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1页
第2页 / 共41页
第3页 / 共41页
第4页 / 共41页
第5页 / 共41页
第6页 / 共41页
第7页 / 共41页
第8页 / 共41页
第9页 / 共41页
第1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七章,需要与动机,本章要点 1 需要、动机与行动的关系 2 Maslow需要层次理论 3 动机的作用 4 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一节 需要,一、需要概述 需要的定义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的需求的反映,是人的需求未满足的状态,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任何一个有生命的机体都有各自的需要。如植物要生长,;动物要跑动寻食;人是既具生物属性又具社会属性的复杂的有机体,食物、衣服、睡眠、劳动、交往、亲情、友情、爱情、事业、金钱、权利,为什么说需要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马克思主义认为,正是个体的这种或那种需要,推动着人们在某个方面进行积极活动,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他们又指出:“人们通过每一个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可见,正是需要,推动着人们在各个方面积极活动,使人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目标,以求得这种需求的满足。没有需要,也就没有人的一切活动。需要越强烈,由它引起的活动也就越有力.,有一些需要明显地带有周期性(如饮食和睡眠等);需要也不会因暂时的满足而终止,推动活动不断地向前发展,需要的动力性特征尽显于此。譬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需要的每一次满足又会产生更新更高的需要,从而使学习活动不断地向前发展。又如:人的最基本的活动是生产劳动,生产活动不仅满足人的需要,而且是通过消费产生新的需要,从而又进一步促进生产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可见,需要是在各种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但各种刺激又受其他因素的制约,内部刺激受一定的年龄、生理等特点的制约,外部刺激则受环境的制约。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环境会产 各种不同的刺激。由于刺激的不同,产生的需要也就不同。,需要是人类认识过程的内部动力,为了满足需要,个体必须通过认识过程去解决一定的任务。 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情绪,是由客观事物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的。凡是,反之, 需要推动意志的发展,人为了满足需要,就需要从事一定的活动。在这个从事一定的活动,克服困难,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也就锻炼了意志。 需要通常以动机、兴趣和信念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它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也就成为了个体活动的最基本的动力。,需要的分类 人的需要是相互联系、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系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 从需要的起源来说,人的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生理性需要(原发性):人脑对生理需求的反映,是保护和维持有机体生存和延续种族所必须的。如饮食、睡眠、休息、运动、排泄、一定的热量和性等等。否则,就不能生存,不能延续后代,具有周期性。 一个实验研究:,基斯(Kegs,1950)等人以36个志愿者作为被试,在24周里使他们处于半饥饿状态,使他们得到的热量不及常人所需要的一半,但是要求他们照常从事劳动和其它活动。事后对他们的测查表明,在没有挨饿前,大约有一半的热量用来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另一半则消耗在其它活动上。但是,在挨饿期间,几乎有60%的热量都用于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只有不到30%的热量用于其它活动。结果是被试的体重减轻了25%,他们的智力虽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但注意力不集中,在性格方面,变得忧虑、淡漠、对社交活动失去兴趣;有些被试变得神经过敏、暴躁、易怒;失去信心,产生自卑感等等。此间,他们最关心的是食物和与食物有关的事。,生理性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但是人的生理性需要与动物的有本质的不同,人的生理性需要受社会生活条件所制约,具有社会性,带有社会历史的烙印。 人和动物生理性需要的对象和满足的方式有着根本的区别:动物只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只依靠周围环境中的自然物体作为满足需要的对象,而人则主要通过社会生产劳动生产出自己所需要的对象,并随着生产的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生理需要。马克思指出:“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食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朱熹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味美人欲也。”现代人进食,不仅仅是解除饥饿,而且讲究色、香、味俱全,至于宴会,那则更是人类饮食之外的社交手段!,社会性需要:人脑对社会性需求的反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劳动、交往、求知、美、道德、尊重、成就等需要。 社会性需要与个体的社会生活相联系,是后天习得的需要。如人对劳动、交往、学习、审美、威信、道德等的需要。社会性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类需要。它是从社会要求转化而来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社会不断向个体提出各种要求,当个体认识到接受这些要求的必要性时,社会的要求就会转化为个体的需要,我们害怕孤独,居住在拥挤而嘈杂的人群中的人们,常常 会希望自己能拥有一方安静的、属于他个人的 独有空间,不要受任何人的打搅。为此,人们 设计了可以随时开关的门窗、可以上锁的抽屉 或箱子。甚至有许多人还幻想着有一天能退隐 到深山幽谷中,过与世无争的“隐士”生活。问 题是,这样的生活真的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吗?,18世纪末叶欧洲探险家史金克在一个荒岛上独居了4年,在这4年中,他可以自如地应付自然界的残酷,满足自己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但却无法忍受孤独的感觉。为此,史金克学着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养了一条狗、一只鹦鹉,以及几头野兽为伴,每天和这些动物们进行长谈。但是,他仍然常常要陷入精神恍惚的状态,不能自拔。4年后,他虽然重新回到了家人的身边,但却无法完全恢复以前与人交往的能力。,伯尔海军上将在孤独一书中讲述了他在北极探险期间一个人独居6个月时的生活感受。这6个月,他是在被冰雪掩埋下的小木屋中孤独地度过的。伯尔是主动地要过与世隔绝的生活的,他想真切地体验一下孤独生活的和平与宁静,但不曾料到,他仅仅在冰雪下的小木屋里孤独地生活了 3个月,就陷入了极度忧郁的状态,不得不在6个月后,悻悻然返回人间社会。,从需要的对象来说,人的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衣、食、住、行、学习用具、科研一起等有关用品 精神需要:人类特有,交往、道德、认识、创造、美等 从人们对需要的迫切程度来说,人的需要可以分为远的间接需要与近的直接需要,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 (Abraham Maslow, 19081970),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创建者之一,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1926年入康乃尔大学,三年后转至威斯康星大学攻读心理学,在著名心理学家哈洛(19051981)的指导下,1934年获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193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助理。1937年任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副教授。1951年被聘为布兰戴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1969年离任。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1967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他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两个杂志的首任编辑。主要著作有:动机与人格(1954)、存在心理学探索(1962)、宗教、价值观与高峰体验(1964)、科学心理学(1966)、人性能达的境界(1971)等。,思考: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的社会、哲学、科学以及心理学的背景分别是什么?,马斯洛需要层次结构图,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生理的需要 直接与生存有关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在人类各种基本需要中,是最基本,也是最有力量的。它具有自我保存和种族保存的意义。包括食物、空气、水分、温度、睡眠和性交等的需要,其中最重要的是饥和渴的需要。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还是比较容易得到满足的,但如果中的一种不能得到满足,它就会完全支配这个人的行为,而当满足后,人就会被更高一层的需要所支配。,马斯洛指出,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如果一个人所有的需要都不能得到满足,这个人就会被所支配而其它的需要都退到隐蔽的地位。对于一个处于极端饥饿状态的人来说,除了食物,没有别的兴趣,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写诗的愿望,获得一辆汽车的愿望,对美国历史的兴趣,对一双新靴的需要,都统统被忘掉或退到第二位,这个人做梦也会梦见食物,看见的只是食物,渴望的只是食物,充饥成为独一无二的目标。”,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相对(80%)满足后,就会出现,这时, 就开始支配个体的行为。 是指避免危险和生活有保障,也包括工作岗位稳定、有一定数量的储蓄、社会安定和国际和平等(身体、经济和心理)。 首先要求减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E.g. :儿童需要建立各种生活常规,否则,就会表现出焦虑不安。Maslow指出,健康成人的一般都能得到充分满足,但儿童和精神病患者,经常会有的表现。 E.g. :婴儿看到陌生人会哭闹,爬到床边时不敢在爬动,等等。,归属与爱的需要 前两种需要满足后,个体就会受归属与爱的需要所支配。归属就是参加或依附于一定的组织、融入一个集体、与他人建立感情、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等。爱的需要包括接受他人的爱和给予他人的爱,因此也是一种归属需要。Maslow指出,成熟的爱是人与人之间彼此关心、尊重和信任。如果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个体就会感到孤独和空虚。 Maslow指也出,由于离婚和传统的群体瓦解等使人的归属和爱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是当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所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尊重需要 继之后,就开始支配个体的行动。 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它导致威望、地位和认可等情感;另一个方面是自尊,它导致胜任、自足和自信等情感。而如果一个人的不能得到满足,就会引起失落感和自卑感,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处理面临的问题等。 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是Maslow个性发展理论中的最高理想和目标,是创造的需要,是追求实现自我理想和需要。,Maslow在谈到自我实现的人格特征时指出:“所以研究对象的特点(共同特点),无一例外。每个人都在这个方面或那个方面显示出具有某些独到之处的创造力或独创性。” 个人特有的潜能的极度发挥,个人价值的完满实现,做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事。Maslow认为,你是什么角色,就应该做什么样的事,这种动机就叫自我实现。他说: “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无法安静。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自我实现者大都是中年人或年长的人,或者是心理发展比较成熟的人。在一个人的童年经验中,2岁以内受的教育特别重要。如果童年失去了安全、爱与尊重是很难成为自我实现的人的。他认为人能够成为自我实现者只有少数,绝大多数人只能在爱和归属需要与自尊需要之间的某一个层次上度过一生。,我国中小学生需要的种类和层次 一、生理和物质生活的需要 1水、空气阳光、食物、睡眠等 2吃得好一些,穿得舒服一些 3家庭的现代化 4安静的学习环境,域外视野,二、安全与保障需要 1身体健康、体魄强壮 2人身安全、不受欺负 3生活安定、和平幸福 4升入理想学校或有个好工作 三、交往和友谊需要 1父母和老师的爱 2同学之间团结友爱 3结交诚实、正直的朋友 4异性朋友的爱,四、尊重与自尊需要 1平等与公平 2信任与理解 3尊重与自信 4独立与自主 五、课外活动与精神生活需要 1玩小动物,做游戏 2课外读物 3文体活动 4艺术欣赏、文学评论,六、学习与成才需要 1新铅笔、新书包 2好老师、好课本、学好功课 3丰富知识,多方面能力,优秀品质 4革命理想,正确人生观 七、奉献与创造需要 1为他人做好事 2搞小科研,搞小发明 3关心国家大事,尽职尽责 4拼搏,干一番大事业,第二节 动机,一 动机与需要 动机与需要的关系密切。需要是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是个性心理倾向性的基础,个性心理倾向性中,如动机、理想、信念、价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