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6页
第2页 / 共76页
第3页 / 共76页
第4页 / 共76页
第5页 / 共76页
第6页 / 共76页
第7页 / 共76页
第8页 / 共76页
第9页 / 共76页
第10页 / 共76页
亲,该文档总共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章 九宫山自然保护区综述一自然地理环境九宫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南部地区,南面与江西省武宁县接壤,西与崇阳县相交,北与通山县的横石潭镇相连,东与通山县的太平山林场相接,属幕阜山系九宫山脉中断,地理位置为东经 114o2335一 114o4324,北纬 29o1927一 29o2652,海拔高度 1171656.7m,鄂南第一峰老鸦尖海拔 1656.7m,为保护区的最高点。九宫山自然保护区最西端位于龙塘山:东经 114o2335,北纬 29o2027(海拔1002.6m) 。最东端为茅屋:东经 114o4324,北纬 29o2522(海拔 237m) 。最南端位于东经 114o2720,北纬 29o1927处(海拔 1102.6m) 。最北端位于东经 114o4252,北纬29o2652处(海拔 117m) 。九宫山自然保护区规划总面积 20105hm2,其中,森林总面积 18224 hm2,森林覆盖率90.64%。辖厦铺镇的部分地区(总面积 4810 hm2,森林面积 4473 hm2) 、闯王镇的部分地区(总面积 7863 hm2,森林面积 6558 hm2) 、金家田保护区(总面积 2981 hm2,森林面积2974 hm2) 、太阳山林场(总面积 1651 hm2,森林急面积 1552 hm2) 、九宫山林场(总面积1027 hm2,森林面积 1017 hm2)和九宫镇(总面积 1773 hm2,森林面积 1650 hm2) 。(一)地质1地层九宫山自然保护区地层分布较全,出露较好。从元古界至志留系均有出露,岩性类型齐全,既有岩浆岩的侵入体,又有变质岩系和沉积岩系。但以元古界板溪群的变质岩系和侏罗世末的花岗岩侵入体出露面积最广。(1)元古界地层元古界地层主要为晚期冒地槽阶段的沙泥质复理石建造,变质较深,岩性复杂。本区元古界地层由下部的伊山组和上部的梅坑组构成,主要特征是一套滨海相页岩、砂岩和砾岩,含黑云母、十字石、石榴子石、滑石、绢云母。总厚度为 3800m。 (2)震旦系地层震旦系地层分布不广,出露少。分下统南沱组、中统陡山沱组和上统灯影组,其中下统南沱组含一套冰积层,呈灰绿色、灰黄色含石英砂砾、花岗岩砾,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厚约 6lm。(3)寒武系地层寒武系地层出露地点多,分布较广。由下统观音塘组、中统杨柳岗组和上统畈上组构成。主要特征是以浅海相碳酸岩和碎屑沉积为主,地层层理、节理发育,以灰岩、页岩、白云岩为主构成九宫山背斜北翼基底,形成低山地形。总厚度 1200m。(4)奥陶系地层奥陶系地层出露较广,由下统留咀桥组、中上统砚瓦山组和五峰组构成。主要特征是以浅海相碳酸岩和碎屑岩沉积为主,有硅质页岩、泥质页岩、灰岩、白云质灰岩。总厚度735m。(5)志留系地层志留系地层分布较广出露齐全,区内有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西坑组出露。主要特征:以浅海相碳酸盐类沉积、碎屑沉积为主,包括粉砂质页岩、页岩、炭质页岩、硅质、炭质页岩夹细砂岩。总厚度 1150m。(6)侏罗系地层本区侏罗系为岩浆侵人体,该岩浆体侵入元古界板溪群地层中呈岩基产出并构成九宫山山体核心,面积 81Km2。该侵入体内部相以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为主,其外部过渡相以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为主,其边缘相以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为主。(7)第四系本区第四系主要为坡积物、倒石堆以及冰积物和冰水沉积物。 2构造保护区内地质构造为幕阜山复背斜北翼与通山复向斜南翼相交接的构造地段。区内代表性褶皱构造有:幕阜山复背斜、北翼九宫山背斜、莲花巷倒转背斜、大坪里倒转背斜;代表性断裂构造有:富家山逆断层、上程正断层。构造线呈近东西向平行相间排列,并分布有一系列新华夏系北东向断裂。无论是褶皱展布,还是断裂组合均反映了近南北向挤压东西向引张的力学机制。本区位于扬子准地台的东南部,晚元古代早期、处于冒地槽区,雪峰运动微弱上升转化为地台。早古生代末加里东运动形成幕阜山复背斜的雏形,其后晚古生代末的印支运动以及中侏罗世末的燕山运动使本区全面褶皱。经过一系列的构造运动,奠定了本区的现代构造轮廓,并控制了地质地貌的发展。3地壳运动与地质发展史九宫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扬子地台的二级构造单元江南地轴与下扬子台皱带的过渡带内。保护区的地质发展史与下扬子台皱带是基本一致的,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地槽发展阶段早元古代本区处于优地槽阶段,发育复理石建造及细碧角斑岩建造。中晚元古代的雪峰期,保护区处于冒地槽状态,发育巨厚的砂泥质复理石沉积,后经变质而成为浅灰色、灰绿色厚层硬砂岩、板岩、千枚岩。(2)地台发展阶段自震旦系至志留系,本区处于相对稳定的地台发展阶段,沉积了第一套盖层。早震旦系早期,沉积了陆相的含石英岩屑、燧石岩屑、白云母、长石的砂岩;晚震旦纪末,由于蓟县运动的影响,地壳上升出露水面,出现了沉积间断。寒武纪,地壳下降海水入侵。下寒武统沉积了浅海相炭质、铁质、钙质薄层状页岩。中上寒武统的杨柳岗组和畈上组为含方解石、炭质、铁质、灰岩和白云岩,反映气候转向燥热,海水含盐度增加的一种高能浅水环境。奥陶纪的海侵是寒武纪的继续,古地理特征与寒武纪近似。奥陶纪早期海水入侵范围最广,海水也较深。中统砚瓦山组为含石英质、炭质灰岩以及龟裂纹和瘤状泥灰岩,反映奥陶纪中期,沉积环嵘有了较显著变迁。地势普遍上隆,气候变干热。志留纪地壳下降,海水又一次入侵,沉积了很厚的以浅海相为主的碳酸岩类及碎屑岩。早志留系为较深水的砂泥质沉积,以粉砂质页岩、页岩、炭质页岩、硅质页岩夹细砂岩为主。志留纪末,受华南加里东运动影响,地壳上升海水退却,成为陆地后遭受剥蚀,造成地层间断,本区缺失下泥盆系地层。中、上石炭统及二叠统为碳酸岩建造。岩相稳定,厚度不大,出露于保护区外围地带,反映本区所在构造单元在这一时期地壳下沉遭受海侵。晚二叠世开始,本区所在构造单元为承受侵蚀的碎屑物质的淡水湖盆地,形成了龙潭阶煤层堆积。三叠统以大冶灰岩为代表的碳酸岩建造,下三叠统上部及中三叠统为富含膏盐的泻湖相建造,反映保护区所在构造单元处于振荡运动阶段。(3)地洼发展阶段晚三叠纪以来扬子地台进人活化阶段地洼发展阶段。印支运动,在地台西部边缘和东部影响强烈,龙门山地区形成强烈褶皱、逆掩构造,康滇地轴有大量碱性岩及花岗岩浆侵入,皖南、浙西、赣北有大量花岗闪长岩类岩浆侵入。燕山运动是扬子地台自古生代以来经受的最强烈的一次构造运动,影响全区,形成广泛的地台盖层褶皱带,滇中盆地在内的整个地台西部全面褶皱隆起,与此同时,扬子地台东半部则强烈沉陷。而在保护区内,因受燕山运动的影响,全区褶皱隆升,并伴有大量花岗闪长岩类岩浆侵入。 (二)地貌山高谷深,坡陡谷狭,岭谷相间,平行排列是九宫山自然保护区总的地貌特征。1地貌发育特征(l)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对九宫山自然保护区地貌的形成和演化影响显著,地貌的分布受地质构造的控;(2)岩性对本区地貌的发育有重要影响岩性不同,地貌形态、地貌组合亦不同;(3)新构造运动抬升强烈;(4)在新构造强烈抬升下,经受冰川、流水、风化等外力作用的破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山地貌景观;(5)冰川地貌、流水地貌分布普遍。2地貌特征(l)层状地貌,各有特色本区处于两个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地质发展历史不尽相同,具有多种多样的岩性。岩性的不同,加上新构造运动掀斜式抬升,地貌类型在空间上呈现自南向北有规律地展布的特征,依次是中山、低山、丘陵。整个地势逐级下降,好似阶梯,层状地貌十分显著。(2)岭谷相间,平行排列本区属于长江支流富水水系,发源于九宫山北坡的河流,都是富水的支流,基本上呈南北向,垂直于构造线方向,为横谷类型。自东向西具有岭谷相间排列的地貌特征 高高耸起的山岭与深深下凹的山谷相间排列。(3)谷地重叠,分外明显九宫山自然保护区的南北向河谷,在裂点上下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特征,但它们却都有谷中有谷、小谷套大谷的现象,一上一下极为明显。裂点以上是小冰川“U”谷套在大冰川“U”谷之中的冰川套谷。裂点以下是流水作用形成的狭谷(“V ”型谷)套在冰川“U”谷之中的谷中谷,即裂点以下的冰川 “U”谷被流水作用改造成狭窄的 “V”型谷。3九宫山第四纪冰川遗迹(1)冰蚀地貌A冰窑和冰斗 九宫山冰窑多分布在冰川 “U”谷的源头,比较清晰的是毛田冰窑。九宫山冰斗沿分水岭分布,悬挂在山坡或谷坡上,按海拔高度大概可分 1400m 左右与1000m 左右两级,前者如陶姚洞冰斗,后者如大仰山东坡冰斗。B冰川“U”谷和悬谷 九宫山冰川“U ”谷是最主要的冰蚀地貌类型,形态十分典型,尤以海拔 900 一 1000m 左右裂点以上最为清晰。如铜鼓包冰川“U”谷、一级电站冰川“U”谷、太阳山岭冰川“ U”谷等。C冰盆、冰坎和冰阶 九宫山冰盆主要分布在山上,主要有龙塘冰盆和一级电站冰盆。D角峰和刃脊 九宫山分水岭地带很多山峰海拔均在 1300m 以上。山峰林立,尖峰指天,峻拔挺秀,为典型冰川角峰。E盘谷 高湖之北谢家、石圈是两个典型盘谷,它们分别由太阳山岭冰川“U”谷、老鸦尖冰川“U”谷的冰川直达山麓掘蚀作用形成的,东西两侧为低山所环绕,向出口处收敛,成为肚大口小的椭圆形凹地。F鼻山尾 界牌所在的河谷方向由东南向西北伸展,整个形状酷似鼻山尾。(2)冰债地貌A终绩堤 主要分布在界牌和中程畈谷地中。B冰蚀阶地 高湖明显有两级冰蚀阶地。C冰水扇 高湖扇形地由冰水砂砾石堆积物组成,似冰水扇。D第二级阶地比高 100m,以震旦系页岩为基座,其上有冰川漂砾。(3)第四纪冰川堆积物A冰碛物 可分为四种不同类型:深红色冰川泥砾、褐黄色冰川泥砾、黄色冰川泥砾、浅黄色冰川泥砾。其中深红色冰川泥砾仅见于船埠和墩背之北罗源保;褐黄色冰川泥砾分布不广,以墩背九宫山七级电站最为典型;黄色冰川泥砾在山麓地带除西港谷地外,其他谷地均有分布,其中尤以界牌河谷(九宫山六级电站至上阵) 、中程畈(中程畈至大屋场)为最典型;淡黄色冰川泥砾仅见于山上。山麓地带还有巨大漂砾分布,以九宫山五级电站南面山坡漂砾最为典型,漂砾星罗棋布。B冰水沉积物 九宫山自然保护区冰水沉积物在高湖有着广泛的分布。高湖冰水扇由冰水砂砾组成,砾石主要成分以花岗岩为主,磨圆度较好。(三)气候1气候特征九宫山自然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气候类型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其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多变,阴晴不定;夏季湿热;秋高气爽;冬季干冷。全年雨量充沛,日照充分,无霜期长,雨热同季,多暴雨。此外,具有较为显著的山地气候特征。(1)春季(3 月 25 日一 5 月 26 日)春季区内气旋和锋面活动频繁,气温的季内变化较大。本区春季逐日平均气温,低山河谷区由 10.5上升到 20.4,中山由 6.7上升至 16.6。常有连续阴雨和大风天气,气温回升慢,阴雨绵绵,并经常产生倒春寒现象。本区春季雨日为全年最多季节,平均季内雨日达 50.7 天,平均季降水量 553.3mm,春季平均风速 15m/s。历年平均季内大风日数1.5 天,历年最大风速 18.8m/s。(2)夏季(5 月 27 日一 9 月 14 日)本区夏季气温日较差大,雨量集中,雨热同期。6 月份为本区梅雨集中期,降水连续时间长,降水量与降水强度均较大,多暴雨山洪,7 月份雨季结束。7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天气炎热,日照充足,8 月中下旬常有伏旱发生。逐月平均气温为 22.1 一 26.8,月平均极端最高气温为 33.2(7 月) ,季平均降水量约为 720mm。(3)秋季(9 月 15 日一 11 月 14 日)本区的气候特点表现为降温明显,秋高气爽,降水量减少。9 月份气温下降迅速,低山河谷地区日平均气温 23.1,中山地日平均气温为 16.7(九宫镇) ;11 月下旬日平均气温,低山河谷为 11.0,中山地平均气温为 4.7。平均季降水量约为 280mm。(4)冬季(11 月 15 日一 3 月 24 日)本区冬季的气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