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 年高三校际联合检测 语文 201905 本试卷分为第 I 卷和第卷两部分,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 试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 I 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 II 卷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 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 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 I 卷(选择题 共 36 分) 一(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13 题。 唐诗宋词吟出口,婉约 的江南便款款而来了。烟雨漂洗过的西湖,宛如(一副一幅)清新淡 雅的水墨画;月色(弥漫弥散)的西湖,宛如一帘笼着轻纱的幽梦。黛色乌篷 客船轻轻摇曳 着, 寒山寺钟声寂寥地回响着,两岸的飞檐吊角、灰瓦白墙,。当草长莺飞、杨柳拂堤 之时,江南春就来了:曲 径通向的深深庭院里,春色满园关不住;朱雀桥边的乌表巷口,自在矫 莺 恰恰啼;绿杨阴里(清净清静)的长堤上,隐隐笙歌处处随。 江南的春天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而中原的春天,也是百般红紫斗芳菲 : “春来谁敛韶华主, 总领群芳是牡丹。 ”一千年前的四月,花的艳潮也许正在盍唐的桥边陌上、宫内坊间肆意涌动, 整个洛阳城都在为牡丹疯狂, “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 ,人们。诗人们酒 气萦身,呼朋喝友,肥马轻裘 ,踏花归去,一路马蹄馨香,写下荡气回肠 的诗句。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摇曳 y婉约B曲 q径荡气回肠 C矫莺芳菲D乌篷肥马轻裘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幅弥散清净B一幅弥漫清静 C一副弥散清静D一副弥漫清净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无限风情随着蜿蜒的绿水荡漾着簪花而行,狂歌痛饮,醉卧丛下 B随着蜿蜒的绿水荡漾着无限的风情簪花而行,狂歌痛饮,醉卧丛下 C无限风情随着蜿蜒的绿水荡漾着醉卧丛下,狂歌痛饮,簪花而行 D随着蜿蜒的绿水荡漾着无限的风情醉卧丛下,狂歌痛饮,簪花而行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中国彩电产业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了技术派、低价格派、用户派三大阵营分庭抗礼 的格局,短 期来看,这种竞争格局将会保持相对稳定。 姚明多年来始终致力于公益慈善事业,在他的感召下,很多人如过江之鲫 ,投身于保护野生动 物的公益活动中去。 我们如果只是欣赏赤壁赋的华美辞章,而不能深入理解其中蕴涵的哲理,进而领略苏东坡 自由的精神境界,则恐有买椟还珠 之憾。 中国和本地区国家就解决南海分歧问题达成了有效共识,希望域外国家支持而不是干扰中国和 东盟国家的努力,不要节外生枝 。 河畔新区违建之风抬头;部分业主占用公用场地非法搭建,或楼顶加层,或凌空搭建,这 些违法建筑如雨后春笋 ,均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从被科尼法官讲述的一起案件深深触动,到把科尼的故事写成复活 ,托尔斯泰惨淡经营 了 整整 12 年之久。 ABC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中纪委监察部的派驻机构要把加强监督作为首要职责,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止权 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 。 B 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一书以近 200 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为对象,除了从语音的正误方面 作出判断外,还对读错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C文艺作品语言的好坏,不在于它用了一大堆华丽的词语,用了一些修辞手法,而在于词语用 得恰到好处。 D现在,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我从小就住惯了的山区所特有的石头茅草屋,那 崎岖的街道,那熟悉的可爱的乡音。 二、(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画竹:越名教而任自然 天明 在静物之中,竹的品性尤为特殊:像树一般挺拔坚硬,却“茎中空、无年轮” ,可谓“不刚 不柔,非木非草” 。诗人白居易在画竹歌中感慨道: “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 ” 那介于草木之间刚柔并济的神韵,为历代画家“望竹兴叹”的原因。 唐代以前,即便是描绘“竹林七贤”的画作,背景也只是松、柏、柳、槐及一些无名的阔叶 树,鲜有竹的出现。唐代竹画兴起,唐代萧悦和北宋文同尤为出名。文同爱竹,到了“深入竹乡, 以竹为妻”的地步,他的画竹心法被苏轼盛赞,后凝练为成语“胸有成竹” 。 苏轼认为,败笔于竹下的画家们总是纠结于对竹竿、枝、节、叶等局部的剖析和打磨,而疏 忽了对竹整体观感的把握,陷入了技术理性,使画作技巧有余而精神不足。文同画竹之所以丰神 飘洒,在于他“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文同画竹不是边看边画、边想边画,而是透过细致周 到的观察,在脑海中提炼出竹的神韵气度,察其“神”而非察其“身” ,一旦下笔,便一气呵成。 元明时期竹画独立为中国画中的一个门类,各种版本的竹谱更是对画竹的理论和技法进 行了系统的总结。元代画家李衙认为画竹叶“粗忌桃叶,细忌柳叶” ,竹叶是画竹尤难把握的。 清代郑板桥却对前辈立下的规矩作出了反思: “始余画竹,不敢为桃柳叶,为竹家所忌。近颇作 桃叶柳叶而不失为竹意古来画家习俗皆成陋语也。 ”在郑板桥看来,画竹“总要以气韵为 先” ,所谓气韵,是指竹子的生理结构和生长规律在自然界风霜雪雨、明晦阴晴中所呈现出来的 体态和动感,是竹子固有习性中所蕴含的自在之美。只要能把这美感表现到位,至于叶之繁与疏、 枝之斜与直、竿之粗与细等,都不必过于计较。 以气韵为先的理念,在“扬州八怪”的竹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金农喜欢观摩竹影, “每高 舂夕晡时就日影写其状” ,笔下的竹叶好似深秋的红枫;李方膺擅长画“风” ,名作潇湘风竹图 中的竹叶好像飘扬在寒风中的碎布条,给人以忽看不似画,侧听有秋声之感。郑板桥在板桥题 画兰竹提到: “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 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也。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 ” 胸有成竹和胸无成竹的差别在于,前者之“成”是整体、完成之意,后者之“成”则是成例、 成见之意。胸有成竹所强调的是画家要有整体感,不能把竹子视为竿、茎、枝、叶简单的组合; 胸无成竹强调的则是画家不能被已经形成的规矩所束缚,失去艺术的想象力。画家只有具备了整 体感和大局观才能不为物所役,摆脱呆板的“匠气” ;而只有做到胸无成见,才能不为人所役, 从而捕捉到自然的“灵气” 。因此, “胸有成竹”和“胸无成竹”共同体现着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艺 术追求。 回顾“胸有成竹”和“胸无成竹”这段艺术小史,我们可以领略到竹有节、虚心、刚柔并济 的意象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在之契合,同时也看到了中国艺术在处理画竹时所展现的辩证统一的理 念,这大概是国学大家陈寅恪先生曾把中国文化称为“竹的文化”的原因之一吧。 (选自光明日报 ,有删改)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不刚不柔,非木非草,那刚柔并济的神韵难以表达,这也是唐代以前鲜有竹画出现的原因。 B竹画兴起于唐代,元明时期独立为中国画中的一个门类,对画竹的理论和技法有了系统的总 结。 C李衍认为画竹叶“粗忌桃叶,细忌柳叶” ,郑板桥则认为把竹叶画成桃叶柳叶也能表现出竹意。 D陈寅恪把中国文化称为竹的文化,是因为竹子有节、虚心、刚柔并济的意象与中国文化相契 合。 7下面有关“胸有成竹”和“胸无成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胸有成竹是指不对竹竿、枝、节、叶等作局部的技巧处理,而是对竹作整体把握,提炼出竹 的神韵气度。 B金农竹画的竹叶似深秋的红枫,李方膺笔下的竹叶像飘扬在寒风中的碎布条,二者都体现了 胸无成竹的理念。 C胸有成竹强调画竹要有整体感和大局观,胸无成竹则重视画竹不要被已有的规矩所束缚,二 者都是为了创作出艺术精品。 D画家只有做到胸有成竹,才能摆脱呆板的匠气;只有做到胸无成竹,不为人所役,才能具有 自然的灵气。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板桥书斋联: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其“领异标新”的主张体现了胸无成 竹的理念。 B庄周笔下的庖丁在解牛时,不用眼睛去看,全凭精神意念在活动,其高超的技艺达到了胸有 成竹的境界。 C近代艺术家吴昌硕将篆刻的章法、体势揉进竹画,使笔下竹叶犹如篆书之撇捺,体现了胸有 成竹的画竹理念。 D冯骥才说: “散文随笔当胸无成竹。情如春雨,淋淋一浇,青枝碧叶盈盈全冒出来。 ”这与画 竹的胸无成竹观点相近。 三、(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黄洽,字德润,福州侯官人。隆兴元年,以太学生试春官第二。授绍兴府观察判官。秩满, 就铨选,除国子博士,继为太常丞。请外,孝宗方厉 精求治,曰: “黄洽厚德,方任以事。 ”不许。 当对,奏三事:备事莫若储才,士卒当练其心,军政必预为谋。上矍然,洽徐奏愿戒饬州郡毋烦 扰以致寇毋轻易以玩寇寇扰而后定伤根本多矣。除右正言,首奏: “谏臣非具员,职在谏争,朝 政有阙 ,所当尽言。 ”上亦以为端 士,许其尽言无隐。除侍御史。会水旱频仍,上特诏: “诸路奉 行荒政不虔,差官按视安集。 ”洽亟奏: “使者一出,官吏必须知畏。其 常平 一司,所职何事?淮、 浙、江东现有使,以五使分五路,尚虑不周知。今遣一人兼二三路。不过阅图帐户口多寡,地里 辽邈,安能遍历乎?若专责常平,名正而职举,事分而察精。 ”上嘉纳。除右谏议大夫,上方锐志 肄武,洽因 讽谏,言: “ 颐之大象: 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言语饮食犹谨节之,况其他乎? 凡筋力喘息之间,一有过差,皆非所以养其身也。 ”上曰: “卿言无非仁义忠孝,可为万世臣子之 法,朕常念之。 ”除御史中丞。时潭州奏强盗罪不至死应配者坐加役流 ,有旨具议。洽曰: “强 盗异他盗,以 其故为也。若止髡役,三年之后,圈槛一弛,豨突 四出,善良受害,可胜数耶?况 役时必去 防闲之具,走逸结合,患尤甚焉 。 ”上深然之。光宗受禅,特诏言事,奏用人之论。后 屡乞归田,方未得请也,人劝之治第,洽曰: “吾书生,蒙拔擢至此,未有以报国,而先营私乎? 使善一旦罪去,犹有先人敝庐可庇风雨,夫摹何忧。 ”庆元二年致仕。六年七月薨,赠金紫光禄 大夫。 (节选自宋史黄洽传) 【注】常平:指提举常平司,宋官署名。掌常平仓、免役、市易、河渡、水利等事。加 役流:于流放的本刑外,加罚劳役。豨突:像野猪受惊而乱奔。比喻人的横冲直撞,流窜侵扰。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宗方厉 精求治厉:振奋 B朝政有阙 ,所当尽言阙:缺失 C上亦以为端 士端:正直 D况役时必去 防闲之具去:离开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1下列 对文中画 波浪线部 分 的 断 句,正确 的一项是 A洽徐奏愿戒饬州郡毋烦扰以致寇毋轻易以玩寇寇扰而后定伤根本多矣 B洽徐奏愿戒饬州郡毋烦扰以致寇毋轻易以玩寇寇扰而后定伤根本多矣 C洽徐奏愿戒饬州郡毋烦扰以致寇毋轻易以玩寇寇扰而后定伤根本多矣 D洽徐奏愿戒饬州郡毋烦扰以致寇毋轻易以玩寇寇扰而后定伤根本多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洽任太常丞时请求京外任职,皇上正全力治国,认为他品德高尚,正要委以重任,因而没 有答应他的请求。 B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