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1页
第2页 / 共61页
第3页 / 共61页
第4页 / 共61页
第5页 / 共61页
第6页 / 共61页
第7页 / 共61页
第8页 / 共61页
第9页 / 共61页
第1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http:/www.sjgj.org,辽宁世纪教育研究院欢迎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礼记大学,本章提示,近几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人们越来越重视。这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结果,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内蕴深厚、博大浩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学习、继承的必要。青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把握其精髓,不仅对提高青年自身的文化素养有巨大作用,而且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对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本章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旨在使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况,增强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以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播和发展。,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概说,第二节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及方法,第三节 文化环境与素质教育,一、“文化”的含义,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四、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象特征,一、“文化”的含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贲卦彖传,在中国古代,“文化”是统治者对天下人“以文教化”,一、“文化”的含义,作为词的原型的拉丁文Culture,含有栽培、耕作、居住等意思,后来又引申为陶冶人的性格,教养人的品德之意。,一、“文化”的含义,世界著名的人类学家和文化学家泰勒在他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一、“文化”的含义,从总的看来,中国传统的“文化”强调的是人类的社会活动,偏重于精神领域;而西方的“文化”则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进而引申到社会领域和精神领域,它的本义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文化”的含义,广义: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与精神的创造及其成果的总和。,狭义:排除了人类社会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则专注于人类的精神创造及其成果。,一、“文化”的含义,狭义的“文化”在内涵和外延上都从属于广义文化。所以我们认识和研究文化不能把二者分割开来,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观与方法论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一)中国文化,最初“中国”指周天子的直属区域及其周围的晋、郑、宋、鲁、卫等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诸侯国。,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一)中国文化,明末清初,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入侵,来自西方的传教士们始称明清帝国为“中国”。但当时国家的称谓还是“大清国”。,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一)中国文化,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中国”成为国家的简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继续沿用“中国”的简称一直到现在。,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一)中国文化,鸦片战争以后,大量西方文化涌入中国,于是出现了“西学”和“中学”之说,其中“中学”就是指“中国文化”,所以“中国文化”是与“外国文化”相对的概念。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上创造的文化,它从远古延续到今天,已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一)中国文化,进入近代,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殖民势力的侵入,中国境内各族更增进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整体意识,进一步形成自觉的民族观念,中国文化不仅得以保护和延续,而且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二)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道德风尚等一系列社会意识及行为习惯。,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二)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创造、传递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二)中国传统文化,“五四”运动前夕,以李大钊、陈独秀、鲁迅为代表的一大批一流的中国知识分子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进一步探索中华民族的新出路,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当时的“新文化”概念,体现了中国人自我存在的价值,代表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新文化。,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二)中国传统文化,李大钊,陈独秀,鲁迅,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一)顺天应命的自然观,中国文化的自然观认为,气是宇宙的根本,气生万物,气流贯注一切事物和生命之中。,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一)顺天应命的自然观,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中有“三才”、“四大”之说。“三才”说出于周易“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周易系辞下)。“四大”说出于老子道德经“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老子道德经第25章)。,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一)顺天应命的自然观,孔子也讲“天命”,他认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天命论有其神秘性,但“天命”也恰恰是孔子“顺天应命”的契合点。,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一)顺天应命的自然观,儒家首先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是孟子。孟子的“诚”、“知天”、“同天”的思想是和孔子、老子思想相一致的。,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一)顺天应命的自然观,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进一步地发挥了儒家的“顺天应命”的思想,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即按着天意(自然运行规律)办事的意思。,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二)和谐相处的社会观,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大同),这样的社会理想确实成为中国几千年来志士仁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二)和谐相处的社会观,道家也追求一种无剥削无压迫“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儒家还接受了周公的“敬德保民”思想,制定了从“仁”出发的一套以“礼”为准则的道德标准,来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或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这就是说,对于被统治阶级要施“仁政”。,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二)和谐相处的社会观,1.非宗教思想。 天是自然的天,人神是同性同质的,无神论思想占主导地位。,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二)和谐相处的社会观,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女娲补天,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二)和谐相处的社会观,2.“民本”思想。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民本思想对调整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矛盾,调整阶级及各个统治阶层的矛盾起到重要作用。,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二)和谐相处的社会观,3.“人道”思想。 中国古代的“仁”实质是“人道”思想,这一思想主张人人相亲相爱,建立一个真正美好的人道社会。,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三)修身养性的人生观,修身养性在哲学上讲,即是思维与存在、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统一。身与性合一的人生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宝贵财富。 性即指人心,命即指身体。 “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淮南子原遗训)。“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弊,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返,故圣人重之。”(史记太史公自序),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三)修身养性的人生观,在佛教中,无论是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都对养性十分偏重。儒家自我修养的根本方法是“慎独”。,四、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象特征,(一)农耕文化,重实求稳,中国传统文化的稳定性表现在国人一贯的求稳心态上。,安土重迁,男耕女织,耕读传家,四、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象特征,(一)农耕文化,重实求稳,传统文化的稳定性还表现在国人思维的恒常惯性上,它的根源也在农业文化之中。 传统文化的稳定性还表现在政治架构的超稳定上。,四、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象特征,(二)家族本位,群体至上,由于自然经济的长期延续,宗法制度和宗法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由家庭而家族、由家族集合为宗族,再由宗族组成为社会,进而构成国家。家国一体,父是家君,君是国父,这就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社会结构。以血缘纽带维系的家族是这个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社会关系的中心。,四、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象特征,(二)家族本位,群体至上,在家族本位的社会里,“重群体,轻个人”的遗传特征非常明显。 家族本位观念给中国文化带来了浓厚的乡土色彩,看重乡土亲情是中国人的一种“本色”。,四、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象特征,(二)家族本位,群体至上,家族观念和乡土亲情的浓厚体现了中国文化富于人情的一面,由家庭亲情准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等拓展而成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成为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四、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象特征,(二)家族本位,群体至上,四、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象特征,(三)重视人伦,轻视科技,中国文化一切以“人”为核心,重视人伦,重视人文,乐以成德,文以载道,人生的目标便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象特征,(三)重视人伦,轻视科技,重视人伦、轻视自然的思想,使我们民族的道德伦理发达,精神世界丰富,文化心理稳定。这些对民族文化的发展都起过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正是因为轻视科技和经济,近代中国才积弱甚重,饱受列强欺侮。因此,对传统文化中与现代化事业不相适应的内容,我们要坚决摒弃。,一、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一、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一)是中华民族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继续发展的需要 (三)是面向新世纪,创造新文化的需要,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一)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广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要义精髓 (三)用发展的观点,结合实际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文化环境的内涵及构成形态,二、文化环境和素质教育的关系,三、文化环境的现代作用,一、文化环境的内涵及构成形态,文化被人们创造出来以后,就成了人们生活环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不同于自然界的人造环境,我们称之为文化环境。文化环境一经产生就反过来影响人,塑造人,发挥其教化功能,成为社会进程当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力量。,一、文化环境的内涵及构成形态,从概念内涵来看,学术界基本达成共识,认为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存在于主体周围、影响主体思想和行为的精神性成果的总和,它涵盖全部精神产品以及物质产品中的精神因素,既包括政治思想、哲学宗教、科技教育、伦理道德、法律规范、文学艺术,又包括社会心理、风俗习惯、交往方式,还包括凝结文化观念的物化形态(如烈士丰碑、历史博物馆、民族英雄纪念馆等),以及各种有丰富内涵的人文景观等。 文化环境的主体内容是社会意识形态,其核心是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文化环境的内涵及构成形态,从结构的层次性来分析,文化环境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基础层次,它的存在遍及社会各个角落,涉及老百姓的生活与行为; 二是中等层次,主要是指各个特定主体的特定活动环境,如企业、校园、社区文化环境等; 三是比较高层的文化环境,它主要涉及各类人才的精神创造活动,其组成部分包括哲学思维、思想信仰、科学观、文艺观和道德观等。这三个层次的文化环境相互渗透、相互关联而整合一体。,二、文化环境和素质教育的关系,素质,是人在从事活动前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的品质,它大致包括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的内容。,二、文化环境和素质教育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