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0页
第2页 / 共60页
第3页 / 共60页
第4页 / 共60页
第5页 / 共60页
第6页 / 共60页
第7页 / 共60页
第8页 / 共60页
第9页 / 共60页
第1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专题十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 与文学艺术 第30讲 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考点一 百家争鸣 【主干回顾】 一、背景 1.经济:生产力进步,经济迅速发展;井田制逐步 瓦解。 2.政治:_逐步瓦解;诸侯争霸,国家分裂。 3.阶级:“士”的壮大和活跃。 4.文化:_的兴盛,学术下移。,宗法分封制,私学,二、早期儒学 1.孔子的思想。 (1)政治思想:提出“_”与“_”的学说,主张 “_”和“德治”。 (2)哲学思想:注重_,对鬼神敬而远之。 (3)教育思想:主张“_”;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仁,礼,克己复礼,政治与人事,有教无类,【特别提醒】 1.孔子思想体现的人文精神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的环境。 (2)“礼”强调社会成员承担责任和义务,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3)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4)“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教育发展,推动了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2.孟子的思想。 (1)提出道德规范有仁、义、礼、智四种。 (2)提倡“_”的学说及“_”的原则。,仁政,君轻民贵,【特别提醒】 2.孟子“仁政”思想与孔子“仁”思想的区别 (1)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爱人”。 (2)孟子从孔子的“仁”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3.荀子的思想。 (1)天人观:强调“_”,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_”。,天行有常,礼,三、其他主要学派,道,辩证法,自然无为,军功爵制,君主集权,专制政权,非攻,【特别提醒】 3.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无为而治”思想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无为而治”不是不作为,是不乱作为。,4.“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1)儒家推崇“人治”,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5.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1)先秦诸子百家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2)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史论要旨】 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等学派的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为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奠基作用。,3.孔子提出“仁”“礼”“德治”,被后来的儒学家们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儒学思想的核心。 4.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最受统治者重视的是法家思想。,【史料探究】 1.孔子的思想 材料 子路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探究1:据材料思考孔子所说的“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孔子强调“仁”的主要目标是什么?,提示:(1)内容有“恭、宽、信、敏、惠”五方面。 (2)目标是调节和协调社会人际关系,并促进人自身的发展。,2.孟子的思想 材料 (2015全国卷改编)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探究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提示: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3.儒、道、法三家思想 材料 (2012天津文综节选)“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探究3: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提示:(1)主张: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 (2)背景: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法家思想 材料 韩非与其他法家人物都具有一种极端独裁的秩序观。关于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不存在发表私人看法的空间。法律是统治者为了国家利益而发布的东西,加以广泛宣传和坚定地推行,它就会使人民去做他们本不愿做的事,如努力工作和战斗。这样,百姓的意见在体制中就没有存身之处了。在法家的思想中,没有哪条法律凌驾于或独立于统治者意愿。 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探究:材料反映了法家法治思想的哪些特点?分析法家思想对战国时期政治形势的影响。 提示:特点:法律是君主意志的体现,不考虑人民的意愿。 影响:促进各国变法和富国强兵,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名家评史】 【观点】春秋战国是民间势力逐渐兴起的时代,殷周宗法贵族社会的两大支柱国野制与世卿制趋于瓦解,国人与野人、君子与小人的界限日渐消失,礼乐制度下移,公子公孙对卿大夫的世袭被打破,通过“学而优则仕”的途径,士和庶人可以晋升至大夫乃至卿相。孔子门下由贤人七十、弟子三千组成的儒家团体,正是新兴的“游士”阶层的最初代表。,正是儒家与其他学术团体和流派之间的“百家争鸣”,造成了华夏文化区域内一种跨国界的公共舆论。 这种公共舆论一方面导致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一方面扩大了政治参与,使“君子”不再是一种身份限制,而成为一种政治抱负、一种人生典范,有心从政的人可以通过求学问礼,为迈入仕途创造条件。 陈子明儒家思想与现代民主制度,【解读】作者论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作用。作者认为“百家争鸣”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势力兴起,冲击了商周时期的宗法贵族社会秩序,促进了民间教育和学术的发展,造成华夏文化区域内跨国界的公共舆论,从而导致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扩大了民间力量的政治参与度。“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考点二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主干回顾】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1)政治上:高度集权的_政治体制大体 定型。 (2)文化上:以_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 本形成。,专制主义,汉民族,2.措施。 (1)政治上:重用儒生。汉武帝初年,儒学之士在各 级部门担任职务。 (2)思想上: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_、 推行教化。“_”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3)教育上:设置太学,培养政治人才,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德政,一统,【特别提醒】 1.图示理解汉代思想大一统,3.影响。 (1)消极: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_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积极: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_,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平等竞争,正统思想,【特别提醒】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积极影响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此确立儒学的主流地位;推动了古代文化繁荣和教育发展。,3.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学、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兼采百家。 (2)其核心是“天人感应”说,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 (3)以神权限制王权。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沦为官方统治哲学。,二、董仲舒的主张 1.提出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理论。 2.主张确立儒学的_地位。,独尊,【特别提醒】 4.董仲舒新儒学的实质 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史论要旨】 1.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2.董仲舒的新儒学其根本目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服务的,因此受到统治者的重视。,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并使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上的大一统有利于政治上的大一统。,【史料探究】 1.汉代新儒学的内容 材料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 董仲舒春秋繁露,探究1:材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作者分别对百姓和天子提出什么要求? 提示:(1)思想:“君权神授”(或天人合一)。 (2)要求:百姓要接受君王的统治(百姓服从君命);天子治国要有“道”(顺天意)(天子服从天命)。,2.汉代新儒学的特征 材料 (2012天津文综改编)“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探究2:依据材料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 提示: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汉代新儒学的影响 材料 自从汉武帝立官学,两汉学术上只有儒家派别间的争辩,不再有儒与非儒不同学派的斗争。这是封建国家统一以后自然产生的结果。这个结果不利于学术思想的发展,但也有助于国家统一的巩固。 范文澜中国通史 探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提示: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实行思想文化专制,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名家评史】 【观点】法家的这些原则为秦统治者所采纳时,其效能显示了出来。秦统治者利用这些原则开始征服,其他诸侯,建立第一个帝国。然后他们又用一贯无情的手段将严密的组织扩大到全国,不过,其结果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引起了一个反作用,使帝国在其创立者去世后没几年就被推翻。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则如前所述,被长期推崇为官方的教义。不过,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因为要由政府来保护和支持一家官方教义,这正是法家的一个原则。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解读】材料分析了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以及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内在关系。西汉时期董仲舒所提倡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旨在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加强中央集权,而加强中央集权却是法家的主张,因而形成了“外儒内法”,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法家的一个胜利。,一、先秦儒家(孔子、孟子、荀子)思想 1.相同点: (1)背景: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2)目的: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孔子以维护奴隶制统治为目的;孟子和荀子则是为了缓和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 (3)性质:包含民本思想,体现人文精神,具有古典人文主义性质。 (4)内容:主张“仁”和德治,以德治国,施政以德。,2.不同点: (1)在人性上,孔子主张“性相近”;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恶论”。 (2)在思想核心上,孔子提出“仁”“礼”;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3)在阶级属性上,孔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孟子和荀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考题印证】 (2015全国卷T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