐国,而是田氏齐国,晋则被韩、赵、魏取代。 然后找出记忆规律: 齐楚秦燕赵韩魏,东南西北后中间。,在七国之间,秦国实力逐步增强。出示一段材料,思考:如果你是当时某一国的谋士,你会为自己的国家献出什么策略?由此引出合纵和连横。用图演示,讲述合众时可提问为什么六国合纵抗秦不能成功?学生可以参考课文内容及材料阅读的内容。 提问“从春秋到战国时期,战争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说明出现了什么趋势?”(从春秋争霸到战国兼并,说明出现了从分裂到统一的趋势) 小结与作业,选一选,1.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越王勾践 2.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的诸侯国是( )。 齐 吴 楚 赵 A. B. C. D.,雍,新田,临淄,商丘,郢,吴,会稽,洛邑,周,B,C,E,D,A,春秋列国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齐,晋,楚,吴,越,填一填,齐,楚,秦,燕,赵,韩,魏,填一填,比一比,按照小组顺序,每组说出一条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成语典故,各组不能重复。比比哪个组能坚持到最后?(注意范围在春秋战国时期),老马识途 朝秦暮楚 远交近攻 纵横捭阖 围魏救赵,管鲍之交,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朝秦暮楚,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毛遂自荐,纸上谈兵,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