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1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5页 / 共31页
第6页 / 共31页
第7页 / 共31页
第8页 / 共31页
第9页 / 共31页
第1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1 生态系统的结构,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大有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作用 的一个自然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类型,2在一个阴湿山洼的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朽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蛇、青蛙等动物,他们共同构成一个( ) A .种群 B. 生物群落 C.生态系统 D. 食物网,3. 以下不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 蒙古草原 B. 北方红叶林 C. 水库 D. 封闭的一瓶蒸馏水,C,D,1. 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 崇明岛东滩的全部生物 东方绿洲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 九段沙湿地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 A. B. C. D. ,A,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池塘生态系统图解,1.池塘中除了生物之外还有哪些成分?,3.异养型生物有哪些?,观察与思考,4.动植物的尸体、粪便、残枝败叶最终到哪里去了?,(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2.自养型生物有哪些?,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主要是动物,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 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营腐生生物生活的生物,(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归类:,无机环境,作用:,为生物体提供物质、能量和空间,举例:,物质:水、空气、无机盐等 能量:阳光、热能,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生产者,归类:,自养型生物,作用:,是其他生物物质、能量的来源,举例:,光能自养型:绿色植物(主要),化能自养型:硝化细菌、硫细菌,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归类:,异养型生物(主要是各类动物),作用:,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分类,(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捕食性动物,次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三级消费者以次级消费者为食),有利于生产者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寄生性动、植物(病毒、蛔虫、菟丝子),分解者,归类:,异养型生物,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排遗物等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举例:,大多数细菌:霉菌、杆菌等 真菌:蘑菇、灵芝、酵母菌等,一些腐食性动物(蚯蚓、蜣螂、屎壳郎等),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关系,非生物的 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从理论上讲,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分解者是一个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基本成分,但对一个自然的生态系统而言,要长期存在和发展,没有消费者是不行的。所以生态系统的成分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续表,(二)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草 兔 狐 虎,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营养级 营养级 营养级 营养级,营养级:食物链中的一个个环节称营养级,它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1.食物链:,草,蝗虫,蜘蛛,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初级,次级,第四级,三级,青蛙,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简图,蛇,猫头鹰,第五级,第六级,四级,五级,注意事项: 1.计算食物链必需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消费者为止。 2.生产者总是为第一营养级。 3.各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4.分解者不进入食物链、不占营养级。 5.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出现寄生、腐生生物和阳光等非生物因素。,许多食物链相互交错连结的复杂营养关系。,2. 食物网:,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9,捕食和竞争,三、四、五、六,生物群落,5.吃虫的鸟如果因某种原因而减少,则青蛙的数量可能是 。,增多,青蛙,6.如猫头鹰全部迁走,其它动物中数量可能明显减少的是 。,1.此食物网有_ _ _ 条食物链 2.食物网中蜘蛛和青蛙的关系是_ _ _ _ _ _ _ _ _ _ 3.猫头鹰共占有_ _个营养级,它们分别是_ _ _ _ _ _ 4.该草原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共同组成一个_ _ _ _ _,四,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大。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四、关于生态系统中因某种生物减少致使其他物种变动情况的分析与判断,1处于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而导致的其他物种变动:在某食物链中,若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则该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都将减少。这是因为第一营养级是其他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直接或间接食物来源和能量来源,这一营养级生物的减少必会引起连锁反应,致使以下营养级依次减少。,2“天敌”一方减少,对被食者数量变动的影响:若一条食物链中处于“天敌”地位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被食者种群数量会先增后减直至稳定。因随着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密度加大,种内斗争势必加剧,又因天敌的“压力”减小,被捕食者自身素质(如奔跑速度、警惕性、灵敏性等)必然下降,导致老弱病残者多,流行病蔓延。,3若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另一种生物的变化情况应视具体食物链确定。如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中,蚱蜢减少,则蜥蜴、蛇也减少,鹰就加强对兔和食草鸟的捕食,从而导致兔及食草鸟减少,使鹰的数量基本不变。,【友情提醒】分析食物网时应注意的问题 要求掌握的捕食链中,其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该食物链中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如下图中鹰就分别占有第三、第四、第五三个不同营养级。 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 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 重合,如下图中的鹰和蛇之间既是 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对另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的线路分析的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5食物链、食物网中易混点 (1)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即生产者永远是第一营养级,最高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捕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 (2)对某一动物而言,其营养级是不固定的;即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3)一条食物链中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因为能量沿食物链是逐级递减的。 (4)分解者不属于任何一个营养级。 (5)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非数量。 (6)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既是捕食,又是竞争的关系。 (7)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生物间是相互制约的,使它们的数量是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中,这种制约可能来自种间,也可能来自种内。,食物链与食物网 (营养级),为什么食物链上一般不会超过5个营养级? 为什么老虎、老鹰这些处在高营养级的动物数量不多?,生态系统的结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 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将太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 直接或间接消费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分多个等级,分解者,主要是细菌、真菌等腐生生物 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供生产者再次利用。,生物群落,营养结构,食物链吃与被吃关系,食物网:多条食物链交错连接,物质:水、空气、矿物质等 能量:阳光、热能,生态系统的成分,总结:,1. 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按营养功能分,它应属于( ) A.生产者 B.分解者 C.消费者 D.因细菌的种类不同而不同 2. 一个生态系统若能长期维持下去,除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不可缺少的是( ) A.生产者和消费者 B.消费者和分解者 C.生产者和分解者 D.所有生物成分,C,D,3. 兔子吃草,红狐吃兔,狼吃红狐构成的食物链中,红狐所处的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别分别是( ) 次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B. 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C. 三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C. 三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4. 下列符合生物学意义的食物链是( ) 大米 鼠 蛇 人 B. 阳光 青草 蛇 人 C. 青草 鼠 蛇 鹰 D. 营养物质 鼠 蛇 鹰,B,C,C,5.在右图中表示的是一个( ) A.生态系统 B.群落 C.食物链 D.食物网,A,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6.“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成语所隐含的食物链具有营养级数至少为( )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C,+生产者,1、此生态系统中作为生产者的生物是_,作为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是_。 2、若此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盐污染,那么在体内积存重金属污染物最多的生物是_。 3、生物甲与己的关系是_。 4、该生态系统只表示了部分成分,图中未表示的成分有_。,戊,甲、乙、丁,丙,捕食和竞争,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8.右图是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简图。图中甲庚代表各种不同的生物。请据图分析回答:,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