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变革,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五个经济特区“点” (1)概念:是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它的特殊主要表现在经济上而不是政治上,即不同于内地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2)内容: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3)原因:是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重要海运港口;靠近港澳台地区;是著名的侨乡。,(4)作用:这些特区二十多年来不仅实现了自身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效地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214个沿海开放城市“线” (1)内容:1984年开放的沿海城市有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等14个,遍布我国沿海地区。 (2)条件:这些城市交通方便,具有较大的外运港口,并且大多同内地铁路相连,是中国重要的外贸口岸;它们还具有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4个沿海经济开放区“面” (1)1985年后,又先后决定把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2)1990年,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1992年,开放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4内地大批开发区的涌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金融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等,对外开放有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形式更加灵活。,5对外开放 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对外开放已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三、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