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六)记承天寺夜游,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著名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其文汪洋恣肆,豪迈奔放,与韩愈文章并称“韩潮苏海”;其诗题材广阔,诗风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苏轼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二人并称“苏辛”。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本文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在今湖北黄冈)任职。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一、内容主旨 全文着一“闲”字,表达的感情微妙而复杂,被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对澄澈透明而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在贬谪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忙人”(朝廷官员小人)的鄙夷与讽刺。 二、写作特色 1.叙事、写景和抒情有机结合。 2.妙用比喻写景。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用“藻、荇交横”四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之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可谓精妙传神。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这两句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重点字词句梳理,课文内容探究,一、重点字词句梳理 1.重点实词、虚词 (1)月色入户 入: 照进 (2)欣然起行 欣然: 高兴的样子 (3)念无与为乐者 念: 考虑、想到 (4)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共同、一起 (5)水中藻、荇交横 横: 纵横 (6)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只是 2.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步: 名词作动词,散步,重点字词句梳理,课文内容探究,3.特殊句式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省略句,“欣然”前省略“吾” (2)相与步于中庭 倒装句,介词短语“于中庭”后置 4.划分句子节奏。 (1)念/无 与 为 乐 者 (2)庭 下/如/积 水 空 明 (3)但 少 闲 人/如 吾 两 人 者/耳,重点字词句梳理,课文内容探究,5.翻译下列句子。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文: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走。 (2)念无与为乐者。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月光照在)庭院中,如积水一般空明澄澈,水中的藻、荇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重点字词句梳理,课文内容探究,二、课文内容探究 1.根据要求填空。 (1)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 月下美景 ,同时也抒发了 壮志难酬 的苦闷心情。 (2)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 冰清玉洁、清澈透明 的美好境界。 (3)文中表现作者的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欣然起行 。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活跃,一沉闷。 (4)文章“记”的要素中,时间是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是 承天寺 ,人物是 苏轼、张怀民 ,事件是 夜游承天寺 。,(5)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运用 借景抒情 的手法,抒发了诸多复杂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句梳理,课文内容探究,2.试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的艺术特色。 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动静结合的写法,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纵横交错的特点,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说说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念无与为乐者”:可见很少有人与其交游往来,说明“闲”。“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直接点明“吾两人”的“闲”,此处的“闲人”是点睛之笔。,重点字词句梳理,课文内容探究,4.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闲人”一词的理解。 “闲人”即清闲的人,文中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既有赏月的欣喜,也有对自己与朋友高雅情趣的自得,还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和自我排遣的旷达。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蕴含着作者在贬谪中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情感。,重点字词句梳理,课文内容探究,6.文中没有直接写友情,但从字里行间可看出。请找出相关句子并简要说明。 句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此时张怀民果然也没睡,随后二人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赏月。这些都表明二人心意相通,友情深厚。 7.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