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1页
第2页 / 共61页
第3页 / 共61页
第4页 / 共61页
第5页 / 共61页
第6页 / 共61页
第7页 / 共61页
第8页 / 共61页
第9页 / 共61页
第1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观察法,学习目的: 1.明确观察法的概念、特点以及不同的类型 2.掌握观察法的步骤及实施要求 3.掌握观察记录的方法,重点和难点 1.观察法的步骤和基本要求 2.掌握观察记录的方法,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以自己的感觉器官和辅助具(如音像器材等)、不加控制条件,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客观对象,包括人和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进行的直接的、系统的考察、记录,从而获得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注意:科学观察与日常观察的区别,1有目的的观察,2有组织的系统的观察,3除了利用人的感觉器官外还要借助于科学仪器,4科学观察的结果需被检验,特点,第一, 观察的自然性, 即观察是在教育活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 第二, 观察的客观性, 即观察者持客观的态度, 客观准确地观察, 如实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内容; 第三, 观察的直接性, 即观察者要亲临现场, 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场景进行观察。,优点,1 自然可信 2 简单易行 3 适用广泛,缺点,1 被动性、偶然性和片面性 2 难以数量化 3 样本量小 第一, 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教育现象无法观察; 第二, 难以探讨因果关系。在观察中, 观察对象不受干扰地保持自然、真实的行为方式, 获得的资料难以阐明因果关系; 第三, 观察法比其他收集资料的方法更费时。为了收集到有用的资料, 研究者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观察。,观察法的类型,根据观察记录方式的不同, 观察法可以分为三类: 描述性观察法 取样观察法 评价观察法,按观察对象的全面性,(1)一般观察(全面观察):细致、全面、系统。如记观察日记 (2)系列观察(重点观察):某种或某些方面,定期,按对观察对象的直接程度来分,(1)直接观察。教育科研中适用最多的一种观察方法 (2)间接观察。如婴儿的气质类型测定,按是否设置、控制情境来分:,(1)自然情境观察法 (2)实验观察法:观察法与实验法相结合,按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来分,: (1)参与观察 (2)非参与观察,按观察时观察对象的数量和时间来分,(1)抽样观察 (2)追踪观察,按观察活动的标准化程度来分:,(1)有结构观察 (2)无结构观察,观察的实施步骤,(一)准备阶段,1 确定观察内容 2 观察方案的设计 3 制定观察记录表和记录代码系统 4 观察者的知识和技能准备,观察计划内容,( 1) 观察目的; ( 2) 观察的对象,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观察对象; ( 3) 观察的内容, 列出需要通过观察获得材料的要目; ( 4) 观察过程, 包括选择观察的途径, 安排观察的时间、次数和位置, 选择观察的方法和掌握观察的密度等; ( 5) 观察的记录表格、速记符号, 规定有关的统一参照标准; ( 6) 观察手段和工具; ( 7) 观察的注意事项, 根据观察的特点, 列出为保持观察对象常态的有关规定。,(二)实施阶段,1 严格执行既定观察计划的内容 2 积极、灵活执行观察计划 3 及时准确地记录,(三)观察研究的总结阶段,1 整理原始记录 2 观察数据的处理 3 分析观察结果 4 撰写观察报告或研究论文,观察记录的方法,1.描述性观察法,描述性观察法是指通过详细记载时间或行为发生、发展的过程而获得资料的方法。它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日记描述法 轶事记录法 连续记录法,( 1) 日记描述法,日记描述法是一种记录连续变化、新的发展或新的行为的观察方法。这是一种纵向记录的方法,在较长时间内重复观察同一研究对象。日记描述法要求记载详细、具体、有背景、有情节, 能提供发展的完整次序, 观察的时间很长, 比较费时、费力。其对象大多数是婴幼儿, 主要适用于心理学的研究。,在早期的自然观察中,很多教育家、心理学家都曾用日记描述法对儿童的发展进行过研究。最早的是1774年裴斯泰洛齐(JH.Pestalozzi)用此法跟踪观察其子三年,写了一个父亲的日记。接着,达尔文(CDarwin)写了一个婴儿的传略,记叙了他儿子的行为和发展,引发了人们对儿童身心发展进行观察研究的兴趣。之后,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普莱尔(WPreyer)对他的孩子从出生到3岁连续记录三年,并将每日观察记录的结果加以整理,于1882年写成了著名的儿童心理一书。现代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也用观察日记法描述自己孩子的认知发展过程,写了儿童心理学。我国最早采用日记描述法进行观察研究的是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他对他的第一个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逐日对其身心发展变化以及各种刺激的反应进行观察,连续跟踪观察808天,作了详细的观察日记和拍了几百幅照片。在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1925年写成了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 。,用日记形式描述记录儿童的行为表现,可以采用综合日记,即记录儿童身心发展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行为现象;也可采用主题日记,即主要跟踪记录儿童某一方面的新进展,如语言、认知、情绪等。皮亚杰就是以主题日记形式对自己孩子的认识发展进行观察研究的。,优点 1.日记描述法是对儿童进行研究的传统方法,是在日常生活中边观察边记录,因此能系统地获取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变化; 2.能提供较长期的、较详细的第一手资料; 3.由于观察是在自然情境中持续进行的,资料较真实可靠。 4. 日记描述法常用于个案研究和人种学研究,有利于对行为进行定性分析。,局限性 1.往往只对个别被试进行观察,缺乏代表性; 2.一般是以自己的孩子或亲属作被试,被试的选择具有偏向性; 3.观察记录很有可能带有感情色彩或主观偏见。 4.此法要求观察者持之以恒,长期跟踪观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日记法举例:陈鹤琴的日记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1925年所著儿童心理之研究。 本书“是对世界性儿童心理科学研究成果的综合展示“,“是现代中国学者参照西方儿童学研究的手段采用长期观察、追踪记录的方法,以中国儿童为对象对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进行个案研究的开端。“陈鹤琴(18921982)以儿子陈一鸣为研究对象,从出生的第二秒开始,对其身心发展进行了长达808天的连续观察和文字、摄影记录,观察记录的内容包括幼儿动作、感知、记忆、思维、能力、情绪、意志、言语、知识、绘画、道德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共记录有重要意义的354项事件,细微详尽,并且还专章分类记录了动作发展言语发展、学习、道德发展等各个方面的观察实录及分析。陈鹤琴在采用传记式的观察法,个案法研究的同时,还采用了调查、试验/问卷等方法进行研究,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称陈鹤琴先生为“我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家“,他对儿子陈一鸣所进行的日记研究是我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工作“。 第三章 一个儿童发展的程序(摘要) 第1月 第1星期 第1天 (1) 这个小孩子是在1920年12月26日凌晨2点零9分生的。 (2) 生后2秒钟就大哭,一直哭到2点19分,共连续哭了10分钟,以后就是间断的哭了。 (3) 生后45分钟,就打呵欠。 (4) 生后2点44分,又打呵欠,以后再打呵欠6次; (5) 生后的12点钟,生殖器已经能举起,这大概是因为膀胱盛满尿的缘故,随即就小便了。 (6) 同时大便是一种灰黑色的流汁。 (7) 用手扇他的脸,他的皱眉肌就皱缩起来。 (8) 用指触他的上唇,上唇就动。 (9) 打喷嚏两次。 (10) 眼睛闭着的时候,用灯光照他,他的眼皮就能皱缩。 (11) 两腿向内弯曲如弓形。 (12) 头颅是很软的,皮肤带红色,四肢能动。 (13) 这一天除哭之外,完全是睡眠的。,( 2) 轶事记录法,轶事记录法与日记法都是描述性的,但它不像日记描述法那样连续记载新的发展或新的行为, 而是着重记录某种有价值的行为或研究者感兴趣的事例。轶事记录法不受时间限制, 不需要特殊的情境, 不需要特殊的步骤, 简单易行。,( 3)实况详录法(连续记录法),实况详录法指详细、完整地记录被试在自然状态下所发生的行为,然后对所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分类,并加以分析的方法。它可以是对被试的行为进行连续的定期观察,也可以是定点的持续观察。一般比轶事记录法更完整。 现代的实况详录法更多地利用录音、录像等设备,将观察行为和事件全部实录下来,供以后分析处理。,有人采用实况详录法研究1-3岁儿童言语的发展,他用录音机每周一次,一次10分钟,记录被试的言语,然后对每次收集的儿童语句、词汇进行分类整理,最后概括出三岁前儿童言语发展的阶段。,实况详录法能提供较为详尽的行为信息和行为发生的背景信息,实录下来的资料可较完整地保存所发生的行为或事件,可供反复观察与分析用。 局限性在于对记录的技术要求较高,通常要用现代化的观察设备,代价较昂贵,另外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加工处理原始的记录资料。,观察对象:丽丽 幼儿年龄:4岁 观察地点:幼儿园教室 观察时间:上午9:20-9:35 活动内容:自由游戏,2.取样观察法,取样观察法不是详细地描述行为或事件, 而是缩小范围的聚焦观察。取样观察法首先对观察的行为或事件等进行分类, 通过分类将其转化为可以数量化的材料; 其次, 用具体的、可感知的方式对每种类别进行界定; 最后, 根据类别设计出记录表, 从而便于记录。取样观察法大致有四种。,( 1) 时间取样法,时间取样法是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为取样标准来观察记录预先确定的行为是否出现以及出现次数的一种观察方法。它与描述性观察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不必详尽地记录、描述被试的行为表现,只需在预先确定的时间段里观察记录确定的行为发生与否,发生的次数,以及持续的时间。 连续时间取样是指观察者依次在每个时间间隔内观察并记录行为。 非连续时间取样是指观察者在前一个时间间隔内等待目标行为的出现, 然后在接下来的那个时间间隔里记录在先前间隔内出现过的行为。,时间取样设计观察的主要指标,规定时间内某种行为是否出现及出现的种类; 规定时间内行为发生的频率; 规定时间内行为的持续时间。 时间取样对观察的事物或行为由于有一定的时间限制, 因此适合研究高频率发生的行为, 一般认为15 分钟内不出现一次的行为, 就不能用此种方法, 如观察学生在上课开始后15 分钟内的课堂违纪行为。,时间取样法的典型例子是帕顿(MBParten)二十世纪20年代中期进行的一项有关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参与程度的研究。她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参与程度,将游戏分成6种活动类型:无所事事、旁观、单独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并对每一类型赋予操作定义(见表42),并设计了观察记录表(见表43)种游戏类型操作定义,时间取样法观察记录表,帕顿在规定的游戏时间内,依次观察每个儿童一分钟,并根据儿童社会参与程度和6种游戏类型的操作定义,判断每个儿童这一分钟的行为属于哪种类型,记入观察记录表。通过对一系列观察资料的整理分析,表明2一5岁学前儿童的社会参与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即年龄较小的儿童往往喜欢单独游戏,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到平行游戏,再发展到社会化程度较高的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时间取样法在学前教育研究中应用较广,它适用于经常发生的行为和外显的宜于观测的行为,如儿童遵守纪律情况、儿童分享行为、儿童依赖行为、师生交往活动类型等。儿童不常出现的行为、不易观测的内在行为不适用此法,如儿童的同情心、成功、失败等。时间取样法的具体实施要求事先作大量的准备工作,如确定所要观察的行为;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时间;确定观察时间的长度、间隔;规定观察行为类型和操作定义;制定观察记录表格等。这些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观察者的主观偏见,使观察到的行为具有客观性。另外,时间取样法可以收集到关于行为频率的资料,供定量分析之用。,时间取样法的不足之处在于:研究范围只限于出现频率高的外显行为和事件;只能获取行为的频率资料,不能保留行为的具体内容;观察内容较零碎,难以从整体上揭示行为的因果关系。,事件取样法,事件取样法是指观察前选定所要观察的行为或事件, 观察中只注意观察这些选定的行为或事件。 当确定所要观察的事件时, 要进行现场判定并将事件完整记录下来。 比如观察学生的打架事件, 记录打架前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