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1页
第2页 / 共41页
第3页 / 共41页
第4页 / 共41页
第5页 / 共41页
第6页 / 共41页
第7页 / 共41页
第8页 / 共41页
第9页 / 共41页
第1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六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考纲考情 确目标 明考向,第1课时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考点深化,素能提升,演练提能,梳理整合,梳理整合 梳主干 理脉络,一、城市的起源 1.基本前提: 的出现,使一部分人能够从事非农业劳动。 2.集市形成与发展: 同农业的分工以及 的出现。 3.集市发展为城市:商品 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市政设施建设的发展。 点拨 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尼罗河谷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中美洲。 形成原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剩余农产品,手工业,商业,生产和交换,二、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少,政治职能,城乡差距,大城市带,专业化,新技术革命,三、城市化 1.定义: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 ,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2.表现,3.标志: 。,非农业人口,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4.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1)城市化 大大加快。 (2)大城市数量 ,大城市带出现。,进程,迅速增加,(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 。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主要表现为 。 发达国家:出现了郊区化和 。 5.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积极引导和推动合理有序的城市化,是实现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以及 的基本措施和有效途径。 (2)不利影响 对乡村: 面积减少。 对城市 a.水资源短缺,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 。b.海水入侵导致地下水水质恶化。c.大城市迅速膨胀导致环境污染、 、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d.形成城市热岛。,加大,乡村人口向城市移动,逆城市化现象,保护耕地,耕地,地面下沉,交通拥挤,点拨 城市化的主要动力,考点深化 解疑难 提知能,表解考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市化的时空差异。 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小试牛刀,(2014年四川文综)下图是某城市1990年和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1)下列四地单位面积人口数量,2010年较1990年增长最大的是( ) A.2千米附近 B.4千米附近 C.8千米附近 D.10千米附近 (2)结合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推断,图中人口密度二十年的变化是( ) A.城市化水平降低的表现 B.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的需要 C.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 D.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反映,【思路点拨】 第(1)题,从图中可以读出距离市中心10千米附近单位面积人口数量,由1990年约0.3万人/平方千米增长到2010年约1万人/平方千米,增长最大。第(2)题,从图中1990年与2010年的曲线变化的比较,可以看出市中心附近的人口密度降低,而郊区人口密度增加,说明1990年人口主要居住在市区附近,随着城市化进程,郊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等,使一部分人由市区向郊区迁移,增大了郊区的人口密度,说明住宅区和工业区向郊区扩散。 【尝试作答】 (1)D (2)D,表解考点,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地区,合理的城市化能充分发挥城市做为区域“龙头”的作用,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合理的城市化会对地理环境造成消极影响。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及应对措施具体分析如下表,见附表,小试牛刀,(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如图)。据此回答(1)(2)题: (1)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区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再扩大,【思路点拨】 第(1)题,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外来务工人员多,中心城市地价高,当地农民修建“握手楼”用来出租以增加收入。第(2)题,因地处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的周边,说明因中心城市地价高,房价昂贵,人们只得去房租相对较低的周边农村居住。 【尝试作答】 (1)D (2)B,素能提升 析图表 强应用,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与应用,典图示例,1.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统计图,2.城市城区面积变化图,3.城区人口密度变化图,4.城市扩展和人口流动方向示意图,判读方法,1.观察城市人口比重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图1、图2),曲线图要注意斜率及转折点,柱状图要注意柱的高低起伏变化,根据图推断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及速度的快慢,并分析原因。 2.观察城市数量(面积)的变化(图3),要注意看用地规模、城市数量、交通线路等有关信息的变化,由此推断城市的发展变化,并预测在城市的发展变化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3.观察城区人口密度的变化或迁移方向(图4、图5),看清坐标含义、明确表达内容;城市圈层间人口、产业迁移图要看清迁移的方向、迁移的数量、产业部门等,推断城市化发展的阶段并分析其原因。,迁移应用,1.根据不同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判断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2.从城市用地规模的变化,分析人地关系(如用地紧张、生态环境的变化等)。 3.根据城市化的发展,分析产业结构有可能发生的变化。 4.从城市人口的变化情况及城市圈层间的人口迁移情况,分析导致人口(产业)迁(转)移的原因、分布及可能带来的影响。,强化训练,(2013年安徽文综)如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读图,回答下题:,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 C.后期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解题思路:由图可知19851995年,城市化发展速度较慢,19952010年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2005年城市人口比重达30%以上,从柱状图可以看出2005年以来,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增加,说明此时城市化处于中期加速阶段。 参考答案:B,当堂演练,演练提能 练速度 提能力,测控导航,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2014南昌模拟)下图为某市过去五年内城市人口变化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1.图示城市不同区域人口变化反映的是( ) 不同区域人口增长类型的差异 人口迁移的方向 再城市化现象 郊区城市化现象 A. B. C. D. 2.近郊区常住人口增长率为26%左右,主要是由于近郊区( ) 环境质量好 交通通达度提高 土地价格高 人文环境好 A. B. C. D. 解析:1.D 2.A 第1题,近郊区人口增加,核心区人口减少,说明人口由核心区迁往郊区;城市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第2题,近郊区由于基础设施条件变好,交通通达度提高,环境质量较好,吸引了核心区人口的外迁。,(2015上饶质检)城市建筑的密度与高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表为我国某城市1992年和2010年距离市中心不同距离建筑物的平均高度表(单位:米)。据此回答34题:,3.通过表中的数据变化,可推测该市( ) A.处于城市化发展初级阶段 B.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 C.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 D.城市人口规模不断减小 4.为适应城市发展,该城市在2001年调整了距市中心35 km范围内的主要用地性质。其调整方案最可能是( ) A.居住用地调整为商业用地 B.居住用地调整为工业用地 C.工业用地调整为商业用地 D.工业用地调整为居住用地,解析:3.B 4.D 第3题,由表中数据可知,从1992年至2010年城市建筑物的密度快速升高,说明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即该城市应该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第4题,由表中数据可知,2010年35km内的城市建筑物平均高度高于13km,城市中用地面积最大区域是居住用地,故调整方案最可能是工业用地调整为居住用地。,(2015周口质检) “钟摆族”是指工作在城市中,生活在郊区或其他城市,两处奔波的职场人士;“潮汐车道”是指根据交通流量的变化,通过交通指示标识,对其行驶方向进行适时调整的车道。我国河北、新疆、北京、江苏等多个省区已经开辟了“潮汐车道”。下图为潮汐车道景观图。读图,回答56题:,5.关于我国“钟摆族”的说法,最可信的是( ) A.郊区的就业机会逐渐增多是其产生的重要原因 B.“钟摆族”可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C.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大城市房价高 D.通过建卫星城可使城市“钟摆族”现象消失 6.关于“潮汐车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以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状况 B.图中左侧汽车向郊区方向行驶 C.通过增加道路面积优化配置道路资源 D.0:0018:00时进城方向的车道数增加,解析:5.C 6.C 第5题,我国“钟摆族”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大城市房价太高,使职场人士工作在城市中,被迫生活在房价和生活费用较低的郊区或者其他城市,A项错C项对;“钟摆族”加剧了交通压力,B项错;通过建卫星城可吸引部分企业和职工,使“钟摆族”现象得以缓解,但不会消失,D项错。第6题,通过对“潮汐车道”定义的理解,它可以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状况,但道路面积并没有增加,因此A项叙述正确,C项叙述错误;0:0018:00时进城车辆多,出城车辆少,故交通指示牌进城车道指示为两个,出城车道指示为一个,18:0024:00时则相反;对照交通指示牌和图中车辆行驶可知,图中左侧汽车向郊区方向行驶。,二、非选择题 7.(2014盐城三模)阅读图表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长江三角洲部分区域城市化水平示意图。,材料二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1991年和2012年各类用地比重(%)。,(1)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 (2)简述上海市自由贸易区的设立,对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3)据表归纳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并指出该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解析:第(1)题,读图即可描述空间分布特征;城市化水平高低主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第(2)题,自由贸易区应设立在海陆空交通便利、有大量的消费人群,购买力比较强的地区。而它的设立会繁荣经济,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第(3)题,由表格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其他各类用地比重减少,耕地比重明显减少。陆地水域减少,调节径流能力下降,水质下降;林地、草地、园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热岛效应”增强;生态调节功能减弱等。,答案: (1)特征:南北低,中部高;东部和西部城市化水平最高。成因:东部(上海)和西部(南京)是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故城市化水平最高;中部地区受上海和南京辐射带动作用强;工业化发展快(水平较高),城市化水平较高;南部和北部经济发展(工业化)水平低,城市化水平较低。 (2)有利于上海城市的发展;有利于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区域中心的形成。 (3)特点: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或其他各类用地比重减小(耕地比重明显减小或农业用地比重减小)。 不利影响:水资源减少(调节径流能力下降),水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增强;森林草地生态调节功能减弱等。,点击进入课后训练,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