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9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3页 / 共39页
第4页 / 共39页
第5页 / 共39页
第6页 / 共39页
第7页 / 共39页
第8页 / 共39页
第9页 / 共39页
第1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讲 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及问题 一、学龄前儿童(婴幼儿)的心理发展 学龄前期和人的整个一生相比,只占较小的部分,但这段时期却是人的发展极其重要的阶段,成功的教养将为幼儿在以后每个阶段的顺利发晨打下良好的基础今天,每个家庭都非常重视子女的教养,家庭教育从子女出生就已经开始,但是培养的目标和结果却千差万别造成这种差别的,除了遗传因素外后天教育也起了很大作用,其中,既有家长的教养观念上的差异造成的,也有由于每个家庭教养方式不同形成的与一个被动的物体不同,成人和家长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幼儿,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此,家长必须在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培养,必须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选择方法,教养才可能收到最大效益。,总体上来说,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呈现下列特征: 第一,学龄前期是幼儿身心获得较快发展的时期。 一方面,幼儿身体快速生长发育,另一方面幼儿的认识过程,情感、意志和个性也都得到发展。 新生儿开始主要依靠无条件反射,保证机体的生存和最初的适应;而在两三岁时,却是一个会跑、会用勺吃饭、会用简单语言与人交往的初具主观能动性的婴儿;五六岁时儿童已经成为对周围环境有粗浅认识,能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具有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的幼儿,并且已在为正式进入学习生活进行准备。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曾对近千名儿童从出生一直到成年进行追踪研究,提出早期经验与智力发展相互关系的科学假设他指出,5岁前是智力发展最为迅速时期,与17岁所达到的普通智力水平相比较,在4岁时就约有50的智力,其余的20%的智力是在4至8岁时获得的,最后的20是在8至1 7岁时获得的。在智力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环境对智力发展的影响为最大。,第二,学龄前期的幼儿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并非是混沌无能的。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胎儿就有听觉、触觉和情感的反应,有记忆力,能储存信息这些研究逐步推翻了长期以来认为人出生时是无能的这样的观念。 在对儿童的研究中还发现,某些人类的潜在能力只有在某一特定时期中提供足够的刺激,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这一时期被称为敏感期,一般出现在生命的早期。如有心理学家发现4岁前是形状知觉的敏感期,以后逐渐减弱;口语的学习以8岁前为好,等等这一切都说明幼儿具有极大的潜能,良好的教育和环境影响有利于促进他们的发展,第三,儿童的发展是自主自动的过程。 儿童并非消极地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地发展,这是因为每一个儿童都是独立的,具有独特的身体发展和心理结构,具有自己的兴趣、需要。他们选择自己需要和有兴趣的东西,拒绝不需要和不感兴趣的事物,儿童是在选择性地接受环境的影响,是主动的学习者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也揭示出这一特点,皮亚杰认知发生论认为,个体对刺激能做出这样或者那样的反应,是由于个体已具有某种认识的基础(即图式),新的刺激能被个体接受(即同化),从而引起认识上的加强深化,有时新的刺激不能被接受,就需要个体进行调整认识的基础,形成另一种认识的基础,这样就能达到新的平衡(即顺应)人就是通过这些不断的接受和调整发展起来的,儿童的心理也如此,必须进行不断适应、调整的过程,因此儿童的发展也是主动的,学龄前期儿童在身体、心智与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具体特点如下: 在学前期,儿童身体生长发育极为迅速,特别3岁首发育最快,在出生第一年中,身高增2025厘米,体重增56公斤,3岁后虽较前缓慢,身高每年增46厘米,体重增1.52公斤,但与以后阶段相比发展仍较迅速学前儿童各器官系统很柔弱,大脑皮层细胞机能还不完善。 儿童出生后一两年中,生活完全依赖成人护理,3岁后独立生活能力虽有很大提高,但还不能独立照料自己的日常生活。所以在教育上学前期比学龄期更重视体育,要为学前儿童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提供合理的喂养,充足的睡眠,正确安排一天的生活,科学地护理幼儿饮食起居,促进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动作的发展,特别是手的操作,在学前期很重要。从出生开始,儿童动作的发展从全身性的松散的动作到局部的精确的动作,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儿童动作的发展直接和肌肉发育联系,尤其与高级神经系统的发展密切相联。动作有如智力大厦的砖瓦,儿童动作的发展影响大脑的发育如双目和双手的协同运动,是由于视觉兴奋灶和触觉兴奋灶在皮层多次出现,形成一定联系而出现的手眼协同活动因而要发展儿童大肌肉活动和手的小肌肉的动作,多给儿童操作物体的机会,使儿童获得直接经验,始终是学前教育的重要任务,学前儿童智力在迅速发展,他们的认识过程具有直觉行动性、具体形象性、无意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到五六岁时,逐渐向有意性、稳定性过渡,抽象思维也开始萌芽爱护和发展儿童的智慧曙光,发展儿童的智力是学前教育的重要任务。其中,发展感知觉是顺利进行认识活动的前提,从婴儿起就开始进行感官教育,在三四岁后仍要继续提高儿童听觉、视觉、触摸觉、味觉、嗅觉的分化能力。注意培养儿童求知的兴趣和欲望,让儿童多观察、多操作实物,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鼓励儿童多提问题,支持儿童的创造性提供儿童各种智力活动机会,多让儿童通过自身的动作和操作活动,在与客体互相作用中,进行探索和实验活动,认识事物的特点,进行比较、分类。在积累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概念,发展思维能力。学前儿童认识的内容多结合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在方法上,多通过游戏来学习,多通过直观实物和具体情景随着儿童身心发展,在认识的内容和方法上,逐渐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显然,学前教育认知的内容和方法与小学是截然不同的,在发展儿童体力和智力的同时,还应注意儿童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儿童从第一次起步就开始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 儿童的活动是儿童发展和教育中最重要的手段。学前儿童的发展是通过儿童对物的操作和与人的交往进行的,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他们的活动形式和与人交往的形式都具有一定的特点。从这一角度来看,学前教育就要以这些活动为基础,组织和指导这些活动,以促进儿童的发展。,儿童在出生后,完全依赖于成人的照顾,在这过程中就开始了与成人的交往,这种与成人的直接的情感的交往是婴儿的主要活动。成人的逗引和爱抚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之一半岁以后,在成人引导下,儿童接触周围的物品,特别是玩具成人给儿童演示动作,又帮助他们完成动作,这时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具有了协同活动的性质。儿童开始摆弄物体,如取拿、放回、扔掉等。但这样摆弄的动作只是限于利用物体的外部特性不论对哪一种物体都录用他们所熟知的摆弄方式。到了1岁以后,儿童与物品关系发生了交化,儿童能按物品的功能,采用一定方式使用物品,进行实物活动在2岁前,应注意提供儿童摆弄物品和使用物品的机会,发展他们的感知和动作,为形成人类特有的心理特征和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并激励他们交往的需要,和使他们能直立行走,学会说话,具有知觉和思维的基本形式,并能把自己和别人区别开来。,到3岁,儿童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开始并发展了通过象征符号来认识外界的认识活动,儿童要求自己独立活动不愿受成人支配,并有像成人那样行动和活动的愿望,而且发展了意志对行为的控制能力。在教育上应提供儿童进行各种活动的机会,培养认识事物的兴趣,发展口头语言。 在3至6岁时,儿童能自由地独立行动,智力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其中角色游戏是这时期特有的游戏。 这时期的教育主要在于:形成幼儿的个性倾向性,发展与成人及同伴的交往,奠定社会化的最初基础;在智力方面形成直观的认识形式,着重发展儿童的知觉、形象思维与想象力,促进抽象思维的萌芽,并在身体、智力和品德习惯各方面做好入学准备,这一阶段常见的心理问题: 1、怎样为孩子挑选玩具? 2、怎样培养笑口常开的婴儿? 3、孩子胆小怎么办? 4、1到3岁的资优儿有哪些征兆? 5、孩子喜欢吮手指、咬指甲怎么办? 6、孩子喜欢咬人怎么办? 7、孩子喜欢一个人玩好吗? 8、孩子撒谎怎么办? 9、孩子动作慢怎么办? 10、跟孩子讲理,孩子不听怎么办?,二、小学生心理发展 小学阶段是人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孩子的生活已由幼儿期的游戏为主变为以学习为主,劳动和各种社会活动已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际交往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随着活动方式、内容和范围的变化,孩子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也变了孩子的个体意识和集体意识逐步发展与此同时,孩子的大脑继续发育,兴奋和抑制的机能不断增强,系统的书面语言学习使他们心理的发展获得了重要的条件。环境和教育对于这一时期的孩子具有决定意义作为父母和教师,了解和掌握这一时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能有效地帮助做好儿童的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哪些特点?总的说,他们对学习有强烈的愿望,但动机不够明确,更谈不上深刻;他们不善于进行真正的学习活动,经常容易把学习和游戏混在一起,他们的兴趣广泛,但不稳定,开始时只对学习的形式和过程感到兴趣,逐步发展为对学习的内容和结果发生兴趣,他们缺乏学校生活的习惯和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形成需要得到成年人(主要是老师和父母)的指点和帮助。,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和顺序性特征: 1他们感知事物的经验性较强。 观察事物开始时笼统,不精确。只注意具体、直观和有兴趣的事物和现象;注意不稳定,范围狭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注意分配的能力也较差随着年级的升高和良好的教育,观察和注意的目的性、主动性和稳定性逐步得到发展。 2在记忆和想象上,兴趣对他们有很大的作用。 他们认为重要的、有兴趣的内容,就会主动地学习和记忆,表现出很大的选择性;具体形象优于抽象记忆,常动用多种感官或用机械背诵的办法来帮助记忆;他们的想象力丰富,但属于再现性模仿,明显表现出无意性和情绪色彩。随着对学习意义的认识和学习方法的掌握,逐步形成记忆的自觉性和有意性,创造力也随之发展,3他们的思维常与直接经验相联系,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阶段。这一特点制约着小学生思维的一切方面。 4主动性、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等意志品质低年级时差一些,随着年级的升高会逐步发展。他们的情感外露、易冲动,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因而易受外部情境的影响,易受具体事物的支配,容易转化由于社会生活、自身经验和理解力的限制,小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不可能丰富和深刻良好的环境和教育影响能使这种高级情感得到发展,不良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会使这种常态发生变化如,学校的集体生活使孩子的情感内容更丰富,质量更深刻,稳定性日益增强;溺爱和放纵会使孩子形成依赖性和独断性,出现任性、执拗和一意孤行,过高的学习要求会使孩子因无力完成而丧失信心,造成意志薄弱。,5. 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原则性和批判性在低年级时都很差。 他们基本上以教师的评价为转移,往往只看一点,不及其余。中年级起,逐步能运用比较的方法试图做出一些较独立的评价,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这种评价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日趋成熟。小学生的道德知识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从只注意行为的效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道德判断从受外部情境的制约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道德信念的制约。在将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小学生经常会出现原则与行为脱节,即通常说的言行不一的现象。,小学生心理发展还呈现连续性和不平衡性的特征: 小学生心理每一阶段的发展是有联系的,不能分割的。每一阶段既是在前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包含着前阶段的因素,又为后阶段的发展奠定基础,萌发着下阶段的新质每一阶段存在着该阶段的占优势地位的主要因素和本质特征的同时,又存在着前阶段的痕迹显露出后阶段的萌芽它们具有交叉、重叠、持续连贯的特性孩子心理的发展进程并不是千篇一律按同一方式进行的,也不是按相等的速度发展的。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的影响和各个孩子的主观能动因素的不同,孩子的身心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如,有的孩子神经系统灵活性强、知觉广度高、解决问题快,有的则相反;有的孩子对音乐听觉有特殊的敏感,而有的孩子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