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体会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师研讨和实践的热点。由于中高考的压力,有些教师片面认为,提高有效性就是教师要少讲,学生要多练。甚至有些教师提出统一要求:45 分钟的一节课讲授不能超过 20 分,但知识点的传授要求不能降低,要堂堂清。这样一来,一节课能达到新课改规定的三维教学目标统一发展的要求吗?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吗?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吗?笔者结合十几年初中化学教学实践,特别是实施新课改六年来的点滴收获,我认为初中化学的有效课堂教学应该达成三个方面:一是要培养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高中阶段的继续学习或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化学基础;二是要树立正确的化学观念,积累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三是逐步提升学生的化学知识储备和科学探究能力。为此,我在实践中得出了一些体会: 一、抓住培养化学科学素养这个核心 1.注意讲授的科学性 新课改实施后,为了降低教学难度,新编教材除了对有些知识进行了大量删减,有关概念的表述也不要求十分严谨,采取了模糊化处理。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学性要求弱化:科学性一直是理科教学的生命线,应该把教学的出发点定位在中间层次的“观念” ,进而带动最高层次的“理念(或思想) ”的培养,即“不能教教材,而用教材教” 。于是在备课中我注重挖掘有意义的素材,不失时机的进行观念教学的尝试。例如,新教材中要学生设计实验说明盐酸中哪种微粒使石蕊变红?(此类探究题在近几年的中考卷中反复出现)这种探究的本意不错,但容易将片面的定性结论当做合理的观念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中,其实这种观念不值一驳:食盐溶液、NaOH 溶液中难道就没有氢离子吗?这些溶液怎么不能使石蕊变红呢?所以这种僵化的变化观是有害的。于是我在教学中提前引入了“氢离子浓度”这样的模糊概念,给出了定量变化观:只有当氢离子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变色。实践表明,学生并没有难以接受,相反可以加深对变化的定量条件的理解,同时也为初高中的内容衔接做了适当铺垫。 2.发展多元思维的训练 在树立正确化学观的同时,开发教材中提供的素材进行多种思维方式的培养,有利于初步形成较全面的理念或思想方法,有利于思维品质的提高,也是发展化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我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内容,有意识的引入多元化的思维方法的熏陶。例如,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这一章概念多、内容杂,对学生的理解、记忆、应用的能力要求较高,师生普遍反映难教、难学。结合目前刚兴起的“思维导图”和“头脑风暴”理论,我在教学设计中尝试开发了“概念圈对比” 、 “反应关联图” 、 “酸、碱、盐的通性(头脑风暴图) ”以及“微观粒子反应观”等方法,使枯燥、单一的板书形式变得具象、生动起来,课后学生普遍反映容易接受。除了上述归纳思想外,我还结合有关内容引导学生开展辩证法的教育和树立质疑、批判的思想。 二、围绕实验探究这个主线展开 化学实验在激发学习兴趣、发展观察、分析、判断能力、促进化学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改突出了实验的地位,教学的主线应围绕实验探究展开,而不能再沿用“黑板实验”代替“真实实验” ,用“纸笔探究”代替“实验探究” 。 1.做好实验 2怎样将精心准备的实验做好也是有讲究的。为了增强实验的可视化效果,我有时会叫后面的学生来前面观看或者来回巡视;公开课时一般都用投影仪将实物放大。为了增加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不要只做观众,我经常会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合作完成实验,其余学生参与点评。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共同探究的目的。对实验课我也是认真备课,课前与实验员共同检查仪器、药品等,实验开始后一直巡视检查、耐心指导、及时答疑,较好地起到了课改所赋予的“引领者” 、 “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 2.用好实验 实验带给学生的不应只有感官记忆,应该发挥其引领探究的作用。我在教学设计中对实验精心安排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回答的同时加深对该实验的理解。例如,教材中并没有讨论如何证明 CO2 跟 NaOH 溶液发生了反应?但却有“氢氧化钠露置于空气中变质”的表述。我先准备了一只充满 CO2 的塑料瓶,然后倒入一些 NaOH 溶液,盖紧振荡。当学生看到迅速变瘪的塑料瓶露出惊讶的表情后,我就借机提出这种验证方法的原理是什么,同学们还能不能设计出类似的实验?讨论后我问这种方法严密吗?学生又积极地讨论得出了要做对比实验(排出二氧化碳溶于水并跟水反应的影响因素)的方案。紧接着我又提出两个问题:能不能用化学方法加以证明?如何检验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这样的连环提问大大提升了实验的品味,让学生从机械记忆实验现象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实验的主人。 三、按照三维目标整合课堂教学 1.从教学设计中设定三维目标的达成途径和方法 传统的讲授法几乎只是教师的“单声筒” ,没有讨论,师生的思想难以交流融合,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只能通过机械的、单向的“宣教” ,很难实现认同与内化的目的。为此,我在教学设计中适当增加讨论与互动的环节,让师生在交流中传递价值信息,让学生在思想碰撞中体验全面教育。例如,教材中“稀有气体发现史”的内容只安排了讲授法,而这部分内容编排在“氧气体积分数测定”教学环节后,学生的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已基本达成,情绪相对低潮,教学效果比较平淡。其实这里蕴含着一个“从第三位小数的差异发现氩气”的故事,我就充分发掘,并加以利用,对学生进行强化教育,既了解了不同科学探究方法,又有利于培养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更有利于发展合作意识。再如,我在备“爱国的制碱专家侯德榜”教学内容时,摒弃了以往常见照本宣讲形式,采用的是“问题引导(你了解侯德榜吗)讨论交流(为什么侯德榜没有申请专利)感悟升华(现代社会还需要学习侯德榜吗) ”的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创意能促使学生“情” “思”活动相互融合,使学生在认知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素的感染,达到三维目标的效果。 2.传授有用的化学 “从生活走入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的确还存在一些不合时宜的现象:有些教师还在机械教授化学知识,比如铁丝只能在“氧气”中燃烧,氢气只能通过燃烧才能变成水等,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在化学变化中只有一种条件在起作用的刻板影响。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树立全面的化学反应观,我给学生观看了“新制的铁粉在空气中自然”的实验视频,结合课件讲解了在“神舟飞船”上使用的氢氧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收效很好。针对教学中弱化反应的用途和忽视反应热效应等实际问题,我都做了及时的补充讲解和实验探究。例如,生石灰与水化合放热,学生印象最深的就是煮鸡蛋。再如,分解反应是吸3热还是放热?我让学生用手触摸锥形瓶,感受双氧水分解是放热的;列出石灰石厂生产一吨生石灰耗能的数据,学生的亲身感受是最有力的教学素材。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