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导学案(新人教版章节名称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计划学时一课时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2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2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3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危机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的人格力量。【教学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教学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自主学习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1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2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企图一举消灭红军。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3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4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二、过雪山草地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挥师北进,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走过茫茫草地,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1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2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自主学习展示展示成果,教师小结。合作探究【探究一】遵义会议的伟大意义。结论: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来说,是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遵义会议前夕,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多人,前有重兵堵截,后有大军围追,陷入被动挨打、濒于全军覆没的危机。在这个极其危险的历史关头召开的遵义会议,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革命,对红军长征的胜利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第一,遵义会议首先着重解决了当时最为急迫的军事路线问题,使红军由被动转为主动,成为长征走向胜利的关键一步。第二,遵义会议对中央领导机构进行了调整,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为夺取长征胜利提供了根本的组织保证。第三,遵义会议后我们党更加自觉地从实际出发选择战略转移的方向,这对于各路红军会师西北、促进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具有重大意义。归结起来说,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中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我们党对在党内占统治地位长达4年之久的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纠正乃至对整个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以这次会议为开端的。党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和党内的重大问题,在政治上走向成熟,是以这次会议为标志的。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是从这次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我们无法设想,没有遵义会议,红军长征会是什么结果;没有遵义会议,中国革命会是什么情况。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时指出的:“遵义会议是一个关键,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非常之大。”可以说,我们党和党领导的事业,至今还在享用着遵义会议及这次会议延续和拓展的伟大成果。【探究二】什么是长征精神?其内涵是什么?结论: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展示合作成果教师点拔收获平台这一节课我的收获是?(学生主发挥,教师辅导)知识网络图 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中 国 工 农 红 军 长 征 长征开始 开始:1934年10月 初期受挫 时间:1935年1月 历史转折遵义会议 内容: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 意义:历史转折,成熟标志 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抵达甘肃 胜利会师 胜利会师:陕北会师1935年10月;会宁会师1936年10月 意义: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伟大意义:挽救革命 长征精神知识检测展示1. “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这是电视剧长征的主题歌,红军被迫离开中央苏区的主要原因是(C)A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B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C“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D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2“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长征组歌。你认为“红军主力上征途”的主要目的是(B)A准备北上抗日 B保存实力,进行战略大转移C红军的战略战术 D扩大革命根据地,传播革命火种学习反思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在该课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根据教学的需要,充分利用了图片、文字资料等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教学中掌握长征的历史,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要加强对史料的深层次解读和运用,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布置作业同步练习第一课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