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基础教育的自我迷失与价值重建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大潮中,饱受诟病的中国基础教育该如何找回迷失的自我,如何重建自身的价值?这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我们这些从事基础教育的人来说,都是亟待探究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我们应该反思自己走过的路,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存在的失误,进而做到使人才的培养从基础开始,走出一条健康正确的基础教育之路。对过去基础教育的反思过去,由于目标的错位,导致了教育的种种问题:长期过重的课业负担、过多的重复劳动、过难的习作考试、过低的学业成绩、过多的负面压力,导致学生自信心与兴趣爱好的缺失,学生较早地失去了学习动力,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教师教法单一,强调重复死记,没有使学生从教学中掌握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和学科思想,影响了学生的后续学习力、创新精神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而这一切,都是教育理念滞后的直观显现。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应试教育和伪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存在着严重偏向“智育” 、弱化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等问题。基础教育毕业学生分流的特点和现实是,一部分学生升学继续深造,另一部分学生直接就业。这就要求基础教育不仅要对升学的学生负责,而且要对就业的学生负责,对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负责。因此,我们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有“健康的思想,规范的行为,坚毅的品质,良好的方法,丰富的知识”上。当前,以重复劳动多、课业负担重为特点的基础教育“一刀切、模式化”的倾向依然相当严重,我们的中学教育几乎没有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一是大一统的课程体系,致使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选修课由国家规定,校本选修课有虚化、走过场的倾向。二是老套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探究、合作、自主式的学习形同虚设,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真正确立。三是时空局限。学生的学习空间是狭小的,大多是学校和家庭两点一线。学生的时间被好心的辅导、大量反复的作业练习全部占去。四是个性化的发展受到歧视。多元智能理论并没有被人们广泛认同,以至形成了目前学生有个性不敢张扬、有特长不敢发挥、有兴趣不敢显露的局面。我们不能梦想着用培养工匠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来培养出引领潮流的大家来;我们也不能梦想着用一成不变的教育思想来教育好极具新时代特质的青少年。反观之前和当下的基础教育,无不或多或少映现着陈旧理念的影子。我们今天培养教育的人是二三十年以后的社会主宰者,是未来的人才。我们绝不能只考虑眼前的功利和单一的追求,必须要为学生的未来持续发展着想。对未来基础教育的思考针对目前的教育现实和社会心理,我们既要在反思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又不能操之过急、脱离实际、盲目改革。要根据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必要的改革,以期我们的教育逐步走出误区,真正使我们的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一)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我们要把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升学”转变为“良好成长” 。日本松下公司的领导人曾经自豪地说:“松下是为社会培养圣贤的地方,生产电器是我们顺2带的结果,松下最好的产品是人。 ”我们也应该这样,把培养的目标确定在学生的“良好成长”上,升学只是顺带的结果。我认为, “良好成长”的目标要具体化,可操作,不怕不全面,就怕不落实或是泛化的落实。 “良好成长”不仅要考虑学生眼前的成长,更要考虑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让学生有“健康的思想,规范的行为,刻苦的意志,良好的方法” ,使学生做到:积极向上、创新求异、尊老爱幼;文明礼貌、衣冠整齐;矢志攀登;合作探究、多做善讲。如果这些目标学生都能达到,自然就会有良好的学业成绩,升学也就是顺带的事情了。这样,我们的学生才真正是全面发展的、具有潜能的学生。(二)构建高效的课堂模式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探索更加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以实现三维(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目的,探索并实施了一种“三化四步”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化”是课堂教学的原则,即系统知识问题化,解决问题自主化,整合知识系统化。 “四步”是课堂教学的步骤,即导学探究释疑延伸。1实施要点导学案是抓手,学习小组是平台,展示是关键,问题前置、学习前置,融自主、合作、探究于一体,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室为“超市” ,引人入胜,扣人心弦。2四个步骤的具体要求(1)导学把要讲的内容问题化,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习题化,通过问题习题的解决,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据此为目的编制导学案,要求学生提前完成。导学案的完成必须是独立的,不允许讨论,因为学习需要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不能让学生养成依赖别人的习惯。(2)探究通过课代表提前半天分配问题,把所有问题分给各个小组,一个组可以分一到两个问题,也可把较难的题同时分给几个组,让他们同时讲。小组长组织同学研究本组所分到的问题,大家讨论分析得出正确的答案,并探讨可能出现的不同解法及该题的拓展延伸。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到组外求助,也可以找老师解决。课前 5 分钟,各小组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备齐讲解中可能需要的例图,并做好关键文字及必要的解题步骤的板书设计。(3)释疑各学习小组选派一位同学,在不同的小黑板前,同时讲着不同的问题。其余的学生都是听众,到对应的地方,听自己需要听的问题。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值班展示 5 分钟,然后变成听众。教师在课堂上巡视,解决一些学生有争议的问题,订正一些不正确或者不准确的表述,点到为止即可。要求学生做到不论每个题多么简单,哪怕只有一个人来问,都要耐心地解答。每个组自始至终都要有人值班,保证随时可以解答问题。所有的问题被解决后,学生可以订正导学案,或者做自己需要做的事情。(4)延伸课代表收交订正后的导学案并统计本节遗留问题,教师把需要加深拓展的内容,通过遗留问题加入下一节课,由课代表再分配到若干小组继续研究。3高效课堂模式的优势(1)高效率,大容量。每个学生只需要去对应的地方,听自己不懂的问题,不必在已经懂的地方停留,把有限的时间全部用在不会的问题上,不浪费点滴时间。学生每时每刻都在做自己需要的工作,学生每天都在当老师(自身站在了高端) 。实践表明,新模式一节课可以完成传统模式两节课的内容,真正地实现了高效学习。置身于熙熙攘攘的教室里,你可以感受到学生确实在很认真、很投入、3很主动地学习。(2)具有可行性。一个学生面对的只是一个或者几个学生,有效缓解了发言学生的紧张情绪,降低了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要求,提高了勇气,增强了自信心。这样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和参与课堂。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不需要多少时间的培训,也不需要学生具有多好的基础,分组后,稍加动员指导,就可以收到不错的效果。(3)人人都有机会展示。每个人讲 5 分钟,很轻松自然地解决了教学中所遇到的难题,大家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样就充分调动了所有人的积极性,较好地解决了有限的课堂时间和参与人数众多之间的矛盾,真正实现了人人活跃、个个精彩。(4) “听”得很从容。学生不需要完整地听完一道题,一旦感觉有思路的时候,就可以回到课桌前,推导一番;似懂非懂的时候,也可以找个地方先坐下来,好好想一想。如果需要,还可以再回到那个小黑板前,那里依然有人耐心地等着回答你的问题。根据同学的提示,从纷乱的线索中,寻找有用的信息,通过推理判断得出正确的解法。虽然同样是解决问题,但和传统课堂的听课相比,其效果不可同日而语。(5)不是传统的“讲” 。新模式中的“讲”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讲” ,已经模糊了“讲”与“听”的界限。学生的“讲”与老师的“讲”完全不同,没有高高在上的讲台,没有一贯正确的权威。一个问题不可能完整地讲下去,会不时地被打断、被质疑、被否定,在平等的讨论、争论甚至争吵之中,对问题的理解越来越深入。最后,不但找到了正确的答案,明白了错解的原因,而且也了解到许多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听”的同学问题得到解决, “讲”的同学对问题的理解也更加深入。这种“讲”最有意义的地方,不是问题的解决,不是错误的订正,不是掌握多种解法,不是问题的拓展延伸,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了“质疑”。没有质疑,就没有探索,就没有创新,就没有发明,就没有进步。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将会影响他们的思维和学习习惯,将会让学生受益终生!(6)使三维目标得以实现。我们的这种新的课堂模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独特的“多人讲,选择听”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这才是一种真正的“激情高效”的课堂模式,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能力。课堂教学,要以生为本,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法教给学生,把思考留给学生。一句话,把“一言堂”所夺去的学生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实现回归主体进而发展主体的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这是教育教学发展的方向,也是广大教师追寻的目标和梦想。我们要以理想主义的情怀和现实主义的态度,构建学校课堂文化,追寻理想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理想。(三)倡导“绿色教育”理念“绿色教育”倡导不以牺牲学生的自有资源(身心健康、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和学习环境(时间空间、和谐氛围、求知方式)为代价而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绿色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真正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教育和人的可持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最终呈现良性发展、科学开放、和谐健康、生机盎然的生态环境。“绿色教育”倡导学生的全面成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抓“四基” ,即基础4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方法。我定位的学生成长目标是:有健康的思想、规范的行为、坚毅的品质、良好的方法。我认为一旦具备这些好的思想、行为、品质和方法,自然就会有好的成绩,自然就会掌握知识、拥有能力、升华思想。我坚信,在学校, “绿色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力” ,走出校门,这种“学习力”最终会转化为他们雄立社会的“竞争力” 。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