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9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5页 / 共29页
第6页 / 共29页
第7页 / 共29页
第8页 / 共29页
第9页 / 共29页
第1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温故而知新,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完全变态发育,不完全变态发育,2.生殖方式:有性生殖,1、概念:发育要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而且幼虫和成虫差异大。,2.生殖方式:有性生殖,1、概念:发育要经过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而且幼虫和成虫差别不明显,(蚕),(蝗虫),3.发育过程:卵若虫成虫 例如:螳螂、蟋蟀、蝉、蟑螂、蜻蜓、蚜虫,3.发育过程: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例如:蜜蜂、蝴蝶、蝇、蚊等昆虫,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回顾:什么是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具有以上特点的动物称为两栖动物。,蟾蜍,蝾螈,rngyun,大鲵,国 家 二 级 保 护 动 物,各种蛙类,青蛙,一、青蛙是如何生殖和发育的?,雌雄蛙都能鸣叫?,雄蛙的口角有一对鸣囊,鼓起来又瘪下去。,在繁殖季节,雄蛙以鸣叫作为求偶方式,有利于吸引雌蛙 繁殖后代。P14,蛙的鸣叫又什么意义?,抱对: 有利于精液直接排在卵上,这样就会提高卵的受精率。,雌雄蛙的抱对有什么意义?P14,受精卵:体外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属于体外受精,受精卵,蝌蚪,先长后肢,后长前肢,尾巴逐渐消失,成蛙,早期蝌蚪与成蛙的比较,有尾无四肢,无尾有四肢,用腮呼吸,用肺呼吸,皮肤辅助,通过躯干和尾部的 摆动游泳,适于在 水中游动,后肢发达,适于跳跃。后肢趾间有蹼,适于游泳,受精卵,蝌 蚪,幼 蛙,成 蛙,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生活在水中、陆地上用肺呼吸,青蛙的发育过程:,变态发育,受精方式:体外受精,有性生殖 变态发育,1.体外受精 2.经过卵、幼体、成体三个阶段,1.体内受精 2.经过卵、幼虫、蛹、 成虫四个时期,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的发育必须在水中 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生活。,1、在四川省一个林场附近的公路上,曾出现10万多只青蛙集群行进。这些青蛙是在寻找水源充沛、水质良好的产卵场所。,资料分析,想一想: 青蛙的生殖环境是怎样的?为什么?,2、科学家根据地理学和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推断,两栖动物在生物圈中的发展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如下表。,想一想:青蛙的生存环境是怎样的?,3、1995年,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中学生在河流和沼泽中发现三条腿的蛙,引起科学家的注意。后来经过调查,在美国南部、东部、中西部和加拿大部发现了畸形蛙,蛙的畸形个体数达10左右。为探究其原因,研究人员把出现畸形蛙的地区的水取来,用非洲爪赡做实验,结果爪赡在发育过程中也发生畸形。,想一想: 水质的污染对青蛙的发育有何影响?,1、上述事例说明,环境的变化对两栖动物的繁衍有什么影响?,环境变迁破坏了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所需的环境,使两栖动物不能正常地进行生殖活动,同时环境变迁还影响了两栖动物正常的发育,最终导致两栖动物繁衍后代的能力下降,种群的数量和种类减少。,2、某些地区出现畸形蛙,可能有什么原因造成的?,畸形蛙可能是由于水环境污染而造成的,这种水中有影响蛙正常发育的物质,畸形动物,看到这些畸形动物你想说些什么?,一、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1、生殖过程:求偶抱对受精 2、发育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3、特点:有性生殖、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环境条件 1、发育特点:生殖和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 幼体要将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地生活 2、生殖环境:产卵要水源充沛、水质良好,本课总结,青蛙的生殖和发育,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宋赵师秀,诗人等人至夜半十分,为何知道青草池塘边到处都有青蛙呢? 蛙是如何鸣叫的?为什么要鸣叫? 蛙的生殖和发育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1.下列动物中不属于两栖动物的是( ) A.蟾蜍 B.大鲵 C.蛇 D.蝾螈 2下列不是两栖动物的数量正在逐渐减少的原因的是( ) A对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缺乏保护措施 B捕杀和食用两栖动物 C水源日益减少 D两栖动物的生活能离开水,C,D,3在采集蛙卵时想从水中获取一粒卵是很困难的原因是 ( ) A卵粒太小,不容易发现 B卵粒太滑容易溜掉 C卵粒之间有黏性物质相连,常常以卵块状态在水中漂浮 D没有合适的工具,C,4某地发现一只畸形青蛙,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 A发育过程中营养条件不够 B水环境污染 C青蛙发育速度过快 D水源日益减少,B,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 培根,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