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 1 - 20182018 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语文试卷 本试卷本试卷 4 4 页,页,2222 小题,满分小题,满分 150150 分。考试时间分。考试时间 150150 分钟。分钟。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2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 0 05 5 mmmm 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人类智慧发展的不同的历史阶段,科学(本文特指自然科学)和艺术之间在内容或者形式方面都有各 不相同的联系方式,考察二者在不同阶段相互联系的特征对于理解二者的关系很有意义。古代文明中,艺术 与萌芽时期的科学的结合是通过神话传说和宗教来完成的,有关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后来的古希腊的史料几 乎都是神话与宗教。据记载,古埃及的医学史涉及一个有关“贺鲁斯之眼”的神话,这个神话使埃及人将 “贺鲁斯之眼”崇敬为守护与康复的象征,以至于“R”这个象征着贺鲁斯眼睛的神秘符号便出现在后来医 生的处方笺上。金字塔的修建可以看成是神话幻想和科学的完美结合,这些埃及王朝的法老们幻想能够使之 再生的陵墓以最简单的几何形状获得最抽象的艺术效果。古代的宇宙论思想也与神话直接相关,很多民族的 神话传说里都认为大地是被某种有力的能够负重的动物驮在背上的,并以这些动物因为过于劳累导致腿脚抖 动来解释地震的成因。古代科学与艺术神话的这种从内容到形式近乎自然的融合,既与当时的科学发展状态 有关,也与神话的性质和形成背景有关。 文艺复兴后,科学与艺术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绘画和文学的形式来实现的。将绘画艺术和科学密切联系在 一起的早期人物之一是意大利的达芬奇。他创作了一系列详细记录人体结构及功能的笔记和素描,具有艺 术作品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价值。近代以来,将艺术与科学联系在一起的还有诗歌和小说等文学作品。英国优 秀的诗人亚历山大蒲柏的童年时期恰好是牛顿确立经典力学并在数学和天文学、光学等领域取得辉煌成就 的黄金时代,他在诗中这样赞美牛顿:大自然及其规律,隐匿在黑暗中,神说, “让牛顿去吧” ,一切变得光 明。不仅是诗人,思想家们还用其他的文学形式来赞美科学,比如托马斯莫尔以水手对话的形式写成幻想 小说乌托邦 ,书中的“乌托邦人”竟然掌握着当时最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并广泛地加以运用。空想主义者 康帕内拉所著的太阳城也描述了公有社会里所拥有的先进科学和技术。 当代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呈多元化和复杂化趋势。从 20 世纪后期直到今天,现代科学和当代艺术又以一 种完全不同于古代和近代的结合方式呈现给世界,二者交融的侧重点不仅在于内容或者形式,更在于成果的 相互利用,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于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向社会的广泛渗透。首先,当代艺术的发展需要多 种科技手段的参与和支持。各类艺术形式无不充分利用科学,尤其是当代技术的最新成就,艺术家们正是巧 妙地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塑造了众多的利用传统表现手段根本无法实现的艺术形象,来满足当今社会不断变换 的审美需求。当然,科学和技术不仅是手段,很多科学成果的内容自身就显示出极强的艺术性。比如数学家 们用迭代方程在复数平面上产生的分形图案奇幺了迷离,这种全新的艺术格调带给人们以对称与和谐的 - 2 - 美感。其次,科学自身的发展与普及也需要艺术家的帮助,只要留意就会发现在很多国家的城市里都有艺术 家们参与科学普及和教育所做出的贡献。 科学与艺术都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学问,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成为人类灿烂 文化的两翼。当科学与艺术寻找到一个完美的结合点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必将散发出无尽的光彩。 (摘编自讨论科学与艺术之关系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医学史上的“贺鲁斯之眼” 、法老的陵墓、把大地驮在背上的动物这些史料中,可以看出古代科学与神 话近乎自然的融合。 B. 文艺复兴后先进的科学技术兴起,达芬奇的人体素描、小说乌托邦 太阳城和蒲柏的诗歌都展示 了艺术与科学的价值。 C. 为了充分地利用现当代科学和技术的最新成就,艺术家巧妙地塑造了众多的利用传统表现手段根本无法 实现的艺术形象。 D. 数学家用迭代方程在复数平面上产生的奇幻迷离的分形图案,显示出全新的艺术格调,这证明了科技手 段极强的艺术性。 2. 下列对原文沦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列举了从古至今社会生活中科学和艺术方面的许多具体实例,论述了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B. 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与艺术广泛渗透,这是文章论述当代艺术与科学结合呈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前提。 C. 文章中三个历史阶段的科学与艺术相互关系的论证重点,始终与二者结合交融的内容或形式有关。 D. 文章按照远古时代、近代和当代的顺序,论述了各个历史阶段中科学与艺术相互联系的不同的特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通过对人类历史阶段性的考察,我们发现,科学对艺术的影响是不断加强、不断深化的过程。 B. 如果没有现当代多种科学技术手段的参与和支持,就很难满足当今社会不断变换的审美需求。 C. 科学与艺术都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学问,它们的结合是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的必然。 D. 如果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就能够寻找到一条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路径。 【答案】1. A 2. B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 的理解和辨析。B 项,根据文意,只有达芬奇的人体素描具备艺术与科学研究的双重价值。C 项,前后分句 逻辑关系错误。D 项, “这证明了科技手段极强的艺术性”于文不符,不是“科技手段” ,而是“科学成果的 内容自身” 。 点睛:考核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类试题,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 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 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的论证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结合选项内容,到原文去找依据。B.科 技与艺术广泛渗透,不是“前提” ;科技向社会广泛渗透才是“前提” 。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 - 3 - 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D.条件与结论不匹配。寻找到 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路径,必须科学和艺术两个方面都不断提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荆轲塔断想 柴福善 荆轲塔,在河北易县的荆轲山上,后人为纪念荆轲而建。 当初,周武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都于蓟,即今北京房山琉璃河,世称燕上都。后迁都易水之滨, 为燕下都,都城长达十几里,居战国都城之首,世事沧桑,今也只存断壁残垣,任凭野草 2 掩映,风雨剥蚀, 荒台下落日,山水有余情了。想燕昭王励精图治,招贤纳士,修筑黄金台,从而使燕国由弱而强,终于战败 齐国。千年来,李白来此凭吊,特作古风 , “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 ,谁知笔锋一转, “奈何青云士, 弃我如尘埃” ,不免以古思己,有些哀怨了。 其实,秦统一天下,已是大势所趋,太子丹凭借荆轲一介武夫,刺杀秦王,就想保住江山社稷,太异 想天开了。而荆轲带秦武阳赴咸阳,武阳色变震恐,荆轲展图现匕,行刺未果,命丧殿上。读史记的刺 客列传,总觉司马迁笔下有些演绎。难怪,史书本身就是断简残篇,过去的历史是无法再现的。 荆轲未刺死秦王,即使真刺死了,马上就会有另一个秦王站出来,区区燕国依然是要亡的,天下依然 是要统一的。这么说,我无意否定荆轲的英雄壮举,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可以荆轲为代表。而这一壮 举,令后人景仰,尤其在易水河边,太子及宾客皆以白衣冠送,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歌流传至今,当地人谈此,竞念出续句:“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嘘气兮成白虹。 ” 易县今有白虹村,传说因荆轲仰天呵气,直贯夕阳,化成一道白虹,见者称异而得此村名。 我们常吟咏英雄壮举,其实还有个尾声:那击筑相送的高渐离,后变名姓为人庸保,因善击筑受秦始 皇召见,识出,秦惜其技艺,赦免一死,乃嚯其目(即用马粪熏炙使其失明) 。后在演奏时,以铅置筑中, 举筑扑击秦始皇不中被诛。荆轲一样的英雄,历史不应该忘记。 我来时,天蒙蒙细雨,怎奈山路湿滑,不便车行,只得在车中远远地凭窗而望;塔高十三层,每层八 隅悬有风铃,微风摇动。清脆悦耳,声传四野。幽幽地,耳畔似有所闻。 【注】延:邀请。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段中李白的诗句,既有对礼贤下士的燕王的赞美,又有对郭隗的羡慕,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 叹。 B. 结尾的环境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形成前后呼应,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抒发了沧海桑田、斯人已逝 之感。 C. 历史是无法再现的,因此作者认为包括司马迁在内的史官所写的文章都可能有自我的演绎。 D. 客观所限,作者虽然最终没有登上荆轲塔,但此番畅想亦让作者的耳畔似有幽幽不止的“历史回声” 。 5. 作者为什么要写高渐离的故事? 6. 对太子丹遣荆轲刺秦一事,作者有怎样的看法? 【答案】4. B 5. 高渐离的故事是荆柯刺秦的尾声,是作者荆轲塔断想的一部分;高渐离与荆轲一 - 4 - 样,两人都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作者对他们充满了敬佩之感;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更有历史的厚度。 6. 作者是不赞成的。一是因为“秦统一天下,已是大势所趋,太子丹凭借荆轲一介武夫,刺杀秦王,就 想保住江山社稷,太异想天开了” ,二是“荆轲未刺死秦王,即使真刺死了,马上就会有一个新秦王站出来, 区区燕国依然是要灭亡的,天下依然是要统一的” 。但作者赞赏荆轲舍身为国的精神。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一道综合题,既有 内容的考查,也有技巧的考查。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是“正确”还是“错误” ,是“一项”还是“两项” 。 本题中,B 项, “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抒发了沧海桑田、斯人已逝之感”错误,该分析不符合文章整体 的氛围,这篇文章主要写我的“断想” ,如第二段作者想起了燕昭王的励精图治和李白作古风 ,充满赞叹 之情,第三、四自然段是对荆轲刺杀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回忆和评论,第五段是对高渐离击杀秦王这一事件 的回忆和评论,如“荆轲一样的英雄,历史不应该忘记” ,歌颂了英雄的壮举,作者对他们充满了敬佩之情, 由此可知文章的氛围并不凄凉。 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为什么要写高渐离的故事” ,这是考查文本材料安排的作用。文章的标题是 “荆轲塔断想” ,文章所写内容都是作者凭着车窗眺望荆轲塔时产生的感想,如第二段燕昭王的励精图治和 李白作古风 ,如第三、四自然段对荆轲刺杀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回忆,第五段的开头说“我们常吟咏英 雄壮举,其实还有个尾声” ,可见高渐离举筑扑击秦始皇这一事件是荆轲刺秦的尾声,是对荆轲刺秦事件的 补充,无论是荆轲,还是高渐离,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作者对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