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3页
第2页 / 共73页
第3页 / 共73页
第4页 / 共73页
第5页 / 共73页
第6页 / 共73页
第7页 / 共73页
第8页 / 共73页
第9页 / 共73页
第10页 / 共73页
亲,该文档总共7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二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三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专题总结提升,目 录,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 课标展示,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课标展示,一 课前梳理, 知识点一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前提: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 2筹建新中国 (1)召开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发展要求 工作中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恢复和发展生产力。 总任务: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课前梳理,(2)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确定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 通过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_的国家。 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标志:1949年10月1日举行_。 4意义 (1)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2)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3)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一 课前梳理,新民主主义,开国大典,思考 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这说明它发挥着什么作用? 答案 临时宪法的作用。,一 课前梳理, 知识点二 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全国人大成立的基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2)标志:_的举行。 (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确定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一 课前梳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体现的原则:_和_。 地位: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及职能:19491954年既是权力机构又是统一战线组织,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2)政协制度的确立:1954年12月,政协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目的: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共同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一 课前梳理,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政协制度的发展:“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提出背景:_在中国的基本确立。 意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一 课前梳理,社会主义制度,比较 人民政协与人民代表大会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答案 联系: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区别:(1)性质不同: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统一战线组织而不是国家权力机构。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具有其他机关不可逾越的首要地位。 (2)职能不同:人民政协的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和监督权,以及应该由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权力,有权组织其他机构。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权具有法律效力,而政协监督只是一种民主监督。,一 课前梳理,(3)产生和组成的方式不同:人民政协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民主人士协商组成,包括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少数民族和各界代表,以及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人民代表大会是由人民代表组成。县级以上的人民代表由间接选举产生,县级以下的人民代表由直接选举产生。,一 课前梳理, 知识点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实行背景 (1)历史传统: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民族分布特点:_。 2目的: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共同发展。 3法律依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一 课前梳理,大杂居、小聚居,4五个自治区 (1)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 (2)195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3)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4)1965年:_自治区。 5重大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 课前梳理,西藏,归纳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 课前梳理,一 要点探究, 探究点一 共同纲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 异同,要点探究,例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共同纲领的最大不同是( ) A所体现的社会主义的原则 B过渡时期总任务的体现 C国家的阶级性质 D中国内政外交政策的变化 A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而共同纲领性质还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原则。其他几项都不是根本不同。,一 要点探究, 探究点二 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该制度有两个特点: 1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中央政权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区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必须遵守国家宪法,行使宪法所赋予的权力,并根据地区的情况行使自治权。它和特别行政区不同,民族区域自治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港澳同胞当家作主,有利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有高度自治权。,一 要点探究,2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一 要点探究,例2 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在谈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说:“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墙,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的人就要搬家所以我们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联邦制不利于各个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 在民族聚居区都要实现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历史与国情决定的 实现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稳定 A B C D,一 要点探究,D 解析 材料反映的联邦制不适合我国国情,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故不正确;材料只是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是由我国历史与国情决定的,并未说明在民族聚居区都要实现民族区域自治这一观点,故不正确。,一 要点探究,一 总结归纳,总结归纳,二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 历史性转折,二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二 课标展示,1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列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课标展示,二 课前梳理, 知识点一 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 1三大改造 (1)时间:19531956年底。 (2)对象: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3)结果:中国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是中国社会在20世纪实现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课前梳理,二 课前梳理,2中共“八大” (1)背景:_在中国的建立。 (2)内容 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民族关系:加强国内各民族团结。 和民主党派的关系:重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依法行政方面:健全国家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社会主义制度,二 课前梳理,党内民主问题: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 (3)意义: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3“文化大革命” (1)原因: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左”倾错误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的扩大化。 (2)过程 导火线:_的发表。 全面发动的标志: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 指挥机构:中央文化革命小组。 动乱的开始:_在全国迅速兴起。,评新编历史剧 (海瑞罢官),红卫兵运动 ,二 课前梳理,一月风暴:实质是夺取党政大权。影响是全国掀起夺取党和政府领导权的行动,全国陷入空前动乱之中。 (3)“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建设破坏的表现 新的权力机关_,是一元化领导体制,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倒退。 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破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各级政协停止活动。 (4)结束的标志:1976年10月,中共中央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革命委员会,二 课前梳理,(5)影响:使国家的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 (6)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思考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践踏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案 (1)对国家体制的破坏,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出现了重大倒退。(2)对民主法制的破坏,国家的公检法机关遭到严重冲击,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3)对人民权益和尊严的侵害,人民的基本权利没有保障。,二 课前梳理, 知识点二 历史的伟大转折 1背景 (1)“文化大革命”结束了,但党和国家的工作仍处于徘徊前进的局面。 (2)邓小平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2内容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二 课前梳理,(3)组织路线:形成以_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4)伟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 3意义 (1)伟大转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时代。,二 课前梳理,邓小平,思考 为什么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思考 (1)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改变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思想路线。 (2)党的工作重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代替了“以阶级斗争为纲”。 (3)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开始改变为向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过渡。 (4)对外政策: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为目的的对外开放政策代替了极“左”政策。,二 课前梳理, 知识点三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过程 (1)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1980年_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 内容:必须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 地位:是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二 课前梳理,邓小平,(2)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1982年宪法 a内容 国家权力:国家权力属于人民;根本任务: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机构:对国家机构的设置、职责、管理体制做出重大调整。 b地位: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