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一轮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A) 第四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现 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注注意意事事项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 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 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第卷卷 本本卷卷共共 2 25 5 个个小小题题,每每小小题题 2 2 分分,共共 5 50 0 分分。在在每每小小题题给给出出的的四四个个选选项项中中,只只有有一一项项是是符符 合合题题目目要要求求的的。 11848 年, 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 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 ”由于经济的集中导致 当时的欧洲 A封建割据状态逐步被打破 B各国不断进行殖民扩张 C民主共和制政体逐步确立 D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兴起 2下图所示纲领性文献最早发表于 1848 年,文中提到, “在危机期间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 毁灭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 2 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 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 。对这一论断,认识正确的是 A它预见到了 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 B经济危机只能通过消灭生产力来缓解 C当时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发展过度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进步 31847 年 6 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 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 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 ”这一变化说明 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4巴黎公社是巴黎人民的自治组织,许多公社委员都是无政府主义者,主张各区各公社有绝对自 治权,反对建立中央集权国家。这本质上反映了 A无产阶级政权的民主性 B无产阶级在政治上尚不成熟 C联邦体制的进一步发展 D社会主义政权建立的曲折性 3 5有学者认为,法国历史上有两个“巴黎公社” ,一个是 1792 年 8 月 10 日的革命,另一个是 1871 年 3 月 28 日成立的政权。对此合理的解释是,二者都 A是革命的需要,推翻了专制政体 B创建了民主制度,实现一票共和 C是共和的需求,推动了民主发展 D实现了自由平等,体现人民主权 6历史学家雅克鲁热里在评价法国某场革命时说,它是“19 世纪的最后一次革命,是 19 世纪 法国的革命史诗的顶点和终点” 。在这场革命后法国社会的精英分子才在对社会动乱的进一步恐 惧中,使资产阶级共和制最后确立,雅克鲁热里所评价的这场革命是 A法国大革命 B法国二月革命 C法国七月革命 D巴黎公社 7马克思正是这样一个时代的见证人、分析人和批判大师,他的思想不仅赢得了大批追随者,甚 至也获得了他的敌人的尊重。这主要原因是马克思主义 A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优秀成果 B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C提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正确理论指导 D形成了内容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 81917 年革命之前,各种矛盾的集合与交织使俄国陷入了空前的灾难之中。农村经常发生夺取地 主土地、粮食和饲料的农民骚动,奴隶制残余依然存在,俄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反抗加剧,罢工 活动不断。这意味着 A沙皇专制统治的极端腐朽 4 B无产阶级革命才能解救俄国 C十月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 D一战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 9 全球通史载:“1917 年 3 月至 11 月是临时政府和苏维埃之间为权力而斗争的时期。在这场 斗争中,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 ” “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A资产阶级残酷剥削工人 B其拒绝停战也拒不分配土地 C经济危机导致工人罢工 D其反对“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101872-1893 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党宣言在各国出版先后撰写了 7 篇序言,每一篇序 言都是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不同国情,对宣言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和修改。这表明 A19 世纪末欧洲不具备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B马克思主义可以直接用于指导各国的革命运动 C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待共产党宣言 D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灵活多变、缺乏普世价值 11宋庆龄某次会议上说:“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有这样一个广大代表性的人民的集会, 组织一个真正的人民民主政府。 ”根据材料可知,这次会议 A标志着新中国正式宣告成立 B确立了建国初期的施政纲领 C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D参加的代表由全国普选产生 121948 年 5 月,中国民主同盟临时总部响应中国共产党“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 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认为政治协商和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是一 5 切民主党派和民主团体乃至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 ,也是民盟“一贯的奋斗方针” ,并明确提出 新政协应由“中央来召集” 。这说明 A民盟由参政党转变为执政党 B新中国成立的民意基础扩大 C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D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地位确立 131949 年新中国成立。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 “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 京天安门、 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 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 A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 B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 C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D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 14 共同纲领第三条规定“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 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 ”这规定 A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B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 C保障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D有利于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5新中国成立伊始,政务院在共同纲领指导下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 ,初步确立 了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该办法实施的重要政治动机是 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取缔非法的社团组织 6 C防控境外的敌对势力 D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 16下图是新中国不同时期对领袖的称呼,反映了 A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 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 C普通民众的政治地位逐步提高 D个人崇拜之风在新时期愈演愈烈 171954 年 6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公布后,从 6 月 16 日至 9 月 11 日,全民对宪法草 案的讨论历时近三个月,对宪法草案提出意见有 52 万多条。这些意见最后汇集到宪法起草委员 会,有些意见最终体现在正式的宪法文本中。这一工作的开展 A扩大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群众基础 B确保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全面建立 C体现了宪法草案中的社会主义原则 D完成了普选产生各级人民代表任务 181956 年 8 月 1 日,中共中央指出:“今后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除了少数中央负责同志 的文章和少数的社论以外,一般地可以不代表党中央的意见,而且可以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 日报上发表同我们共产党人的见解相反的文章。 ”这一表态 A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B拓展了文学创作的新领域 7 C消除了“左”倾错误思想影响 D促进了人民教育不断进步 19 “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 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 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 “这个宪法”的制定 A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造历程 B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C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推动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20下图是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的作品欢腾的葬礼 ,据此可知当时 A人民欢庆“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 B纠正了“大跃进”的“左”倾错误 C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D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1香港回归祖国两年前,美国财富杂志曾发表封面文章预言“香港已死” 。香港回归十周年 时,美国财富杂志又公开发表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坦诚认错。这一变化反映 8 了 A中美关系由对抗到正常化的转变 B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政策的首次实践 C “一国两制”政策保障了香港的繁荣稳定 D美国政府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失败 222001 年,海峡两岸达成使用两岸资本并在两岸注册的船舶,各自不悬挂五星红旗和青天白日 旗,而只悬挂各自公司旗,开通了两地直航航线。这反映出 A大陆提出“一国两制”理论 B通过协商解决了香港问题 C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D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3党的十八大首次以这二十四个字来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其中“法治”是社会 层面的一个核心点,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在法制建设中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中不属于九十 年代法制建设成就是 A 行政复议法 B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C 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D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241953 到 2009 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名额按照农村每 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2010 年全国人大关于修改选 举法的决定:各省、各自治区、直辖市名额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分配。 这种变化说明了 A改革开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9 B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变 C民主政治建设开始走向平等 D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51953 年 4 月 3 日,政务院颁布了全国人口调查登记办法 ,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人口调查 工作。经过大量工作,查明全国人口总数为 601938035 人。这次全国人口调查工作的主要政治 目的是 A为全国普选提供人口依据 B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做准备 C确认民族区域自治的范围 D加强户口管理以扩大税源 第第 I II I 卷卷 本本卷卷包包括括四四大大题题,共共计计 5 50 0分分。考考生生根根据据要要求求进进行行 作作答答。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 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概括材料观点,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加以论证。 (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 (12 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 分) 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开端,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来,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见解,一种认为, 20 世纪初,从 1900 年起,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另一种认为,1917 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世 界现代史的开端。这两种见解都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论析历史分期。 评述材料中关于世界现代史开端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种或两种观点论述,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 (12 分) 10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 分) 材料一材料一 朱元璋以复“华夏衣冠”为方针,在洪武二年(1369 年)下诏“其辫发椎髻、胡服、胡 名、胡姓,一切禁止” , “悉命复衣冠如唐制,士民皆束发于顶” ,禁止蒙古、色目人(元代对来自 中西亚的各民族的统称)在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