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0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第三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学目标,1、生物圈的范围以及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2、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与特点及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义。,想一想,议一议(P26),有毒物质随着食物链积累。,1、生物圈的范围是怎样的? 2、生态系统的类型有哪些? 3、为什么说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一、生物圈的范围:,1、厚度:约20千米,2、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大气圈的空气由多种气体组成,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在大气圈中生活的生物,主要是能够飞翔的昆虫和鸟类,还有细菌等微生物。,水圈包括地球上的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在水圈中,几乎到处是生物,但是大多数生物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中。为什么?,岩石圈,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部分。它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生物种类十分丰富。岩石圈也是人类的“立足点”,人类的活动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二、生态系统的类型有哪些?(P28) 草原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草原在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湿地生态系统,湿地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的作用,有“地球之肾”之称。,海洋生态系统,海洋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很多,大都能在水中流动。辽阔的海平面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海洋中植物每年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产生的氧气总量的70%。,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淡水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包括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等,由淡水水体与其中的生物组成。淡水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饮用、灌溉及工业用水的水源,在调节气候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农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同野生植物相比,农作物抵抗旱、涝或病虫害的能力较差,因此,需要在载培和管理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由于人口密集,排放的污水、废气和固体废物多,容易产生环境问题。,三、为什么说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1、从非生物因素来说,阳光普照于所有的生态系统,大气在不停地有规律地环流,水和水蒸气也在全球范围内运动。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2、从地域关系来说,各类生态系统也是相互关联的。(黄河和长江源自西部源头的雪山和草原。江河奔流东去,滋润着沿途的农田,养育着亿万人口和其他生物。它们沿途还形成湖泊和湿地,最终挟着陆地上的土壤和其他物质,融入浩瀚的海洋。) 3、从生态系统中生物来说,许多微小的生物、花粉、种子、果实,能够随大气运动,到达不同的生态系统。鱼类的回游,鸟类的迁徙,会经过不同的生态系统。人类的活动更是广泛,可以把生物带到不同的地方。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练习P32,1、下列的关生物圈的范围及其定义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所的生物 。 B、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全部。 C、地球上所有生物能够生活的地方。 D、地球上所有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 2、你所熟悉的当地某生态系统与哪些生态系统相关联?试举例说明。 河流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等生态系统都有关联。,D,3、通过互联网或其他径了解下列动物的分布和生活习性,画线将每种生物与它所在的生态系统(可能不止一个)连接起来。 猞猁 森林生态系统 杨子鳄 草原生态系统 疣鼻天鹅 海洋生态系统 鸬鹚 河流生态系统 黑斑蛙 湿地生态系统 鳗鲡 农田生态系统,4、岩石圈、水圈、大气圈能截然分开吗?请你能举例说明。 不能。因为水圈中有空气,岩石圈中有水、空气。 5、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是( ) A人 B绿色植物 C高楼大厦 D动物 6、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远在南极的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 ) ADDT挥发性极强 B考察队把DDT带到南极 C这些南极动物可能是从施药地区迁去的 D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A,D,再见,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