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捕蛇者说 一、教学重点掌握第一段中重要的词语及句子。二、教学难点初步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1 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2熟读课文,读准字音。啮(ni) 腊(x) 挛(lun) 踠(wn) 瘘(lu) 疠(l) 当(dn) 嗣(s) 几(j) 数(shu) 莅(l) 蹙(c) 殚(dn) 踣(b) 藉(ji) 曩(nn) 隳(hu) 恂(xn) 缶(fu) 食(s)熙(x) 俟(s) 夫(f) 【目标展示】1掌握“说”的文体特点;熟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 2指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口译、笔译课文第一段;3初步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新知研习】1问:题目是什么意思?(结合马说,讨论交流)明确:说说捕蛇人的事。2问:“说“这种体裁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议论,也可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3学生自由阅读,要求能流利朗读课文,做到不错读,不断读,不漏读。4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相互讨论交流,疏通课文,理解课文。5默读、疏通理解课文第一节教师指名学生逐句翻译课文;集体帮助修正、补充注解、翻译课文。教师指点,让学生划出重点字词,记录讨论理解的内容。6明确(1)重点字词。可以:可以用来; 已:治愈; 赋:征收; 当: 抵; 入:交纳; 焉:指捕蛇这个差事; 啮: 咬; 腊:把蛇晾干; 以为:把制成(以之为)(2)译文:永州的野外生长一种奇特的蛇,黑色的身子上有白色的花纹;它碰到草木,草木都枯死;如果咬了人,没有抵御蛇毒的方法。然而捕捉到这种蛇,把它晾干制成药饵,可以用来治愈麻疯、手脚弯曲不能伸展的病、肿脖子病、恶疮,消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各种寄生虫。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够捕到这种蛇的人,准许用蛇来抵他的赋税。永州的百姓都争先恐后去干捕蛇这个差事了。7问:第一节可分几层, 明确:(1)第一层:从外形、毒性、医疗效用三方面写蛇的“异”;(2)第二层:写永州人都争先恐后去干捕蛇这个差事的原因(当其租入)。8既然蛇有剧毒,为什么还“争”着去捕蛇?一个“争”字反映了什么?明确:暗示赋敛之毒比蛇毒还要厉害。【归纳总结】本段学习理解必须抓住“异”和“争”就行了。“异”表现在三个方面,“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巩固拓展】1 翻译句子(1) 以啮人,无御之者。 (2)得而腊之以为饵。 2简答:“永之人争奔走焉”原因是什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答:(1)当其租入;(2)反映出赋敛之毒比蛇的毒还要厉害;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引出蒋氏的悲惨诉说。【预习指导】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试译下面课文。四、板书设计 捕蛇者说 “说”:可记事可议论,说明一个道理 “异”:外形、毒性、疗效 “争”:暗示主题五、教学反思文通中学九年级语文教案:捕蛇者说(2) 一、教学重点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课文第2、3、4段文字内容。2研讨第2、3段文字。二、教学难点初步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1 分段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准确、流畅。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可以:可以用来; 已:治愈; 赋:征收; 当: 抵; 入:交纳; 焉:指捕蛇这个差事。啮: 咬; 腊:把蛇晾干; 3指名翻译第一段。 【目标展示】1. 培养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罪恶,体会劳动人民的苦难。2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新知研习】(一)学习课文第2、3段1自由阅读第2、3段。2结合注解,疏通课文第2、3段。3学生之间互相讨论。4检查自学效果。5明确下列重点字词的意思。于是:在这件事上; 嗣:继承; 戚:悲伤 悲:同情;毒:怨恨; 更:更换;6第2、3段的译文: 有个姓蒋的人,独自享受这捕蛇而不纳税的好处已经有三代了。我问他,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事上,我的父亲也死在捕蛇这件事上。现在我接着干这差事已有十二年了,险些送命也有好多次了。” 他说这些话时,脸色好像很忧伤的样子。 我同情他,并且说:“你怨恨这个差事吗?我打算告诉管政事的地方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你看怎么样呢?”7问:怎样理解“专其利三世矣”这句话?明确:先说蒋氏“专其利三世矣”,好像祖孙三代人因捕蛇这件差事而独享好处,令人你羡慕。可是捕蛇者说出三代人的遭遇,两句话中连出三个“死”字,却令人感到捕蛇之可悲。三个“死”字,揭示事情的本质:原来所谓的“利”,是用祖父、父亲的生命和自己的九死一生的代价换来的。8问:“甚戚”可见蒋氏什么样的内心世界?明确:“甚戚”写捕蛇者答话时的神态。可见触及了他的内心痛处,内心极度悲伤而流露在外貌上。9问:“余悲之”且提出“更若役,复若赋”,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明确:写作者听了蒋氏三代人遭遇后的感情和态度,反映了他对农民深重苦难的关心和同情。(二)指导学习课文第4段文字1借助注释明确下列重点字词的意思。涕:眼泪; 生:使活下去; 之:我; 向:从前 蹙:窘迫; 病:困苦不堪; 殚:用尽; 竭:用完 犯:冒; 往往:到处; 曩:从前; 东西、南北:到处; 食:饲养; 齿:年龄2结合注解,口头翻译这段文字。(学生相互翻译,教师指名翻译,集体纠正补充)3明确下列重点句子的翻译。(1)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译文:您要哀怜我, 让我活下去吗?然而我干这差事遭受的不幸,还比不上恢复我缴赋税遭受的不幸那么厉害呢。假使从前我不干这差事,就早已困苦不堪了。(2)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译文:从前和我祖父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家剩下不到一家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现在十家剩下不到二三家;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现在十家剩下不到四五家了。(3)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 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译文:我一年当中冒死威胁只是两次,其余时间,就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了。哪像我的乡邻们那样天天都有死亡的威胁呢!【归纳总结】学生自己总结本课内容,主要明确“利”的深层含义。集体讨论:蒋氏在诉说“专其利”时,为什么“貌若甚戚者”?答:所谓的“利”,表面上是指蒋氏捕蛇可以不纳税;但这个“利”是用祖父、父亲的生命和我的九死一生换来的,在得到这个“利”的过程中,充满了危险和痛苦,是迫不得已的选择,这个“利”隐含着蒋氏无限的辛酸和悲苦。【巩固拓展】2 翻译句子(1)言之,貌若甚戚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2简答:蒋氏在诉说“专其利”时,为什么“貌若甚戚者”?答:所谓的“利”,表面上是指蒋氏捕蛇可以不纳税;但这个“利”是用祖父、父亲的生命和我的九死一生换来的,在得到这个“利”的过程中,充满了危险和痛苦,是迫不得已的选择,这个“利”隐含着蒋氏无限的辛酸和悲苦。【预习指导】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试译下面课文;做好圈点批注。四、板书设计 捕蛇者说 “利”:隐含着无限的辛酸和悲苦 “悲”:怜悯、同情五、教学反思文通中学九年级语文教案:捕蛇者说(3) 一、教学重点1体会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中心意思的作用。2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二、教学难点1体会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中心意思的作用。2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2 分段指名朗读课文第四段,要求准确、流畅。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生 病 蹙 殚 出 入 犯 藉 恂恂 弛然 熙熙 齿 食 毒 徙 有 3指名翻译第二、三段。 【目标展示】1深入体会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对突出中心意思的作用。2进一步让学生认识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道理;3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新知研习】(一)继续研讨文章第4段1问:第四段可分为几层,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指名上黑板展示答案)明确:第一层: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第二层:借蒋氏血泪陈述,勾勒出中唐时期农村破产,百姓逃亡,十室九空的惨状,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苛政重赋的罪行。2问:蒋氏血泪陈述的中心是哪一句?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3问:蒋氏的“熙熙而乐”,你是怎样理解他的“乐”的?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蒋氏的“乐”是用“一岁之犯死者二”的代价换来的,包含着太多的心酸、痛苦,“乐”的背后隐藏着更多的惊慌和无奈。这哪里是真正的快乐,只不过是稍得安宁,苦中作乐而已。(二)研讨第三部分(第5段)1教师点出重点字词,让学生讨论后明确:于:比; 乎:对于; 孰:谁; 俟:等待,希望; 夫:那些;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