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单课精练6(人教版九年级上)一、课内阅读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1简述这三段文字是如何围绕观点展开论证的?_2文中的王阳明为什么“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结合文段的观点来解释。_3揣摩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说说“这种观点”和当今世界需要的观点的内涵各是什么?“这种观点”_“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_4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一定也有“格物”的经历,请说出来,和大家交流你的发现。_参考答案: 1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分析“格物致知”的起源来论证它的真实目的,再用王阳明的例子证明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通过讲道理,举事例来证明观点。2因为王阳明所做的是“格人”探讨自己,而不是“格物”探察竹子。只是空想七天,所以结果是“头痛”和“失败”。3“这种观点”是牢记前人的观点,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是保留怀疑求真的态度,重视实验精神,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4结合自己实际谈。二、课外拓展明显是下了大功夫排练出来的。这情景与西方学校走廊里都能听见教室热烈的讨论声迥然不同。再看老师授课时,孩子们的背挺得笔直,待老师提问时,举手回答者如背诵圣经般地将惟一的标准答案流利道出。许多老外诧异之余,私下里气愤地指责中国教师对孩子太残酷。中国孩子实在太辛苦了,一个10岁孩子的一天典型日程表是这样的:清晨6点30分爬起来匆匆赶往学校上早自习,下午5点放学后再跑到英语补习班去进修,晚上要一直忙到午夜睡觉前一刻,才精疲力竭地做完老师及家长布置的双重作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家长的目标是为了使孩子长大了争当“哈佛女孩”、“牛津男孩”。这些简直是在折磨孩子的童年。而光会整天啃书本的书呆子,在西方是没人搭理的,在西方人眼里书呆子与傻瓜没什么两样。让西方人感觉新鲜的是,一个七八岁的华人小姑娘见到一屋子父亲的朋友、同事,会被父母扯着胳膊提醒她:“还不快叫叔叔、阿姨。”于是可怜的小姑娘无奈地、蚊子般嗡嗡地挤出来“叔叔、阿姨好!”然后她就被勒令到一旁自己乖乖地玩去。而在西方,没有让孩子称外人叔叔、阿姨的习俗,孩子会被允许与大人一起聊天讨论,西方孩子小小年纪就能如小大人般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时常被鼓励的。记得一位中国女士询问一位美国9岁女孩子在学校里最要好的同学是谁时,那女孩掏出自己与一男孩的合影说,这是她最亲密的男朋友。惊得中国女士目瞪口呆,侧眼观察一旁的美国妈妈仍然一脸坦然地微笑着。小姑娘还又赶着夸赞其男友“英俊”。中国女士兴趣盎然地与小姑娘讨论起什么样的男人称得上英俊,小姑娘居然滔滔不绝地阐述自己的见解,并时不时地对中国女士的论点大声回敬:“NO!”临别时小姑娘不忘提醒中国女士:“你穿的裙子已是去年过时的款式了。”中国教育理念与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在于,西方学校不会让孩子去死背标准答案,而是更注重个性化、社会实践的教育方式,上课时大家围坐在一起畅所欲言,讨论答案。西方孩子的创造力、表达力和独立的思维永远是被鼓励的,而一个孩子是否出色,则重在其个性鲜明和锋芒毕露的智慧表现上。无论孩子对一个问题的回答多么离奇古怪,都会得到一句“Good try(尝试得好)”的赞许。一位华人女大学生,感叹其以往的“乖”孩子成长经历,结果使她与同班的美国同学在表达力、思维力方面,都存在着相当的差距。比如教师布置课下读参考书然后进行课堂讨论,美国同学个个自信、口若悬河地道出独到而有见地的评论,而她在谈自己的思想、见解时却说不出多少东西来,明显弱于那些刚会走路就与大人说话“没大没小”惯了的西方青年。到底怎样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是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1读了本文,你知道了“苦”在文章指的是什么?_2造成孩子“苦”的原因是什么?_3请结合文章的内容,比较中西方学生各自的长处。_4文中划线句子中的“没大没小”与上文哪一处相照应?_5读下面的材料,说说你的发现和感悟。孩子第一次学习洗脸极有可能洗不干净,甚至可能玩起水来。德国家长对此往往在耐心具体指点的同时,对孩子的表现大加赞赏。中国有些家长特别是一些年轻母亲,总认定“全面”照顾孩子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因而事事处处总想“包办代替”。也有的家长对孩子尝试各种事情的“标准”要求过高,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最后就往往索性完全由自己代劳,还认为这样反而省事、省时、省心。_参考答案: 1“苦”指中国孩子的学习负担重、时间长;行为和思想被固定化、程式化,处处受到制约,滑稽自由发展的空间。2是家长的急功近利,望子成龙的心理和教育理念的落后、僵化。3中国学生:行为习惯好,知识较全面、牢固。西方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表达能力强。4与上文的“临别时不忘提醒中国女士:你穿的裙子已是去年过时的款式了。”相照应。5可从家长应鼓励孩子多动手,在犯错误和改正错误中成长的角度来谈。有另外的见解,言之有理也可以。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