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5页
第2页 / 共75页
第3页 / 共75页
第4页 / 共75页
第5页 / 共75页
第6页 / 共75页
第7页 / 共75页
第8页 / 共75页
第9页 / 共75页
第10页 / 共75页
亲,该文档总共7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和解剂,2,和解剂 【概念】 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作用,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等证的方剂,统称和解剂。 属于“八法”中的“和法”。,3,【适应范围】 (1)伤寒少阳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等。 (2)肝脾不和病证脘腹胸胁胀痛,神疲食少,泄泻,手足不温等。 (3)中焦寒热互结证心下痞满,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等。,4,【分类】 (1)和解少阳 (2)调和肝脾 (3)调和寒热 【配伍特色】 无大寒大热,无大泻大补,既祛邪又扶正,既透表又清里,既疏肝又治脾,无明显寒热之偏,性质平和,作用和缓,照顾全面。 为本类方剂之优势,是其应用范围广,适应证较为复杂的原因。,5,【注意事项】 (1)邪在肌表,未入少阳,或邪已入里,阳明热盛者,不宜使用和解剂。 (2)和解剂以祛邪为主,纯虚不宜用,防其伤正;因其又兼顾扶正,纯实者亦不可选。 (3)注意加减变化。病兼虚者,补而和之;病兼滞者,行而和之;病兼寒者,温而和之;病兼热者,凉而和之;病兼表者,散而和之;病兼里者,攻而和之。,6,第一节 和解少阳 【适应证】 伤寒邪在少阳的病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以及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 【配伍】 柴胡、青蒿、黄芩为主组方,或佐以益气扶正,防邪陷入里;或佐以通利湿浊,导邪下泄。,7,小柴胡汤伤寒论 【组成】 柴胡半斤(24g) 黄芩三两(9g) 人参三两(9g) 甘草三两,炙(9g) 半夏半升,洗(9g) 生姜三两,切(9g) 大枣十二枚,擘(4枚)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8,9,【功用】 和解少阳。 【主治】 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热入血室证。妇人中风,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3.以及疟疾、黄疸等病而见少阳证者。,10,病证解析 邪正相争 往来寒热 伤寒邪犯少阳, 病在半表半里 经气不利,郁而化热 胸胁苦满, 心烦,口苦,咽干,目眩 邪热犯胃,胃失和降 喜呕,默默 不欲饮食,11,若妇人经期,感受风邪, 邪热内传,热与血结, 血热瘀滞,疏泄失常, 经水不当断而断,寒热发作有时,则为热入血室。,12,【配伍意义】 柴胡苦平,透泄与清解少阳之邪 君 黄芩苦寒,清泄少阳之热 臣 二药升散与降泄配伍,为和解少阳基本结构。 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佐 人参、大枣益气健脾,扶正御邪 使 炙甘草助参、枣扶正,调和诸药 ,13,配伍特点 (1)祛邪为主,兼顾正气; (2)和解少阳为主,兼和胃气。,14,去滓再煎:使药性更为醇和,药汤之量更少,减少了汤液对胃的刺激,避免停饮致呕。 药后反应:本方为和剂,有不汗出而病解,也有药后得汗而愈,是正复邪却,胃气调和。伤寒论:“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若少阳病证经误治伤正,或素体正虚,药后见先寒战后发热而汗出的“战汗”现象,属正胜邪却之征。,15,【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少阳病证的基础方,和解少阳法的代表方。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苔白,脉弦为辨证要点。 临床上只要抓住前四者中的一、二主证,便可用本方治疗,不必待其证候悉具。伤寒论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16,【加减运用】 (1)胸中烦而不呕,为热聚于胸,去半夏、人参,加瓜蒌清热理气宽胸; (2)渴者,是热伤津液,去半夏,加天花粉止渴生津; (3)腹中痛,是肝气乘脾,去黄芩,加芍药柔肝缓急止痛;,17,(4)胁下痞硬,是气滞痰郁,去大枣,加牡蛎软坚散结; (5)心下悸,小便不利,水气凌心,去黄芩,加茯苓利水宁心; (6)不渴,外有微热,是表邪仍在,去人参,加桂枝解表; (7)咳者,是素有肺寒留饮,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温肺止咳。,18,典型病案 张某某,男,45岁。 主诉:反复高热不退。 病史:2年前始发热,反复高烧近2年。每于发热前先发冷,继则发热,体温39以上。西医查找不出病因、病灶,抗生素治疗23天热退,过一周余仍发作如前。查患者饮食、二便、心肺均正常,只是脉象稍弦细。,19,诊断:中医:少阳证。 西医:不明原因高热。 治则:和解少阳 方药: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22克 黄芩12克 半夏9克 党参12克 青蒿12克 白薇12克 生地9克 生甘草6克,20,按语: 本病例为典型的少阳证寒热往来,故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因病程过久,多次发热而伤阴,故加青蒿以清深入骨间阴分之邪;白薇凉血清热,治发热定时;生地甘寒益阴,清热降火。6剂后病愈,未再发作。,21,大柴胡汤伤寒论 【组方】 柴胡半斤(15g) 黄芩三两(9g) 芍药三两(9g)半夏半升,洗(9g)生姜五两(15g) 枳实四枚(9g) 大枣十二枚(4枚) 大黄二两(6g) 小柴胡汤参、草大黄、枳实、芍药, 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合成, 和解为主与泻下并用的方剂。,22,23,【功用】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 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24,【病证解析】 邪未离少阳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重于少阳呕不止与郁郁微烦 邪已进阳明 心下痞硬或满痛,便秘或下利 小柴胡汤为治伤寒少阳病的主方,因兼阳明胃家实,故去补益胃气之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以治疗阳明热结之证。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仍以少阳为主。,25,【配伍意义】 病在少阳,本当禁下,但兼见阳明腑实证,当表里兼顾。 医方集解说:“少阳固不可下,然兼阳明腑实则当下”。,26,柴胡重用、黄芩和解清热,除少阳邪 君 大黄轻用、枳实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 臣 芍药柔肝缓急止痛 佐 半夏和胃降逆 佐 姜、枣和营卫,行津液,调诸药 佐使,27,“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攻捷;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 。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本方较小柴胡汤专于和解少阳一经者力量为大,故名之曰“大柴胡汤”。,28,【辨证要点】 为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常用方。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便秘,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加减运用】 (1)兼黄疸,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 (2)胁痛剧,加川楝、延胡行气活血止痛; (3)胆结石,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内金以化石。,29,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 青蒿脑钱半至二钱(4.56g) 淡竹茹三钱(9g) 仙半夏钱半(4.5g) 赤茯苓三钱(9g) 青子芩钱半至三钱(4.5g9g) 生枳壳钱半(4.5g) 陈广皮钱半(4.5g) 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 包,三钱(9g),30,青蒿 黄芩,31,【功用】 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主治】 少阳湿热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粘,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疼,小便黄少,舌红苔白腻,间现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者。,32,病证解析 胆经郁热,枢机不利 寒热如疟,寒轻热重, 口苦膈闷,胸胁胀疼 湿遏热郁, 气机不畅 胆热犯胃,痰浊随胃气上逆 吐酸苦水, 或呕黄涎而粘, 或干呕呃逆 湿阻三焦,水道不畅 小便短少,其色黄赤,33,配伍意义 青蒿清透少阳邪热 内清少阳湿热, 又透邪外出 君 黄芩清胆热,燥湿 竹茹、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清热化湿除痰 臣 碧玉散、赤茯苓清热利湿, 导邪从小便而去 枳壳、陈皮理气宽中,除痰消痞 佐,34,辨证要点 (1)适用于少阳湿热之证,属热重于湿者。 (2)以寒热如疟,寒轻热重,胸胁胀闷,吐酸苦水,舌红苔腻,脉弦滑数为证治要点。,35,达原饮瘟疫论 【组成】 槟榔二钱(6g) 厚朴一钱(3g) 草果仁五分(1.5g) 知母一钱(3g) 芍药一钱(3g) 黄芩一钱(3g) 甘草五分(1.5g) 【功用】 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主治】 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证。憎寒壮热,或一日三次,或一日一次,发无定时,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脉弦数,舌边深红,舌苔垢腻,或苔白厚如积粉。,36,注: 膜 原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 素问.举痛论 “邪自口鼻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 吴又可.瘟疫论,37,第二节、调和肝脾 【适应证】 适于肝脾不和的病证。多由肝气郁结,横逆犯脾,或因脾虚,营血不足,肝失疏泄,而致脘腹胸胁胀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腹痛泄泻,手足不温。 【配伍】 疏肝理气药:柴胡、枳壳、陈皮 健脾药:白术、茯苓、甘草。 【代表方】 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38,四逆散伤寒论 组 成 柴胡6克 枳实6克 芍药6克 炙甘草6克 用法:白饮和服,中气和则阴阳之气自相顺接。,39,40,功 用 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 治 1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2肝脾不和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等。,41,病证解析 外邪传经入里/肝脾气滞,气机郁遏,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手足不温 或然证: 气机郁滞,升降失调,病邪逆乱于内 气郁不畅,木横乘土:脘腹疼痛 胃肠气机不利:泄利下重,42,【比较】 1、阳郁厥逆 李中梓云:“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唯气不宣通,是为逆冷。” 2、阳衰阴盛厥逆,43,配伍意义 柴胡升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 君 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 臣 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 佐 甘草调和诸药,益脾和中 使 柴胡白芍:一散一收,疏肝柔肝; 枳实柴胡:一升一降,升清降浊; 枳实白芍:理气和血; 白芍甘草,缓急止痛。,44,配伍特点 散收同用,升降并调。 辨证要点 (1)本方原治阳郁厥逆证,现常用于肝胆气郁而致的四逆,或肝脾不和的脘腹疼痛。 (2)以手足不温,或胁肋疼痛,脉弦为证治要点。,45,案 例 龚某某,女,83岁。 主诉:发热5天,加重1天。 病史:5天前开始发热,头昏痛,口干苦,渴欲冷饮,大便3天未行,小便色赤而短。昨夜起昏眩不能起,四肢冰冷。查体温38.3,苔白厚,脉弦有力。 诊断:阳郁厥逆 治则:透邪解郁,46,方药:四逆散加减。 柴胡9克 枳实9克 芍药10克 菊花10克 栀子6克 甘草6克 按语:本证虽见四肢厥冷,但口苦而渴,溲赤脉弦,与阳虚之厥有别,系邪热深入,郁结已甚。年事虽高,仍需解郁泄热,使邪去正复,厥逆自愈。故以四逆散为主治疗,2剂后大便2次,一夜安睡,精神舒畅,继服上方1剂而愈。,47,【辨证要点】 1、本方原治阳郁厥逆证,后世多用作疏肝理脾的基础方。 2、临床以手足不温,或胁肋、脘腹疼痛,脉弦为辨证要点。,48,【加减运用】 咳加五味子、干姜以温肺散寒止咳; 悸加桂枝以温心阳; 小便不利加茯苓以利小便; 腹中痛加炮附子以散里寒; 泄利下重加薤白以除下重; 气郁甚加香附、郁金以理气解郁; 有热加栀子以清内热。,49,逍 遥 散局方 组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