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7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教学资料www.ks5u.com 2018年2017年2016年山东卷913,晏子春秋,22分天津卷812,白蘋洲五亭记,23分1418,上池州李使君书,20分浙江卷1418,颜太初杂文序,20分1620,琅嬛福地记,19分江苏卷69,重到沭阳图记,18分北京卷812,荀子+吕氏春秋,19分914,亲废封建,23分914,管子轻重,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隋 论苏 辙人之于物,听其自附,而信其自去,则人重而物轻。人重而物轻,则物之附人也坚。物之所以去人,分裂四出而不可禁者,物重而人轻也。故夫智者或可与取天下矣,而不可与守天下。守天下则必有大度者也。何者?非有大度之人,则常恐天下之去我,而以术留天下。以术留天下,而天下始去之矣。秦、隋之亡,其弊果安在哉?自周失其政,诸侯用事,而秦独得山西之地,不过千里。韩、魏压其冲,楚胁其肩,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寸攘尺取,至始皇然后合而为一。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以为不急持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是以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绝天下之望。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愁苦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而山泽皆应。由此观之,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欤?今夫隋文之世,其亦见天下之久不定,而重失其定也。彼亦见天下之久不定也,是以既得天下之众,而恐其失之;享天下之乐,而惧其不久;立于万民之上,而常有猜防不安之心,以为举世之人,皆有曩者英雄割据之怀,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谋臣旧将,诛灭略尽,而独死于杨素之手,以及于大故。终于炀帝之际,天下大乱,涂地而莫之救。由此观之,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悲夫!古之圣人,修德以来天下,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视失天下甚轻。夫惟视失天下甚轻,是故其心舒缓,而其为政也宽。宽者生于无忧,而惨急者生于无聊耳。及观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然后知圣人之为是宽缓不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原文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弊果安在哉 果:究竟,到底B韩、魏压其冲 冲:要塞C寸攘尺取 攘:通“壤”,土壤D谋臣旧将,诛灭略尽 略:全,皆【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判断时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词语的语法功能,二是选项给出的意思是否符合语境。C项,从结构的角度分析,“攘”与“取”对应,都应该是动词,这里翻译为“土壤”错误,应该翻译为“夺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 剑阁峥嵘而崔嵬B以绝天下之望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C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D独死于杨素之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答案】A误区警示1忽略具体语境。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虚词所在的具体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忽略虚词使用的语境,就会出现错误。如上题B项中的“以绝天下之望”,如果不联系上文的“是以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就难以准确推断“以”的意义和用法。2忽略语法分析。要从语法的角度分析虚词的用法。如上题D项中的“独死于杨素之手”,省略了主语,谓语是“死”,“于杨素之手”是“死”的状语,由此可判断“于”是介词,意为“在”。3忽略文言特殊句式。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句式,特殊句式中虚词的意思一般是固定的。技法点拨1看语法。把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语法的角度进行分析。如上题A项中的“剑阁峥嵘而崔嵬”,“峥嵘”“崔嵬”都是形容词,都修饰剑阁,“而”在这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2看句式。主要指文言特殊句式。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3看语气。从句子的语气上判断虚词的意思。如庄子逍遥游中的“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这是一个选择疑问句,“其”在这里表示选择,“是还是”。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跟秦朝的灭亡有关系的一组是( )以术留天下,而天下始去之矣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是以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及观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A B C D【答案】B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首段通过对人与物的关系的剖析,得出如果过于在乎外在事物,反而容易失去的道理。B自从周朝政治衰败,诸侯之间相互争战,而秦国却凭借崤山或华山以西不过千里之地夺得了天下,统一了六国。C隋朝取得天下后,制定了很严酷的法律来防止天下变乱。那些谋臣、猛将全死在杨素手中,以致隋朝发生了大变故。D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来让天下人归附,他们心态从容和缓,实行的政策宽松。过于紧张,害怕失去天下,最后往往适得其反。【答案】C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愁苦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2)涂地而莫之救。由此观之,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 【答案】(1)他们想到的用来牢固地守护天下的办法是这么周密、严谨,但是百姓忧虑痛苦、生活上无所依赖,都怀着离秦而去的念头。(2)(天下)一败涂地却没有办法挽救它。通过这可以看出,那么隋朝灭亡的原因,和秦朝没有什么两样。【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对于第(1)小题,考生要注意关键词“备”“无聊”“意”等的翻译。对于第(2)小题,考生要注意关键词“涂地”、宾语前置句“莫之救”、介词结构后置句“无以异于秦也”等的翻译。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送徐无党南归序欧阳修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注】?而忽焉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选自欧阳修文,有删节)【注】汲汲营营:形容人急切求取名利的样子。1对下列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逾远而弥存也 逾:越发B自诗书史记所传 传:传播C而后世更百千岁 更:经历D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 固:本来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先指出“草木”“鸟兽”“众人”三者都无法逃避归于灭亡的自然规律,然后从“众人”引出“虽死而不朽”的“圣贤”。B作者认为,圣贤之所以永垂不朽,是由于他们立德、立功、立言,后通过层层分析,突出修身立德为首要之道,立言居“三不朽”之末。C文中写颜回未能建功立业,亦无著作传世,但在后世的名声远超其他孔门弟子,以此来证明修身立德能使人永垂不朽的道理。D文章第三段重在表明立言之“不可恃”,抒发了作者对著书立说之士的悲慨,并直接批评了当时文坛浮奢的文风。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2)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4作者写这篇序文的目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高旦中墓志铭黄宗羲旦中家世以医名。时陆丽京避身为医人已十年,吴中谓之陆讲山,谒病者如市。旦中出而讲山之门骤衰。盖旦中既有授受,又工揣测人情于容动色理之间,巧发奇中,亦未必纯以其术也。所至之处,蜗争蚁附,千里拏舟,逾月而不能得其一诊。孝子慈父,苟能致旦中,便为心力毕尽,含旦中之药而死,亦安之若命矣。旦中有志读书,遍求其书而读之。美髯玉立,议论倾动,虽复流品分途,而能缱绻齐契,三吴翕然以风概相与。其过金阊,徐昭法必招之入山,信宿话言。蠡城刘伯绳,少所容接;每过旦中,不惜披布胸怀。旦中亦以此两人自重。少喜任侠,五君子之祸,连其内子。旦中走各家告之,劝以自裁。华夫人曰:“诺。请得褒衣,以见先夫于地下。”旦中即以其内子之服应之,殡殓如礼。家势中落,药囊所入有余亦随手散尽,故比死而悬磬也。旦中姓高氏,讳斗魁,别号鼓峰。去年十月,旦中疾亟,余过问之,旦中自述:“梦至一院落,锁甚严,有童子告曰:邢和璞丹室也。去此四十七年,今将返矣。某适四十有七,非前定乎?”卧室暗甚,旦中烧烛自照曰:“先生其视我!平生音容,尽于此日。先生以笔力留之,先生之惠也。”余曰:“虽然,从此以往,待子四十七年而后落笔,未为晚也。”明年过哭旦中,其兄辰四出其绝笔,有“明月冈头人不见,青松树下影相亲”之句,余改“不见”为“共见”,夫可没者形也,不可灭者神也。形寄松下,神留明月。辰四理其垂殁之言以请铭,余不得辞。生于某年癸亥九月二十五日,卒于某年庚戌五月十六日,以其年十一月十一日葬于乌石山。(有删改)1对下列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病者如市 谒:拜见B苟能致旦中 致:得到C三吴翕然以风概相与 与:结交D某适四十有七 适:恰巧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吴,地域名称,指长江下游江南一带,如“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B内子,指对别人称自己的或别人的妻子,与妇女称自己丈夫的“外子”相对。C讳,在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前加“讳”,以表示尊敬;号,是指名、字之外的自称。D癸亥,天干地支组成的六十个基本单位之一,前一位是甲子,后一位是壬戌。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至之处,蜗争蚁附,千里拏舟,逾月而不能得其一诊。(2)家势中落,药囊所入有余亦随手散尽,故比死而悬磬也。4根据第二段内容,概括高旦中的形象特点,不超过30个字。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