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55页
第2页 / 共155页
第3页 / 共155页
第4页 / 共155页
第5页 / 共155页
第6页 / 共155页
第7页 / 共155页
第8页 / 共155页
第9页 / 共155页
第10页 / 共15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29讲 名题体验,第29讲 名题体验,第29讲 名题体验,第29讲 名题体验,第29讲 名题体验,第29讲 名题体验,第29讲 名题体验,第29讲 名题体验,第29讲 名题体验,第29讲 名题体验,第29讲 名题体验,第29讲 名题体验,第29讲 名题体验,第29讲 名题体验,第29讲 名题体验,第29讲 名题体验,第29讲 名题体验,第29讲 名题体验,第29讲 名题体验,第29讲 名题体验,第29讲 名题体验,第29讲 考点精讲,“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是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理解”的要求。能力层级为B级。 概念有两个基本的逻辑特征: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或本质;概念的外延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一个个、一类类的事物。例如:“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产品;外延是指古今中外的、各种性质的、各种用途的、在人们之间进行交换的产品。任何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概念的内涵规定了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外延也影响着概念的内涵。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成反比关系,即是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即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越多),那么,这个概念的外延就越少(即这个概念所指的事物的数量就越少);反之,如果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少,那么,这个概念的外延就越多。概念间的关系按其性质来说,可以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两大类。,第29讲 考点精讲,概念的相容关系有:(1)同一关系,是指外延完全重合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北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这两个概念就是同一关系的概念。(2)从属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的这样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比如,“教师”和“教授”这两个概念,前者的外延就包含着后者的全部外延。(3)交叉关系,是指外延有且只有一部分重合的这样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比如,“青年”和“大学生”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就具有交叉关系。 概念间的不相容关系有:(1)矛盾关系,即两个概念的外延是互相排斥的,而且这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穷尽了它们属概念(大于这两个概念一个级别的概念)的全部外延。例如:“男人”和“女人”。(2)反对关系,是指这样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即两个概念的外延是互相排斥的,而且这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没有穷尽它们属概念的全部外延。例如“红色”和“黄色”。,第29讲 考点精讲,要明确一个概念,可以从把握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进行。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通过定义,可以明确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点和本质。给概念下定义最常用的是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即:概念要明确,不能任意扩大、缩小、转移、偷换。解答该类题目首先要看概念理解是否疏漏失当。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准确性,它要求语言简明、严密,适用的“范围性”“程度感”极强。因此有些概念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得很好,需要我们字斟句酌,找出理解转述中的疏漏之处。 “文中重要概念”指的是论述对象或对论述的中心、观点、思想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 “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是指概念的本质意义,或者对此概念的阐释或解说性内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指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把握这些概念的意义。一般涉及以下三点:根据上下文推断含义深刻的概念;根据上下文把握重要概念的语境义;根据作者的观点理解重要概念的隐含义。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既要对文章全局进行“整体把握”,又要根据词语的具体语境来体会。,第29讲 考点精讲,“文中重要句子”指的是论述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包括论述中心、观点、思想的句子,体现论述意图、深层内涵、隐含意义、特殊意义的句子,概括段落或全文的句子,总领下文、收束上文、承上启下或前后呼应的句子,结构复杂或者容易产生歧义的句子。落实到论述类文本来说:从地位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从作用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性作用的句子;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或是那些结构比较复杂,而对理解文章有直接影响的语句。“重要句子的含意”指的是这个句子本身表达、显现、具有的或隐含的深层、特殊的意义,甚至是言外之意、寓意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指根据具体语境领会或解释这些句子的意义。,一、阅读、解题技法 1总体阅读六“要” 要正确认知该文章阐述、说明、分析、辩驳、介绍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其中心意思是什么,是怎样表达和写作的,并标示一下,做到心中有数。 要抓住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证明、阐发什么,怎样论证、阐发的,用了哪些论据和方法,论点与论据有怎样的联系等。 要关注文中表示对情况的推测和估计、表示消息的来源或依据、表示肯定或强调的语气的插入语,并标注出来;要特别注意定语、状语和关联词语以及注释、说明等等。,第29讲 技巧点拨,第29讲 技巧点拨,要把握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清论证结构(并列式、递进式、总分总式、对照式等)。 要注意信息间的各种关系:解证关系、总分关系、因果关系、本原与转折关系、前后照应关系、替代与被替代关系等。 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以下的标志性词语在读文本时要圈画出来: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如表时间、数据、概括、修饰限制、已然未然、或然必然的词语;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如表因果、转折、并列、递进或分类分层、举例的词语。,2解题步骤及示例 论述类文章的解题步骤主要有“读”“找”“比”三个方面: 通读全文。(一读)先总体浏览文章,整理一下思路,基本抓住主要内容,为下一步读做准备。以本讲2010年课标全国卷为例,先通读全文,理清思路,基本抓住主要内容:第一部分写了书法在中华民族有很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写字伴随着艺术、美观的要求;第二部分写了中国的书法是随着朝代的推进、体例的演变逐渐发展并成熟,从而变为一种艺术的;第三部分写了书法有许多方面的作用。 “精”读文段。(二读)读,基本上要突出一个“精”字,“精”才能准确吸纳判断;所谓“精读”,不是“精细”地读,而是“精明”地读。所谓“精明”地读,最简单的解释是该读的读,抓紧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和解题无多大关系的读过后就不再读。以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第1题B项为例,选择需要“精”读的第1段来读。,第29讲 技巧点拨,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找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一找)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词语,在文本中找出与之“对应”的词语,据此确定选项的对应句。以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第1题的B项为例,找到B项题干在原文中的对应句“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比较题干和选项,看选项是不是答非所问。(第一比)有的选项本身符合原文的意思,但它不是在回答题干所问的问题。(“的目的、原因、依据”的题目特别注意,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题和推断题可省略此步),第29讲 技巧点拨,比较选项和对应句。(第二比)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找到二者有差异的表述相对照,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仍以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第1题的B项为例,选项“在历史上,书与金石画并称,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意味着: “金”“石”“画”占有同样的地位。可是原文只说“书” 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书”的概念与“书与金 石画并称”的概念不同。在句意上,原文在表述书法的地位和影响时,按照先讲观点(结果)再讲证据(原因)的顺序,而B项颠倒了这个关系,也不正确。 比较选项和选项,选出最正确的或错误的一项。(第三比)对照中需要通过联想、推断,自觉调动自己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从而快速、准确判定选项的正误。如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第1题,B项是错误的,就是答案要选的项。,第29讲 技巧点拨,二、答题技法 (1)忠实题干。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案的信息,题干中往往隐含着表达的范围、角度和表达的方式等。 (2)忠实原文。要尽量用原文中的话,或稍加修饰的概括性的语言答题。实际上,回答现代文阅读的主观题,最好在原文中找出符合要求的词语或句子。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在题干涉及的语句的上下文寻找,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寻找,将重点词语加以连缀。 (3)要点完全。一般说来,高考阅读的答案都是要以文中的语句作为语料的。要做到要点完全,首先要准确认定答案在文中的位置,把分散的语句集中起来进行归纳,形成要点;还要把那些语言材料中隐含着的内容表述出来。注意不能遗漏题目要求的要点,不能遗漏对应材料的要点。 (4)角度准确。分析题干,准确把握出题角度,不能粗枝大叶,答非所问。 (5)表述精确。语言要正确表达答案的要点,符合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第29讲 技巧点拨,第30讲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第30讲 名题体验,第30讲 名题体验,第30讲 名题体验,第30讲 名题体验,第30讲 名题体验,第30讲 名题体验,第30讲 名题体验,第30讲 名题体验,第30讲 名题体验,第30讲 考点精讲,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级。所谓信息,主要指通过阅读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图形等。所谓“文中的信息”是指文章传达出来的基本概念、最新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以及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阅读一篇文章,要把注意力放到文章重要信息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信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知识,二是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三是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思想情感的语句等。,第30讲 考点精讲,筛选信息,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阅读目的取舍信息的思维活动,捕捉和选取有效的、符合阅读目的的重要的语句,体会有关语句的隐含信息,舍弃无关紧要的内容。整合信息,即把筛选出来的信息加以转换、归纳、综合、概括,进行一定的理性提升,以形成相对抽象的认识,组合成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筛选和整合”一是指能够识别材料中信息的正误,二是指能够从文章中筛选出符合试题要求的有关语句,进行简答表述。,第30讲 考点精讲,获取信息的途径有:(1)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论述类文本阅读总是要运用概念的,文中的基本概念的含意往往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所在。以考查筛选、提取、整合信息为主要目的阅读,几乎没有不考查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的。(2)从重要的句子中获取信息。这里说的重要句子主要是指集中表述作者观点态度、介绍某种情况,或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也指那些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的句子。(3)从运用的材料中获取信息。写文章总是要运用材料的。这材料总是明示着或隐含着一定的信息。把它提取出来,是阅读应该完成的任务之一,自然也是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所谓“筛选信息”就是根据题干要求搜寻、辨别、提取文章呈现的相关信息,区分信息的主次、轻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次留主,挑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第30讲 考点精讲,整合信息一般考查以下方面:(1)从名词概念出发,要求考生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2)抓住重要的知识概念或重要语句,要求考生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其中包括体现概念和语句内容的若干要点(形成的条件、原因或相关因素)。(3)从文章主旨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要求考生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或者是按提供的例句去寻找同类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