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十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儒家学说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二人并称“孔孟”。孟子晚年退居讲学,与其门人万章、公孙丑等作孟子七篇,记述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其文善于说理,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南宋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一、内容主旨 这篇短文阐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人处于困境之中能激发斗志和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二、写作特色 1.举例与说理相结合。开篇先举六个逆境成才的事例;接着归纳出“天将降大任曾益其所不能”这一与中心论点紧密联系的观点;再引申开去,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逆境对成才的作用;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论证有理有据,条理清晰,令人信服。 2.善用排比,增强说理的气势。开篇列举历史人物,一组主谓句并列排比,语气强烈,节奏鲜明,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而且增加了文章的美感。,重点字词句梳理,课文内容探究,一、重点字词句梳理 1.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曾: 通“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虑 衡: 通“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通“弼”,辅佐,重点字词句梳理,课文内容探究,4.词类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苦: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2)所以动心忍性 动: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惊动 忍: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重点字词句梳理,课文内容探究,(3)空乏其身 空乏: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 (4)行拂乱其所为 乱: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 5.重点虚词 (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将: 副词,将要 (2)人恒过 恒: 副词,常常、往往 (3)入则无法家拂士 则: 连词,如果,6.特殊句式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倒装句,状语后置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倒装句,状语后置,重点字词句梳理,课文内容探究,7.翻译下列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内心惊动,性情坚忍,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才能。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的威胁),国家常常会灭亡。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这样以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重点字词句梳理,课文内容探究,二、课文内容探究 1.根据要求填空。 (1)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当天将降大任时,它会先给人这样的磨难: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 (2)懂得“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的道理,人们才会明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文章中强调人知错后才能改正的句子是: 人恒过然后能改 。 2.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试比较分析。 这六个人都出身卑微(农民、工匠、鱼盐贩子、犯人、隐居者、奴隶),都经过艰苦的磨炼,显露出不同于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都各自成就了一番事业。,重点字词句梳理,课文内容探究,3.文章第2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 4.这篇短文的第1段和第2段能否互换顺序?为什么? 不能。文章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谈“生”后谈“死”。第1段主要是紧扣“生于忧患”的内容来论证;而第2段的中心则是谈治国之道,紧扣“死于安乐”的内容来论证。原文的这种结构对应论点内容呈现的先后顺序。(或:从认知的层面上看,文章第1段主要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谈,而第2段主要从治国的角度来谈,这也符合由小到大、从个人到国家的认知规律)如果互换,行文的逻辑就会产生混乱。,重点字词句梳理,课文内容探究,5.文章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结尾,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地推出这个结论。照应题目,既深化了主题,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6.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先列举六个人物的事例,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再采用道理论证,从国家的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 7.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在国内,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有能与本国相匹敌的敌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重点字词句梳理,课文内容探究,8.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的观点;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略。(开放性试题。针对其中一个观点或结合两个观点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9.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很难一帆风顺。身处逆境时,我们应以怎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篇文章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示例:应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这启示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像一个遭遇风暴的渔夫,憧憬着美好与希望,包蕴着力量与勇气,撑满帆去搏击风浪;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言之成理即可),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