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1页
第2页 / 共51页
第3页 / 共51页
第4页 / 共51页
第5页 / 共51页
第6页 / 共51页
第7页 / 共51页
第8页 / 共51页
第9页 / 共51页
第1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本文档相关内容参见 视频 13-14,本科教学管理与 清华大学的改革和实践,2013年4月21日,张文雪 清华大学教务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 学校概况与办学理念 第二部分 本科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实践 第三部分 “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第一部分,学校概况与办学理念,学校概况历史沿革,1911年 建立“清华学堂” ,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 1925年 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 1928年 国立清华大学 1937年 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 在清华园复校,新中国成立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社会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学校逐步恢复或新建了理、文(含艺术)、史、哲、法、经济、管理、教育和医学等学科门类,初步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学校概况历史沿革,办学理念,“一个根本”:始终以人才培养为学校的根本任务 “两个中心”:“既是办教育的中心、也是办科研的中心” “三项职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一个根本,两个中心,三项职能”,时代在变,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没有变,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保持和发展清华大学长期形成的本科教育优势,始终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对高层次人才的现实和未来需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主线,梅贻琦,1931-1948年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第一阶段:解放前,厚基础,大学教育应“在通而不在专”,“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 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蒋南翔,1952-1966年任清华大学校长,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为满足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建设的需要 人才培养的典型特色: 厚基础 重实践,厚基础、重实践,“猎枪与干粮” “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清华大学师生设计密云水库,创新性实践教育 创新人才要在创新实践中培养,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后,厚基础,人才培养的典型特色,重实践,求创新,新生 研讨课,实验室 探究课,综合论 文训练,综合性的学科布局,前沿的 学科方向,一流的 师资队伍,坚实的 研究平台,活跃的 学术氛围,高 水 平 学 科(群),研究型学习系列,高水平科研系列,多样化交流系列,本科生 海外实践,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丰富 多彩的 学术 交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课题研究,创 新 人 才 培 养,国际合作培养研究生,探索性的前沿课题研究,博士生 学术论坛,学科 竞赛,SRT 计划,研究型课程,高级研究 型课程,创新性实践教育体系,指建立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是研究型大学在高质量人才培养方面的历史责任,也表明培养对象未来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和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是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体现了综合性大学培养各类人才的特点,强调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培养,人才培养目标,创建研究型本科教学体系,提升教学质量 获 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本科教育定位,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努力构建研究型本科教育教学体系,第二部分,本科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实践,管理的定义有多种多样,从不同的角度提出: “管理就是协调” “管理就是领导” “管理就是决策” “管理就是技巧和艺术”等等。 管理 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见徐国华管理学P2),现代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 教学工作是大学经常性的中心工作 教学管理在高等学校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管理兼有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双重职能,以高水平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科学管理为主线,教学管理,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研究教学及其管理规律,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研究并组织实施教学改革,努力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本科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扎扎实实地搞好建设 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严格规范地实施管理,学科专业建设 课程建设 学风建设 基地建设,培养模式改革 课程结构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计划管理 教学运行管理 教学质量管理,1、稳定规模,优化结构,不断丰富人才培养模式 2、持之以恒,建设精品,让广大学生享受优质教学资源 3、倡导探究,学研并进,形成浓厚的研究性学习氛围 4、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坚持实践教育全面育人 5、整合资源,积极开拓,努力扩展学生国际视野 6、研究先导,科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积极推进教学建设和改革,工科优势集聚 文理特色鲜明 交叉形式多样,设有66个本科专业 覆盖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 管理学、法学和医学等学科门类 均有国家重点学科或博士(硕士) 学位授权点为依托,专业布局,专业建设,全日制本科在校生约15000人 年招生3300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强调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大力推进按学科大类培养,将实践与研究融入教学过程,落实实践教育不断线,本科培养方案,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大机类”平台培养方案,人文社科课课程,自然科学课课程,专业课课程,机类核心课课程,信息技术基础课课程,精品课程学分占课程总学分的70,推动因材施教,丰富人才培养模式,数理基础科学班(98年)、化生基础科学班(03年) 人文科学实验班(05年)、社会科学实验班(05年) 软件科学实验班(06年) 经济与金融国际班(07年) 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09年) 校内第二学士学位 导师制 转系,课程建设,精品课建设 清华大学精品课187门 北京市精品课101门 国家级精品课90门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 核心课程100门左右 新生研讨课和专题研讨课82门次 绿色教育课程 双语课程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 双语课程180门次,其中英文授课课程120余门次 实验室科研探究课开设170个教学单元,总体目标,建设不同类型的精品课程,推进课程整体水平提高,建立具有研究型大学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特别是把对学生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的课程建成精品课。,要求和特点,百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 (2001年),建设成果,建成国家精品课程90门;北京市精品课程101门; 清华大学精品课程187门,先进性、创新性、示范性,29,新生研讨课(2003年)(Freshman Seminar),探索一种以研究讨论为主的教学模式,创造一个新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建立一种教授与新生沟通的新型渠道,主要目的,知名教授,大一新生,小班研讨,累计开课800余门次,10000余名学生选修,30,范敬宜教授主持 新闻中的文化,顾秉林院士主持 走进量子世界,哲学与人生 历史与文化 语言与文学 艺术与审美 科技与社会 当代中国与世界 基础社会科学 数学与自然科学,强调文理基础、文化内涵、方法论意义、跨学科视野和全球意识,提倡学习东西方的伟大经典和文明成果,打破专业壁垒和局限,拓宽学术视野和思维空间,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2006年),已有核心课程近百门,其中7门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称号,实验室科研探究课(2007年) 每学期开设约80个单元,约1000名学生选修,汽车结构实验室,陶瓷艺术设计创作工艺实践作品,大气等离子体技术实验演示,演示半导体光学元件,实践教学,综合论文训练 :2011年共计3300人,指导教师1780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84.8%,教师指导学生比例平均为1:1.88 “走出去”实践:夏季学期4700多人次本科生校外专业实践 SRT计划: 每学年立项约1000项,参加学生1500人次 SRT挑战杯专项立项200余项,参加学生近800人 科技竞赛活动 :日常管理、成绩认定、经费支持等 共有各类学生课外科技学术赛事40余项 涵盖学校所有学科类别 每年参与学生超过5000人次 积极参与国内外高水平赛事,成绩优异,SRT项目制作的机器人,SRT项目计算机代数系统maTH获2009年第11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SRT项目:防盗报警器,国际化培养,每年本科生派出合计1100余人 重点策划和实施学期海外交换项目和暑期实验室研修项目 学期交换项目,主要选拔本科高年级学生赴海外高校进行为期一学期至一学年的课程学习,通过协议实现双向互派、学分互认、学费互免 暑期实验室研修项目,派往海外一流大学的一流实验室进行为期610周的暑期实验室研修人 暑期课程、海外实习、国际会议和国际竞赛等,教务运行,注册:全校3万多名本科生、研究生 排课:6,437门次; 选课:12轮、100多万人次,志愿法选课成效很好; 成绩管理:268,809人门次 ; 成绩单管理:办理各类用途的中英文成绩单1万多份; IC卡管理:32000名学生卡; 教室管理:全校300多间教室的日常使用; 迎新、离校:组织7000多学生的迎新、离校工作,网络提交和批改作业,师生在线互动 展开课程讨论,通过校园网选课,网络校园选课 网络教学管理,推进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课堂教学五维评估,教学质量监控,课堂教学评估和质量监控,每学期全校本科和研究生网上评教 每学期组织全校干部听课活动 每届毕业生教学质量调查 TA设岗及评估 教学事故处理,教师培训,引进教师及首次开课教师的试讲;首次开课的达标评估;组织教学培训讲座 教育技术与理论培训 课堂教学资料录制 整理优秀教师岗位培训讲座,各类评奖,校级教学成果奖评选 优良学风班,学风进步显著班 优秀班主任奖 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第三部分,“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43,为有志于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优秀本科生量身制订,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拔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历史传统 蒋南翔: “对学习拔尖的,要为他们创造一些条件,形成科学代表队。” 王淦昌: 。清华学堂在我心目中实际上是清华天堂。,理念 优势转化:将多方面的办学优势积极、主动、优先转化为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势 领跑者:一是要“跑”、二是要“领” 让优秀学生做“领跑者”,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带动各院系、各学科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而促进学校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工作方案 学生遴选:有兴趣,有天赋,肯投入 开放式动态进出、大一选拔+高年级选拔 教师配备:有热情,肯投入,有水平 设立“首席教授”、“项目主任”岗位 培养模式: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 少而精:理科:10人-20人/班;工科:30人/班 氛围营造:学术氛围,交流平台 学习者“社区”,科学研究“乐园” 国际交流:开阔视野,激励志向,经历跨国文化冲击 联合培养、交换生项目、海外实习、暑期学校、短期考察,姚期智:计算机科学 丘成桐:数学 朱邦芬:物理学 张 希:化学 施一公:生命科学 郑泉水:钱学森力学班,一流学者亲任首席教授,2011年4月14日,“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全面启动仪式在清华大学最早期教学楼清华学堂外隆重举行,清华学堂班全体学生合影,校长、书记为六位首席教授颁发聘书,效应 激发了热情:教师培养拔尖人才的巨大热情 凝聚了大师:热爱教育事业、学术造诣深厚、 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国际视野 吸引了优生:有志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优秀学生 发挥了作用:领跑者的引领和示范, 带动了优良的学习风气,新形势下的新挑战,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探索长效机制,努力推动各方面办学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优势 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深化拔尖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继续推进以“卓越工程教育改革计划”为重点的“卓越计划”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业挑战度和学习收获,谢 谢!,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