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浙江建人高复2015学年第一学期第1次月考试卷历 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5分,共48分)1钱穆先生关于“如何研究中国政治史”曾谈到:“我们通常说中国自秦汉以下是统一之开始,其实此说亦宜修正。西周以下,中国早已具有统一规模了。只是那时是封建政治下的统一,而秦汉以后乃是郡县政治下的统一。”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是A西周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 B分封制使天子拥有统领诸侯的至尊权威C西周确立了我国古代辽阔疆域的大格局 D秦汉王朝继承了西周的一整套政治制度2. 在中国古代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政治体制和政治结构,但是令人惊叹的是在古代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却拥有了完全相同的政治理念。这种完全相同的政治理念是指 A“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 B“天下一家”“大一统”C“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D“天人合一”“敬德保民”3. 刘绍玢说:“封建制下,分封诸侯尽心孝忠于王;其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不贡不朝,争为雄长;郡县制之善,在于无封建制下的尾大不掉之弊,其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官制,官民不悉,官视民如路人,民亦貌承于官。因此,他主张:“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作者旨在说明A封建制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不利于中央集权B郡县制利于中央集权不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C封建郡县均有利弊应在中央集权之下分权于地方D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4. 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指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 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于天子。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强。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由此可知春秋时期A分封制完全被县邑制取代 B中央集权雏形开始出现C各级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D天子不再直接统治臣民5.作为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补充,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呈现出往复式规律性变化如下表,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元 明 清 高层政区 州 行省 布政使司 省 统县政区 郡 郡 州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 下列吻合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规律与特点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重要原因 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上稳下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存在矛盾与困局 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AB C D6.清朝前期,通过蒙古律例和理藩院则例(适应于边疆各个民族和地区的正式立法)确定盟旗制度为蒙古地区的基本行政制度,各旗在自己的范围内行使清廷授予的权力。这体现清朝前期民族政策的特点是 A. 沿用元朝的少数民族地区管理政策 B. 依法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C. 分而治之与因俗而治相结合 D. 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7. “因为如果有价值之人发言并且担任议事会成员,这对于和他们同样的人会有好处,但对大众却没有好处。现在任何人只要愿意就可站出来发言,当穷人发言时,他就会寻求他本人以及和他相同之人的利益。他们(雅典人)认识到尽管穷人无知而贫穷,而有价值之人出色而智慧,但前者的好意要比后者的恶意带来更多的益处。这样的方式也许不能建成理想的城邦,但却非常有利于维护民主政治。”该观点 A.肯定了雅典直接民主制 B.指出了雅典直接民主制的弊端C.说明了直接民主制的封闭性 D.奠定了代议制的理论基础8. “欧洲从希腊继承了什么?继承了关于人和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这里所说的“关于人和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指的是古希腊的A人文主义和民主政治运作机制 B抽签选举、轮番而治的参政方式C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 D人文主义9. 在雅典城邦,公民个人虽然可以在民众大会上提出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或提出新的议案,但若这种提议得不到通过的话,则将被起诉为不法行为,提议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有生命之虞。这表明A公民大会只注重公民形式上的民主 B雅典人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C雅典城邦的司法程序十分严肃缜密 D雅典公民的言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10. 英国经济学家:“我们今天经济制度的得失,间接受罗马思想之影响不少;个人有勤治其事之精神为今天经济制度之所长,过于注重权利观念为今天经济制度之所短;二者皆与罗马法律制度有极深关系。”那么能体现对古罗马法精神的评价的是 A主张消灭一切阶级压迫 B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C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反对私有制基础上的人人平等11.下面是部分学者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表述,最符合全球史观的是12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有可能认为A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B侵略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C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D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13. 有学者说,因,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A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C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14. 孙中山在制定建国大纲宣言中说:“试观元年临时约法颁布以后,反革命势力不惟不因以消灭,反得凭藉之以肆其恶,终且临时约法而毁之,而大多数人民对于临时约法初未曾计及于本身利害何若,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由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A临时约法未能体现资产阶级意愿 B资产阶级革命时机未成熟C临时约法被毁有其必然因素 D三民主义思想不符合当时的国情15. 有史家认为,戊戌变法、五四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形成一场“总运动”。这场“总运动”的基本趋势是 A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 B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C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的飞跃 D技术、制度、文化渐次转型16, 五四:未完成的启蒙指出: 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利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 -人的价值、人 ”近代中国的权利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思想启蒙“偏离了方向”的主要原因在于 A. 缺乏具有现代性的思想资源 B民族危机加深救亡是当务之急 C多数国人守旧落后缺乏反省 D中国民众民主与科学意识淡薄17. 下列各项,描述1947年下半年情况的是A“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B“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正忙”C“战无不胜刘伯承,神机妙算邓小平” D“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18.右图所示为蒋介石的一封信件,来源于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档案。对此信件的分析,正确的是 A写于1944年4月29日B说明国共两党处于敌对时期C反映国共两党既合作又相互斗争D不能体现蒋介石的阶级属性19.作为教育的载体,教科书不但承载了知识,也透视了国家的兴衰与变迁。下列采集自教科书中的图片,最有可能出现于A19491956年B19561966年C19661976年D19781988年20. 有西方报纸对某会议说:“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消除了国外人们头脑中一个好战的中国的形象。他的发言代表了亚洲人的声音经过这次会议,也架设了中、美官员双方接触的桥梁。”此会议对新中国来说是A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B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C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打破了中美外交的僵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21中国在同西方国家建交问题上采取了一种特殊方式,即同外国“半建交”或称“建立半外交关系”,这具体表现在双方同意互派代办而非大使。“半外交关系”也属一种正式的外交关系,只是关系尚未完全“正常化”,有待最后完成正式建交。这项举措在建国初有助于A改变半殖民地的地位 B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C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 D贯彻独立自主的方针22.关于下面两幅图的历史信息叙述完全错误的一组是 都在冷战背景下召开 都有亚非拉国家参与 都强调在“和平共处原则”下发展国际关系 都主张在两极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采取不结盟外交政策 在两次会议上,中国与更多的国家增进了解,发展了关系A B C D23.“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这是某年英国泰晤士报刊登的来自香港记者的报道。这份报道 A评论的是新中国参加亚非会议 B 证明英国没有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C 反映出英国对中国收回香港主权的无奈D 有助于研究新中国成立时西方国家的态度24.右图为1959年主政台湾的国民党“外交部”对其外交人员的指示。这反映出当时台湾当局 A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B坚持“一个中国”的理念 C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D放弃了敌视的立场25.某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指导和在帮助个体农民增加生产,并且鼓励他们根据自愿的原则组织生产合作、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这部宪法A规定新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B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成功经验C在建国初期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D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26.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要求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看一些主要参考文件:国别宪法苏俄(联)1918年宪法;1936年宪法中华民国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法国1946年宪法其它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A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B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C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 D深受“一边倒”外交的影响27.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结论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B “一国两制”的方针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C 中美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