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7页
第2页 / 共57页
第3页 / 共57页
第4页 / 共57页
第5页 / 共57页
第6页 / 共57页
第7页 / 共57页
第8页 / 共57页
第9页 / 共57页
第1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学,主讲:李丹,教育学的学习内容,教育理论,教育工作,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目的 教育制度 教育研究,教师与学生 课程 课堂教学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第二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本章内容,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层次,价值取向/理论,第一节 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培养人的总要求。,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目的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规定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 二是规定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二、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3评价作用,三、教育目的的层次,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课程目标,4.教师的教学目标,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及相互关系图,宏观,微观,具体表现,四者关系: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的长期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它的实现要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操作才能完成。要实现培养目标,必须靠课程目标的制定和教学目标的制定才能完成,因此,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教学目标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手段。,四、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二)个体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三)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美国是一个追求所谓“民主、平等”的社会,美国民主主义的教育目的包括四个主要方面:自我实现的目标,如探究听、说、读、写、数、见闻、健康知识、健康习惯、公共卫生、修养、认知兴趣等; 人际关系的目标,如尊重人性、友好、协作、礼仪、爱好家庭等;经济效率的目标,如工作、职业知识、职业选择、效率、调整、爱好、个人经济、消费者的判断、顾客的效率、消费者的保护等;公民责任的目标,如社会正义、社会活动、社会理解、批判性、宽容、遵守法律、政治责任等。英国所向往的理想人物是“绅士”,比较重视文化素质,因此其教育的目的强调陶冶学生的人格,注重培养有教养的人;德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同当时较先进的工业化国家竞争,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来增强国力,因此它注重科学技术教育,要求培养出来的各种人才具有创新的思想和开拓精神。,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要点: (1) 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都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从历史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不同的主体从不同的利益出发选择或提出不同的教育目的,进而在观念上或实践中去构建符合各自理想的教育形态。所以,教育目的本身体现着不同主体的不同价值取向。,宗教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 教育无目的论 辩证统一论 生活本位论(斯宾塞、杜威) 文化本位论(狄尔泰、斯普朗格),五、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一)宗教本位论 主要观点: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 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二)社会本位论 主要观点: 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 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 教育是国家事业; 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的指标。 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巴格莱、孔德、斯宾塞、孔子等。,(三)个人本位论 主要观点: 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 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 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人自我实现。 代表人物:卢梭、人本主义者、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孟轲等等。,(四)教育无目的论 主要观点: 强调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代表人物: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五)辩证统一论 主要观点: 主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既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要素,也要把个体发展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范围考察,因而把两者辩证统一起来。 代表人物:马克思等。,六、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在表述上的变化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国第一个教育方针: 我们的教育方针, 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正确地解释了全面发展的涵意,是我国教育的目的。 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建国后第一次明确表述,1982年,第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四有、两爱、两精神”,198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了我国义务教育的目的:“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1993年2月13日,正式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1995年 3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对 纲要提出的教育方针进一步确认, 重新表述为: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含,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199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 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再次强调了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教育目的演变的进程体现了我国教育事业曲折发展的历史,也是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反映。从最初新中国成立时单纯的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新民主主义,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到改革开放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人才,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些教育目的的改变都是根据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改变的。,1957年1958年1982年1985年1986年1993年1995年1999年2006年2010年,新中国的第一个教育方针是由毛泽东于( )提出的。A.1957年 B.1958年 C.1966年 D.1964年,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 ) A.生产相结合 B.劳动相结合 C.生产劳动相结合 D.工农业生产劳动相结合,2.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意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坚持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3)坚持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二)我国的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是指教育者基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以适当的方法引导全体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最大限度的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并实现个体充分而自由发展的教育。 本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面向全体学生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5.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核心)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6.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教育各个方面,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3.素质教育的实施 (1)转变旧的教育观念 (2)建立新的教育模式 (3)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4)培养新型的高质量教师 (5)建立新的教育评价机制,练习,3.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2015下】 A.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B. 智育与体育相结合 C. 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D.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 )。 A. 导向,规范和权威作用 B. 激励,评价和统一作用 C. 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D. 宣传,引导和激励作用,2.目标即价值,假如目标有价值,并且人愿意获得它,那么它便能使学生孵出为达到该目的所需要的力量。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 A.导向作用 B.评价作用 C.激励作用 D.指导作用,7.简述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2014上】,4.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涂尔干 B.卢梭 C.赞科夫 D.福禄倍尔 ,6.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 A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B培养创新精神 C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D面向全体学生,5.“真正有效的教育目的必须是内在于教育或通过教育过程去实现的目的,”并且教育无“过程之外”的目的。这一观点属于( )。 A.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B.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C.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D.教育无目的论,第二节 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种种规范、规则或规定的总和。 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 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 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教育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综合。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其中,学制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主体部分,也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与实质。,二、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确立教育制度的依据) 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