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试析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政府管理创新论文关键词:和谐社会政府管理政府管理创新论文摘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各级政府必须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规范政府行为,增强政府管理的能力和绩效。为此,各级政府应适应新的行政生态环境,引人新的政府管理理念,树立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明晰政府职能定位,调整政府管理体制,积极推进政府管理的不断创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阐述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已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理念的确立,不仅体现了我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而且为当前我国政府管理确立了明确的目标与方向,同时也是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论断的确立对于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 “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及其内涵构建和谐社会,是在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的基础上,为适应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样化而提出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我国正处在历史性的经济社会转型中,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社会结构正发生着一系列新的变化:首先,是经济多样化。各种新的产权主体和利益主体不断发展,产权关系和利益关系越来越清晰。其次,是社会阶层多样化。除了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在 20 多年的社会变革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再次,是思想意识多样化。诸种文化信仰和价值取向“百花齐放” 。伴随着这种多样化趋势的深化,必然产生一些新的社会矛盾。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如何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协调多元力量之间的关系,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就成为社会治理的新课题。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探索新的社会运转和社会服务机制,将会形成一套与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样化相适应的新型社会管理模式,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那么,什么是和谐社会?对和谐社会这一概念的界定,目前学界尚有不同的解读,但综合来看,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广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同一切与自身相关的事物保持着一种协调的状态,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协调等等。实际上,广义上的和谐社会几乎就是科学发展观所关注的全部内容。狭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层面本身的协调,即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是科学发展观所关注的一个相对单项的问题。本文所计论的和谐社会是广义上的和谐社会。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正如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所提到的:“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二、政府管理创新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2政府管理创新是指“由于行政环境、行政任务等的变化引起的行政职能、行政方式、行政作风、政府政策法规、行政体制等方面的一系列新变化” 。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无疑对政府管理的能力、水平、方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在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政府无疑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政府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实现程度直接反映着一定时期公共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因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最终都体现在公共管理是否和谐。 ”而政府是凌驾在社会之上最具权威的公共机构,它代表的是公平、正义,虽然在社会上面还凌驾了其它许多机构,但除了政府之外,任何其他机构都不具备政府这样的职能。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度安排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公共管理的和谐;而公共管理的和谐与否,又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一定时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从这个角度上看,公共管理的和谐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决定其他和谐要素是否和谐最关键的因素。然而,我国社会目前尚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现象,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跨越的障碍。这些障碍的存在,或多或少与政府的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主要是由政府管理的不和谐引起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l)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特别是教育、卫生等事关全体人民福利的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和谐社会应该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并进的社会。但是,在过去一段时间里,重增长,轻发展,造成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不仅与和谐社会的目标相悖,而且经济发展本身也受到了严重制约,造成消费增长不力,主要靠投资拉动增长的局面。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物质前提,但是,经济发展不等于单纯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如果不能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整体提高结合起来,就不能促进普遍的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还可能加剧社会矛盾。(2)经济发展不均衡。目前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很大,农民收人增长缓慢的问题突出。例如,城乡居民收人差距已经由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的 1.8:1,90 年代中后期的 2.5:1,扩大到 2003 年的3.2:1。从地区差距来看,1988-2002 年,我国东西部的人均 GDP 绝对差由1762.25 元扩大到了 9132.24 元,东南沿海与大西南的绝对差从 934.46 元扩大到了 1 元以上,年均差距增长达 1141.51 元。在省际之间,最高的上海市与最低的贵州省,差距由 3923 元扩大到了 37493 元,而在地级市之间,最高和最低之间的差距从 3 万多元扩大到了 6 万元。(3)人与自然关系失衡。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长期协调相处的社会。要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机制,为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基础和生存环境,尽可能减少因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对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但是,目前的现状是,资源、环境与工业化的矛盾十分突出,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式、高投人、高消耗为代价。当前社会中存在的诸多不和谐因素且长期得不到解决,都与政府的管理活动密切相关。必须通过政府管理创新来解决这些突出矛盾。三、和谐社会视角下政府管理创新的基本思路第一,重塑政府管理理念:政府管理创新的前提。从国外 20 年来行政改革的实践来看,传统的公共行政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由公共行政发展到公共管理。按照公共行政的一般理论,政府在整个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主要涉及的是社会的公共领域,即行使公共权力、代表公共利益、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公共秩序、承担公共责任。然而,传统的行政理念已不能满足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也就是在政府管理领域引进现代管理理念3的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求我们摈弃那些已陈旧过时的行政管理理念,树立起反映时代发展要求的全新的管理理念:政府职能由“控制行政”向“公共服务行政”转变;从“官僚理念”向“服务理念”和“责任理念”转变;从“效率经济的理念”向“效率和公平并重的理念”转变;从“单一经济发展的理念”向“科学发展理念”的转变。第二,以人为本:政府管理创新的根本价值取向。政府的具体服务对象究竟是人民还是上级,这是政府管理创新究竟以什么为价值取向必须分析和回答的首要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政府管理创新的发展方向、制度设计和合法性,直接决定着创新后的政府是管理型政府,还是服务型政府;是官本位政府,还是民众本位政府。在民主政治的架构内,政府是按照公民意志而组建的,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服务责任的权威性组织,政府的具体服务对象应该是人民。政府管理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并根据这一根本价值观来调整政府管理的权力结构、运行机制和工作作风。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正是我国迈向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国要建设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更加和谐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的目标体系,就是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第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政府管理创新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当前政府管理注人了新的指导思想。对于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长期以来,人们在观念上常常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这样,政府所追求的公共利益,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经济在各种“量”上的增长。而对社会的要求是“不出乱子就行” ,那就是稳定。科学发展观则明确提出,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而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从本质上说,科学的发展观要求政府全面地审视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想方设法来解决。第四,推进和加快政府转型:政府管理创新的核心。政府转型是政府管理创新的核心和重点,也是新形势下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必须把政府真正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强化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弱化微观管理职能,使政府致力于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更好地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市场机制所不能提供的公共产品。现代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应当定位在:集中精力进行公共管理。它的最基本特征是提供核心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公共需求。要完成政府转型这一任务,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职能框架,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其次,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要在继续加强政府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加重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再次,树立以人为本的政府管理思想,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积极促进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最后,要树立有限政府、责任政府、信用政府、法治政府、服务政府、廉洁高效政府等理念,把单纯经济建设型政府建设成公共服务型的政府。第五,创新政府管理体制,推动管理方式的转变:政府管理创新的关键环节。4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传统政府管理体制所存在的低效、低能、腐败等问题日益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掣肘因素。如果不改革传统政府管理体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将成为一句空话。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是政府体系的自我完善,其目的在于提高政府部门的权威性、有效性和适应性。就其具体内容而言,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包括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政府机构、理顺府际关系、提高政府效率等方面的内容。在这四者之间,转变政府职能无疑是发展中国家推动政府管理创新的核心和重点所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将使政府公共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原有的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关系变成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与消费者的关系,社会公众成了政府服务的对象,是公共服务的消费者和顾客。 “这不仅使顾客、消费者、社会公众与他们作为社会的主人、所有者具有了同一的意义,而且,权力是对公共服务供给的直接控制,使根据社会公众的需要提供公共服务成为政府行政的应有之义” 。这种变化,对我国政府来说将是根本性的变革,它意味着把政府与公众错置的地位关系重新转换过来,不断凸现公共服务的职能,实现政府管理方式中由过去的重管理轻服务、以“政府为中心” ,到注重公共服务、 “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为中心”的转变,来构筑服务型的政府管理模式。为实现治理模式的转变,当前巫需做好两项工作:一是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由审批管理向规则服务转变;二是建立注重效果和公众满意原则的政府效能评价制度,实现行政绩效评估机制的转换。各级政府应尽快扭转以单纯经济指标如投资规模、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等评估政绩的状况,不仅要关注投入,更要关注产出;不仅要关注行为及其过程,更要关注结果;不仅要关注效率,更要关注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