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3页
第2页 / 共83页
第3页 / 共83页
第4页 / 共83页
第5页 / 共83页
第6页 / 共83页
第7页 / 共83页
第8页 / 共83页
第9页 / 共83页
第10页 / 共83页
亲,该文档总共8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本专题主要讲述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的历史,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的临时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按照宪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构成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石。“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2)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新中国步入国际外交舞台。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这一原则在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取得了巨大成功。20世纪70年代,外交战线捷报频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并公布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中国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956年到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中共“八大”、20世纪60年代初期对国民经济的调整等;另一方面,在探索过程中出现了失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主要体现在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防实力;袁隆平杂交水稻培育成功;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新中国文学、艺术、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第15讲 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和外交事业,考纲要求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文化大革命” 2.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考点一 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政治建设,1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筹备会议: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确定了国名、国旗、国歌等,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_,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成立: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正式宣告诞生。,共同纲领,意义 a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b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确立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及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1954年宪法 a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b特点:体现了两大原则,即_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人民民主,c意义:它的颁布,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初步形成:1949年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初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正式确立:1954年12月,第二届全国政协会议召开,正式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发展完善: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_”的方针。,互相监督,(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确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了_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实施:到1965年,全国先后建立起了_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意义:保证了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民族区域自治,内蒙古,2“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1967年1月,上海造反派组织冲击中共上海市委,夺取了上海市的党政领导大权。 (2)全国各地先后建立起_,形成党政合一、政企合一的一元化领导体制。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严重破坏。,革命委员会,易错辨析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误区警示 1949年的政协具有双重身份:一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直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这一任务才结束;二是统一战线组织。,轻巧识记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图示历史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 演变 易错易混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不能仅仅理解为单纯的民族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主题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在全国各地方未能实行普选以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它的地方委员会分别执行全国和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1949年周恩来关于人民政协的讲话 史料二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此以后它应作为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而继续存在。 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 统一战线组织问题的意见,史料三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问题 史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史料二有何重要变化?史料三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如何规定的?其根本前提是什么?,解读,史论拓展 中国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原因 1历史原因: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与中共并肩合作战 斗,为新中国的建立做过贡献。,2现实原因 (1)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民主建设也还有待完善,国家的发展、强大需要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民主党派同舟共济,并肩战斗。 (2)有利于党和国 家的集中统一和 全国人 民的团结;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3)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做出科学 的决 策;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政建设。,主题二 1949年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不同 要点拓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即将确立,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制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用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国体与政体,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障,史料探究 共同纲领地位与1954年宪法的原则 解读 史料一 它所规定的是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及各项基本政策尽管它还不是一部正式的宪法,但不管从内容上还是从法律效力上看都具有国家宪法的特征,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百度百科 (1)史料信息说 明了1949年的共同 纲领规定 了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及各项基本政策,从内容、法律上都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史料二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2)史料信息说明1954年宪法实质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 关是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和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 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史料信息体 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 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各民族一律平等是1954年宪法的主要特点。,史观连线 多元史观多角度解读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史观介绍】 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在考查新史学范式时,大多突出几种史学范式的结合。注重历史研究的不同视角和方法,多元史观多角度探究历史问题,更能体现开放性课堂的教学特色。 革命史观以阶级斗争为着眼点;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都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着眼点。文明史观更具有宏观视野,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则主要着眼于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应把各种史观有机结合而不是对立,我们应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的多元性。革命史观是“老史观”,其他三种史观是“新史观”,当前史学研究动态是注重应用新史观解读历史。,【史观运用】,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增加了世界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力量,政治民主化:中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进入了人民民主的新时代,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经济工业化: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思想现代化:确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社会生活的平等化和世俗化:婚葬礼俗的改革,如土葬改为火葬,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这些改革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社会风气的转变,对点训练 (2016福建宁德质检)某报纸报道:“(新中国的成立)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 都在共产 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对该 报道的 解读,正确的是( ) A欢呼新政权的诞生 B改变了亚洲政治版图 C带有明显的反华倾向 D反映苏联的官方态度,B,解析:根据材料中“(新中国的成立)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再结合新中国成立的影响是使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改变了亚洲乃至世界政治格局,所以选B。,C,2(2014高考江苏卷)1953年6月24日人民 日报报 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 会妇女 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 家有 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A,解析:解答本题注意两点:一是 时间1953年6月,二是妇女拥有选举权。人民民主原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管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自由和民主权利,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材料中妇女拥有选举权说明A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是在1954年,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政治协商制度,故C项排除。D项出现在改革开放后,排除。,3(2013高考北京卷)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 B C D,A,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图片信息。从图片信息可以看出,它反映的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历史,故正确;19491954年,中国处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阶段,故正确;此时1954年宪 法尚未 颁布,故错误;社会主义改造此时尚未完成,故错误。,4(2013高考上海卷)1949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