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限时训练选题细目表考查知识点基础题中档题较难题1.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1、362.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24、7、93.化学反应速率图象问题5、810、11一、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每小题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2016潍坊模拟)中国首条“生态马路”在上海复兴路隧道建成,它运用了“光触媒”技术,在路面涂上一种光催化剂涂料,可将汽车尾气中45%的NO和CO转化成N2和CO2。下列对此反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使用光催化剂不改变反应速率B使用光催化剂能增大NO的转化率C升高温度能加快反应速率D改变压强对反应速率无影响解析:使用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速率,但不能改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故A、B两项错误;该反应有气体参与,改变压强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故D项错误。答案:C2对于化学反应3W(g)2X(g)=4Y(g)3Z(g),下列反应速率关系中,正确的是()Av(W)3v(Z)B2v(X)3v(Z)C2v(X)v(Y) D3v(W)2v(X)解析:对于任意化学反应,用不同的物质表示该反应的速率,其数值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v(W)v(X)v(Y)v(Z)3243。v(W)v(Z),A错误;3v(X)2v(Z),B错误;2v(X)v(Y),C正确;2v(W)3v(X),D错误。答案:C3(2015上海卷)对于合成氨反应,达到平衡后,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升高温度,对正反应的反应速率影响更大B增大压强,对正反应的反应速率影响更大C减小反应物浓度,对逆反应的反应速率影响更大D加入催化剂,对逆反应的反应速率影响更大解析:A项,合成氨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正反应、逆反应的反应速率都增大,但是温度对吸热反应的速率影响更大,所以对该反应来说,对逆反应速率影响更大,错误。B项,合成氨的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所以对正反应的反应速率影响更大,正确。C项,减小反应物浓度,使正反应的速率减小,由于生成物的浓度没有变化,所以逆反应速率不变,错误。D项,加入催化剂,使正反应、逆反应速率改变的倍数相同,正反应、逆反应速率相同,错误。答案:B4把0.6 mol 气体X和0.4 mol气体Y混合于2.0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X(g)Y(g)nZ(g)2W(g),测得5 min末生成 0.2 mol W,又知以Z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1 molL1min1,则n值是()A1 B2C3 D4解析: v(W)0.02 molL1min1,又因v(Z)0.01 molL1min1,即v(W)v(Z)0.020.0121,故n1。答案:A5合成氨反应:N2(g)3H2(g)2NH3(g)H92.4 kJmol1,在反应过程中,正反应速率的变化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1时升高了温度Bt2时使用了催化剂Ct3时增大了压强Dt4时降低了温度解析:升温,正逆反应速率同时升高,但由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平衡向左移动,达到新的平衡之前,正反应速率应增大,A不对;加压,正逆反应速率同时增加,C不对;降温,正逆反应速率瞬间即降低,D不对。答案:B6(2014全国卷)已知分解1 mol H2O2放出热量98 kJ,在含少量I的溶液中,H2O2分解的机理为H2O2IH2OIO(慢)、H2O2IOH2OO2I(快)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速率与I浓度有关BIO也是该反应的催化剂C反应活化能等于98 kJmol1Dv(H2O2)v(H2O)v(O2)解析:由题意可知I为反应的催化剂,反应的反应热是反应物能量和生成物能量的差值,反应的反应热为98 kJmol1,所以B、C错误;反应速率与浓度有关,所以I浓度越大,速率越快,A正确;速率比等于化学计量数比,反应的总方程式为2H2O2=2H2OO2,水不能用来表示反应的速率,且过氧化氢和氧气速率比为21。答案:A7NH3和纯净的O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4NH3(g)3O2(g)2N2(g)6H2O(g),现向一容积不变的2 L密闭容器中充入4 mol NH3和3 mol O2,4 min后,测得生成的H2O占混合气体体积的40%,则下列表示此段时间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不正确的是()Av(N2)0.125 molL1min1Bv(H2O)0.375 molL1min1Cv(O2)0.225 molL1min1Dv(NH3)0.250 molL1min1解析:设4 min时,生成6x mol H2O(g)4NH3(g)3O2(g) 2N2(g)6H2O(g)n(总)起始/mol 4 3 0 0 7变化/mol 4x 3x 2x 6x 44x 33x 2x 6x 7x据题意,则有:0.4,解得:x0.5则4 min内H2O的变化浓度为c(H2O)1.5 molL1,v(H2O)0.375 molL1min1,再由各物质表示的速率之比等于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可得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分别为v(N2)0.125 molL1min1,v(NH3)0.250 molL1min1,v(O2)0.187 5 molL1min1。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58分)8(14分)一定温度下,在2 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1)从反应开始到10 s时,用Z表示的反应速率为_,X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少了_,Y的转化率为_。(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3)10 s后的某一时刻(t1)改变了外界条件,其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符合该图象的是_。At1时刻,增大了X的浓度Bt1时刻,升高了体系温度Ct1时刻,缩小了容器体积Dt1时刻,使用了催化剂解析:(1)分析图象知:c(Z)0.79 molL1,v(Z)0.079 molL1s1,c(X)0.395 molL1。Y的转化率(Y)0.79100%79.0%。(2)由各物质转化的量:X为0.79 mol,Y为0.79 mol,Z为1.58 mol可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12,则化学方程式为X(g)Y(g) 2Z(g)。(3)由图象可知,外界条件同等程度地增大了该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增大X的浓度,升高体系温度均不会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A、B错误。由(2)中的解析可知,该反应为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缩小容器体积或增大压强,均可同等程度地增大正、逆反应速率,C正确。使用催化剂可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D正确。答案:(1)0.079 molL1s10.395 molL179.0%(2)X(g)Y(g) 2Z(g)(3)CD9(15分)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最新“人工固氮”的研究报道:常温常压、光照条件下,N2在催化剂表面与水发生反应:2N2(g)6H2O(l)4NH3(g)3O2(g)。常温下,在恒压密闭容器中上述反应达到平衡后,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通入2 mol N2,请在下图中画出正(v正)、逆(v逆)反应速率随时间t变化的示意图。(2)碳单质在工业上有多种用途。例如焦炭可用来制取水煤气、冶炼金属,活性炭可处理大气污染物NO。一定条件下,在2 L密闭容器中加入NO和活性炭(无杂质)反应生成气体A和B。当温度在T1 时,测得各物质平衡时物质的量如下表:物质活性炭/molNO/molA/molB/mol初始2.0300.10000平衡2.0000.0400.0300.030在T1 时,达到平衡共耗时2分钟,则NO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 molL1min1;当活性炭消耗0.015 mol 时,反应的时间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分钟。(3)固定和利用CO2,能有效地利用资源,并减少空气中的温室气体。工业上正在研究利用CO2来生产甲醇燃料的方法,该方法的化学方程式是:CO2(g)3H2(g)CH3OH(g)H2O(g)H0某科学实验小组将6 mol CO2和8 mol H2充入一容积为2 L 的密闭容器中(温度保持不变),测得H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下图中实线所示(图中字母后的数字表示对应的坐标)。回答下列问题:该反应在08 min内CO2的平均反应速率是_ molL1min1。仅改变某一条件再进行实验,测得H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图中虚线所示。与实线相比,曲线改变的条件可能是_,曲线改变的条件可能是_。解析:(1)恒压时,充入N2,由于H2O为液体,平衡右移,但平衡后与原平衡速率一样。(2)由表中数据可得v(NO)0.015 molL1min1,此时消耗活性炭0.03 mol,当消耗0.015 mol 活性炭时,由于前一分钟的平均反应速率大于后一分钟的平均反应速率,所以反应时间小于1分钟。(3)前8分钟内,v(H2)0.375 molL1min1,所以v(CO2)0.375 molL1min10.125 molL1min1。升温,平衡左移,n(H2)增大,达到平衡所用时间短;加压,平衡右移n(H2)减少,达到平衡所用时间短。答案:(1)(2)0.015小于(3)0.125升温加压10(2016济南模拟)(14分)向一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A和B,发生如下反应:xA(g)2B(s)yC(g)H”“”或“”)。解析:(1)v(A)(0.45 molL10.25 molL1)10 min0.02 molL1min1。(2)根据图象分析及物质反应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得知,xy12。(3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