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9页
第2页 / 共69页
第3页 / 共69页
第4页 / 共69页
第5页 / 共69页
第6页 / 共69页
第7页 / 共69页
第8页 / 共69页
第9页 / 共69页
第1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绪 论 重点: 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内容提要 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中医学 是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及其摄生康复,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学科。 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和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 是中医学的基础医学,本课程是中医学的入门课程。 内含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生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病理),以及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 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 形成的历史背景: 古代自然科学的渗入 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形成的标志 基础理论体系的确立 1、黄帝内经的成书第一部医学典籍,誉为“医家之宗” 素问 9卷 81篇 内经 162篇,14万余字 灵枢 9卷 81篇,成书年代:有争议,成书年代历经战国至西汉。可以认为是汉以前医学成就的汇编。 作者:是相当长的时期内,古代医家经验的汇集。 成就:标志着中医学由单纯的经验积累阶段,发展到系统理论总结阶段(感性上升至理性)。建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2、难经 “难”,有质难之意,即问答。全书共有81个问答,称“八十一难”。 成书年代: 不详。为后世医家著成后托名于秦越人(扁鹊)所撰。 成就 : 在内经基础上有所发展,尤以脉诊和针灸治疗较内经更详。 内、难二经的成书,已为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和应用。 伤寒杂病论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或称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 作者: 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在内难基础上,总结前人成就,结合自己临证经验而著成。经后人整理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书。张氏被后人誉为“医家之圣”。 成就: 以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等方法,对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进行辨证论治。 伤载方113首, 金载方262首,成为中医方剂学的鼻祖。 运用了理、,法、方、药一体辨证论治原则,创立了中 医辨证论治体系。 例:病人臧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炙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伤寒杂病论的成书,使中医临床学科有了根本的改观,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临床医学部分的基石,并使中医理论与临床融贯成一体。,药物专著的问世 神农本草经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成书年代:一般认为大约成书于汉代,托名神农所著。载药365种。,特点 上品:补身养命 最早的药物分类法 中品:养性补虚 下品:专用去病本草经 药物主治功效系统记载药之性味、功 能、别名、产地等 疗效显著可靠内含植物、动物、矿物 等药品,疗效显著者 甚多。 神农本草经的问世,为中医学术体系提供了较系统的药物学知识。,(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使中医学术界有了统一的学术范式 四部经典出现 促使医学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态 此后,历代医家大多结合临床医疗实践,从不同角度发展中医学。,两晋隋唐时期:中医理论体系得以充实和系统化。 晋、王叔和脉经第一 部脉学专著. 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现有最早针灸专著. 一批专科性著作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病因病机与证候学 专著.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记载处方和各 种治疗手段的方书 。,宋金元时期:百家争鸣,学派涌现,中医理论体系突破性进展 此期,涌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金元四大家。,明清时期:综合集成和深化发展中医理论 形成对前期理论进行分析评价,综合汇通的总趋势。 证治准绳 景岳全书 一批集大成的 医宗金鑑 综合性医著问世 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 清代政府组织编写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本草纲目,医学理论进展显著 明 赵献可、张介宾“命门学 说”命门所藏 之阴阳水火是 全身阴阳之根本,其盛衰决定着 全身阴阳之盛衰,命门是调节 藏象理论的深化 全身脏腑阴阳之枢纽。 明、李中梓“肾为先天之 本,脾为后天之本”。 清、王清任“脑主思维”、 “瘀血”致病 。,温病学说形成 明、吴又可温疫论创“戾气学说”提出瘟疫的病因“非风、非寒、非 署、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其传染途径 是从口鼻而入。(新的病原学说创始) 清、叶天士温热病篇创“卫、气 、 营、血辨证”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 清、薜雪湿热病篇深化湿热证论治。 清、王孟英温热经纬发展了温病诊治 叶、吴、薛、王被后四人誉为清“温病四大家”。,至此, 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温病辨证诊治的理论和方法,使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近代与现代:医学成就主要是收集整理前人成果及中西汇通,然后走向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本世纪30年代,曹炳章中 国医学大成一部集古今中 医学大成的巨著。 整理前人成果 70年代,全国高等中医院校 教材中医学基础为中医 理论体系系统化和规范化打下 基础。 西方医学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医学产生冲击(鸦片战争后)。,中西医学长期论争 中西医汇通思潮 双方在学术上逐渐沟通。 代表人物: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一部很有价值的中西医学汇通的专著。 西医也不断吸收和研究中医。如:西药麻黄素、延胡索乙素等,皆为西医药学家研究中药的成果。,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的提倡 1956年以来,国家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 近30年来,用现代科学研究中医的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含义:(一)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完整的个体,“完整”一词的数学概念是不可分的意思。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中医学 整体观念是一种思想方法,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和治疗所有领域。 内容: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具有体现于四个方面:,形体结构方面 人体组织器官相互沟通,局部与整体不可分割。 五脏:心、肝、脾、肺、肾 内 六腑:胃、小肠、大肠、三焦、 人体 膀胱、胆 五体:皮、脉、筋、肉、骨 九窍:眼、耳、鼻、口(舌)、 外 前阴、后阴(肛门),所有器官通过全身经络而相互联系,其规律是:一脏、一腑、一体、一窍构成一个系统。 以心、肝为例: 心小肠脉舌(心系统) 肝胆筋目(肝系统) 注:每一系统皆以脏为首领,故五大系统以五脏为中心,而五脏之中又以心为最高统帅,对人体生命活起着主宰作用。 结论: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以心为例: 心主血液,而血液的运行又需得到脾气的统摄和肺气的推动;心血充足,人体全身得到血液营养,各脏腑行使正常功能。 结论:任何一个脏腑的功能,都是在其他脏腑密切配合下进行的,相辅相成、协调合作,共同完成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生理功能方面 各脏腑、形体、官窍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 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不同 受到整体活动的制约和影响 的机能 又影响到其他机能活动,表现 出整体统一性,病理方面 病理上的整体性即是生理整体性的反常 任何一个脏腑发生病变,都能影响在生理上与之相关的脏腑 例: 胆汁上泛 黄疸、口苦。 肝病胆 胆汁排泄障碍 恶呕、厌油、 腹胀、腹泻。 任何一个局部的病变都是整体生理功能失常的局部反应,例: 目赤肿痛肝火亢盛 舌体溃烂心火上炎 结论:中医病理学注重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的统一性。 既重视局部病变与其相关内脏 的联系。 分析病理 更强调该病变与其他脏腑之间 的影响。 对任何一个局部的病理变化,都不应把它看作局部的问题,而应从整体去分析。,诊断治疗方面 诊察疾病 依据“有诸内,必形诸外”(孟子),从整体出发,察外知内。 整体变化必然反映于相应的形 体官窍 诊断疾病 从局部病变可测知整体气血 盛衰,例: 面色苍白、舌淡、脉细无力 心血不足 结论:中医诊病,不仅重视局部病变或症状,更重视通过病变的部位或脏腑分析它与整体的关系,把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分析方能得出正确诊断结果。,治疗疾病 对于局部病变,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主张从整体上加以调治。 例:如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 眼科疾患,可从调治肝着手(肝开窍于目) 口舌糜烂,可清心泻火(心开窍于舌)。 耳鸣耳聋,可益肾补精(肾开窍于耳),对于某一脏腑的疾病,不是仅调治本脏腑,而注重协调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和全身气血。 例: 心气不足,血行无力,既可补益心气,也当补益肺气以助心行血。 胆气郁滞,胆汁排泄不畅,可疏肝理气。 结论:中医治病把局部与整体相结合,治 疗注意调整机体,从本论治。,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具体体现在两方面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秉天地之气而生存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阳光、空气、五谷杂粮),所以人与自然相统一。 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生理方面,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人体阳气发泄,气 春夏 血趋向于外,皮肤松弛 散热、调节体温 人体受自然气候影 (气温高) 汗孔开泄,多汗少尿 响作出 与之相应的调节 秋冬 人体阳气收藏,气 (气温低) 血趋向于内,皮肤致 保温、调节体温 密,汗孔闭,少汗多尿,昼夜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平旦阳气生 兴奋、活动、抗病力强 一日之中 日中阳气盛 日西阳气虚 抑制、休息、抗病力弱 夜晚阳气内敛,地区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含地域性气候、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因素,可影响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 江南:地势低平,气候温暖湿润,人 人体差异 们腠理疏松,体偏瘦 北方:地高山多,气候寒冷干燥,人 们腠理致密,体偏壮,病理方面 人类对环境变化有积极的适应能力,但有一定限度。 气候剧变,超过人体适应力 导致疾病发生 某些原因,削弱人体适应力,与环境有关的病变如: 春多温病 夏多泄泻 季节性多发病 秋多疟疾 冬多伤寒 旦慧(好转) 昼夜疾病变化 昼安(稳定) 夕加(加重) 夜甚(严重、甚至死亡),东方多痈疡 南方多挛痹(潮湿) 地方性疾病 西方多内伤 北方多满病(藏寒),诊断方面 诊察疾病,应联系四时气候、地方水土、生活习惯、体质强弱等。 春圆滑流畅 四时脉象 夏洪大明显 秋轻平虚浮 冬沉伏在内,治疗方面 因时、因地制宜中医治疗学的特点 例: 用热远热用温热药,避开炎热 用药 的季节或地域 用寒远寒用寒凉药,避开寒冷 的季节或地域 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内经概括为“天人相应”。,黄帝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洌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