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0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 农耕时代的农业,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产生于妇女采集。 2黄河和长江流域先成规模。 3最早培植(北)粟和(南)稻。 4种植业为主、家禽饲养业为辅。 二、农业的发展 1工具的进步。 (1)春秋战国出现铁器和牛耕。 (2)汉代犁壁、牛耕得到推广。 (3)唐代曲辕犁出现。 (4)三国出现翻车、唐代出现筒车。,2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大禹治水的传说。 (2)战国时李冰父子主持修都江堰。 (3)汉代修漕渠、白渠,治理黄河。 (4)西域修坎儿井。 3耕作技术的进步。 (1)商周时期耒耜集体耕作。 (2)春秋出现自耕农经济: 以家庭为单位,拥有少量土地;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农民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4区域经济。 (1)汉代四大经济区: 山东:崤山以东长江以北,农业区,经济重心; 山西:崤山以西长江上游,农业区,经济重心; 龙门碣石以北: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 江南:开发较迟农业区。 (2)特点:多样性、不平衡性。,四、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 (1)中原人口的南迁。(劳动力、生产工具、生产技术)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3)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4)南方自然条件优越。,2过程: (1)东晋、南朝时期:稻麦兼种、水陆互补;出现了像建康这样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2)中唐以后:南方逐渐超过北方。 (3)南宋: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3影响:文化重心南移。 五、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男耕女织,耕织结合。 2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3种养结合,自给自足。,例1(2010年浙江文综)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B,【剖析】材料中的“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卖新丝”、“粜新谷”,反映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新丝”是手工业品,“新谷”是农产品,反映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材料没有提及土地问题,故B项符合题意。,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下图为清朝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的该作品,也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材料提供的信息说明( ) A宋朝时中国开始出现铁犁牛耕 B传统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 C清代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 D水田耕作标志经济重心在南方,B,【剖析】看时间,从宋至清,生产方式都没有变化,这种比较说明传统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进展。经济重心在北方时南方也是水田耕作,水田耕作方式不能成为经济重心标志。,例2(2010年海南单科)辛弃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 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 B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 C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 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C,【剖析】“末”指工商业,材料中“南方多末作”可以得出答案C。,(2009年山东卷)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 农业经济衰退 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商品经济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 B C D,B,【剖析】从材料中的“地多烟草、木棉”和“五谷之利不及其半”可知正确,从材料中的“转卖四方”可知正确,和材料中没有反映。,例3 (2010年浙江宁波高三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 材料二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注:铁搭:农具名。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 太湖地区农业史,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并将两者联系起来,说明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变化。 (2)依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表现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剖析】本题设两问,第(1)问根据东汉“二牛抬杠”(耦犁)到唐代曲辕犁回答农业的发展概况,可以联想到犁耕区域的不断扩大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第(2)问需要紧贴材料,根据阅读、理解说明耕作变化的表现和原因。“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一问需要思路开阔,属于稍难题。,【参考答案】 (1)农耕技术逐步普及;耕作技术不断进步,犁的改进更适合地区土质特点和耕作的需要。 (2)表现: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人力取代畜力。原因:因为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使用牛耕成本高。影响:耕作技术上出现倒退,农业难有突破;农业占用大量劳动力,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 A东汉 B三国 C唐朝 D宋朝,C,【剖析】“水激轮转”和“绝胜人力”,说明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是利用水力而非人力。而最早的水力提水灌溉的工具是筒车。筒车发明于唐朝。答案选C。,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