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胸中之竹,解题 提跋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文体,指的是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后的文字。写在画幅上的叫题画。题画或文或诗,一般比较简短。从内容上看,有的叙述写作缘由,有的点拨墨情画意,有的借题寄意写志,涉笔相当宽泛自由,然均追求画面与题词相互补充之用和相映成趣之妙。 据载,有一次郑板桥画了一幅墨竹图,非常满意,同时又觉意犹未尽,遂握笔题画,成此名文。,作者 郑燮: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主,为扬州八怪之一(金农 汪士慎 黄慎 李鳝 郑燮 李方膺 高翔 罗聘),其诗,书,画世称“三绝”。 他一生多画兰,竹,石,他认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这正好与倔强不逊的性格相合。他的画一般只有几竿竹,一块石,几笔兰,构图很简单,但构思布局却十分巧妙,用墨的浓淡衬出立体感。竹叶兰叶都是一笔勾成,虽只有黑色一种,但能让人感觉到兰竹的勃勃生气。,写作背景资料 胸中之竹是一则题画竹的小品文。 题画诗文“始于画作,又可脱离画作”,既补益于画作,与之相得益彰,又可以独立成为小品文。郑板桥的胸中之竹就是这样一篇典范的小品文。 板桥题画,多以“天趣”发之。据载,本文是郑板桥画墨竹图后,兴致未尽,提笔题画,遂成此文名。全文90余字,简洁之中自现作者一种高雅之趣,形神之美与画理之妙相得益彰。,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正音正字。 倏 2.自由朗读,把握大意。 3.个别读,注意感情运用。 4.齐读,翻译课文。,分析课文,默读课文思考: 1.本文可以分几层?,2.从凝神构思到挥毫落墨,画竹过程中分为哪几个阶段?用自己的话加以诠释。,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三种境界有何不同。,4.作者由画竹的体验总结出了怎样的创作原则? 你怎样理解?,5.作者在结尾说:独画云乎哉!看来,作者的意图并不只是就事论事,而是要借题发挥.请结合你的切身经历举例说说你对郑板桥这一创作的理解.,拓展 把你知道的有关”兰竹石”的诗句与大家分享一下吧,板书设计 眼中之竹 客观世界 三种境界- 胸中之竹 主观感受 手中之竹 艺术创造,作业 1.查找资料 走进郑板桥。 2.把本文改写成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文章 .,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