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5页
第2页 / 共75页
第3页 / 共75页
第4页 / 共75页
第5页 / 共75页
第6页 / 共75页
第7页 / 共75页
第8页 / 共75页
第9页 / 共75页
第10页 / 共75页
亲,该文档总共7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腹部CT诊断,MSCT腹部扫描方法1 1.呼吸训练:一次闭气完成扫描 2.扫描范围:分中上腹、中下腹、 盆腔及全腹扫描 3. 重建层厚:7.5mm、5mm照相 1.25mm、 0.625mm三维成像 3.窗技术:窗宽:100200HU 窗位:3090HU,MSCT腹部扫描方法2 1.平扫:检查 肝脏的CT扫描实际上包括了上腹部的CT扫描,扫描前常规口服 l2的泛影葡胺500ml800ml,以更好地显示和识别胃肠道。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肝的下缘。螺旋CT扫描层厚10mm,螺距为 1.0。,2.增强扫描:方法是使用离子型或非离子型对比剂100ml,以2ml/s3mls的流量,经压力注射器行静脉注射,并分别于注射后20s25s、50s60s、110s120s进行扫描,可获得肝脏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的 CT图像。也可只选择某一时期扫描。,一、肝脏CT观察重点内容及其正常表现: 1、大小: 上下约15cm;左缘不超出锁骨中线 2、形态: (1)各叶大小比例正常 (2)肝表面光整锐利,边缘有锐角征 (3) 肝裂无增宽 3、密度: (1)均匀 3550HU (2)平扫大于脾密度约510HU。,正常腹部CT解剖,4、肝内胆管和血管: (1)血管:平扫低于肝实 质密度 增强后高于肝 实质密度 (2)胆管:正常情况下不显示。,5. 肝脏CT分叶、分段(五叶八段法) (1)、第二肝门分叶法 (2)、第一肝门分叶法 (3)、肝裂分叶法 (4)、划线分叶法,第一肝门分叶法,第二肝门分叶法,划线分叶法,肝裂分叶法,肝脏平扫及 双期扫描,平扫,动脉期 门脉期,二、胆囊及胆总管 1.胆囊 长径78cm 横径34cm 壁厚23mm,囊壁厚薄均匀,无明显强化 囊腔为水样密度 2、左右肝管及肝总管 左右肝管及肝内胆管正常不显示 肝总管管径0.40.6cm 3.胆总管 管径0.40.8cm 1cm有病理意义,胆囊位置、胆囊结石,三、脾脏正常CT表现: 1、大小:下缘高于肝脏; 外缘五个肋单位; 内缘5cm。 2、密度:平扫密度均匀、低于肝脏; 动脉期不均匀强化; 静脉期、实质期(平衡期)均匀强化,平扫,动脉期,门脉期,脾大,四、胰腺正常CT表现: 1、位置:体、尾部位于脾静脉前缘,钩突部位于肾门水平、肠系膜上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 2、形态和大小:“头大尾小”、边缘小分叶状;最大前后径相应部位椎体横径的2/3;正常胰管不显示; 3、密度:水样密度低于肝脏之软组织密度,密度基本均匀。,平扫胰腺密度,动脉期,钩突,静脉期密度,钩突密度,五、肾脏正常CT表现 1.位置:后腹腔脊柱两侧 2.大小、形态:蚕豆形,上下1213cm 左右56cm 前后34cm 3.密度 :平扫均匀、略高于水样密度; 增强动脉期皮质强化非常明显,髓质未强化 静脉期均匀强化,高于其他脏器,但肾盂输尿管未强化 实质期肾盂强化,输尿管强化,平扫,动脉期,静脉期,肾盂期,六、肾上腺正常CT表现: 1、位置:右肾上腺位于肾上极的前上方, 左侧者位于肾上极的前方; 2、形态:右肾上腺多呈“人”字形; 左肾上腺多呈三角形, 腺体边缘平直或内凹; 3、大小:双侧肾上腺肢体厚度膈肌脚厚度; 4、密度:均匀软组织密度。,肾上腺平扫及增强,七、腹部“间位器官”: 腹腔器官大部分被腹膜包绕,一 部分无腹膜包绕。 十二指肠、肠系膜上动静脉、 胰腺、升降结肠等。 是区分腹膜腔与腹膜后的标志,可作为腹部病变定位的参照结构,胰腺,十二指肠、肠系膜上动静脉,升降结肠,肝脏病变的CT诊断 一、肝硬化的CT诊断要点: 1、大小、形态异常:肝可增大或缩小;肝各叶大小比例失常;肝缘变钝、表面凹凸不平、肝裂增宽。 2、肝实质密度异常: 肝实质密度可不均匀增高或减低,增强后实质密度较平扫均匀(此特点可与弥漫型肝癌相鉴别)。 3、门静脉高压表现:脾大; 门静脉侧支血管曲张,腹水。,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实质期,二、脂肪肝的CT诊断要点: 1、肝实质密度均匀或局限性减低 轻度:平扫高于肝内血管密度,低于脾密度; 中度:等于肝内血管密度; 重度:低于肝内血管密度。 2、增强后病变区血管结构正常。 3、“正常肝岛”常位于肝表面或胆囊窝附近,无占位效应;增强曲线与肝实质一致;长期复查无变化。,重度脂肪肝 平扫见肝内血管密度高于肝实质密度,肝右后叶肝岛,两年后肝岛大小无变化,位于肝表面或胆囊窝附近,三、肝癌的CT诊断要点: 1、平扫多呈密度不均匀、边缘模糊不规则的低密度结节或肿块(巨块型、结节型、弥漫型、混合型); 2、增强 动脉期,瘤灶可呈不均匀高密度强化, 门脉期和实质期快速恢复呈相对低密度表现 3、病灶内常有裂隙状或片状更低密度液化坏死区; 4、常伴肝硬化和门静脉瘤栓表现。,肝癌的分型 巨块型 : 直径5cm 结节型 : 直径 5cm 如 3cm为小肝癌 弥漫型 :肝左右叶均累及,多伴有门脉癌栓 混合型 : 巨块型与结节型 混合,1.小肝癌平扫 及双期CT扫描,平扫期,动脉期,静脉期,2.结节型肝癌,平扫,动脉期,门脉期,3.巨块型肝癌,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巨块型肝癌增强扫描 显示肝右叶瘤灶和门静脉瘤栓,肝中、右静脉及下腔静脉癌栓,弥漫型肝癌,门脉主干癌栓,四、肝转移瘤的CT诊断要点 1、病灶常多发,多呈“单靶征”或“牛眼征”表现;中央坏死区密度不均匀、边缘不规则、“靶环”较厚; 2、部分病灶内可见点状高密度强化血管影; 3、病灶内出现钙化影多为粘液腺癌转移瘤。,单发转移瘤 靶征,多发转移瘤,靶征,多发转移瘤 中央点征,五、肝海绵状血管瘤的CT诊断要点: 1、平扫多呈密度均匀、边缘清晰光整的低密度结节或肿块; 2、增强早期肿物边缘出现结节或条索状血管样高密度强化灶; 3、延迟扫描示原低密度肿物逐渐被周围高密度灶填充、呈等或高密度表现; 4、肿物高或等密度填充表现持续35分钟以上。,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实质期,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实质期,延迟扫描,肝局灶结节增生与肝腺瘤,六、肝脓肿的CT诊断要点: 1、病灶常单发,多呈“双靶征”或“双环征”表现;中央坏死区密度均匀、边缘多较光滑规则、“靶环”较薄; 2、部分病灶内可见积气和液平影; 3、 “双环征”、“积气征”、“均匀液化征”为其“三大共同CT特点”。,“双环征”和“均匀液化征”,肝脓肿增强扫描 注意“双环征”和“均匀液化征”,七、胰头癌或低位胆管癌CT诊断要点: 1、双管征:肝内外胆管、胆总管、胰管扩张 2、截断征:胆总管、胰管中断 3、 肿物征:胰头肿大 4、血管移位、包埋及破坏征:肠系膜上动静脉 腹腔动脉 腹主动脉 下腔静脉,平扫,动脉期,实质期,胰头癌,胆管癌,胆总管结石,+,八、肾癌CT表现: 1、平扫和增强肿物密度不均匀,边缘模糊不整; 2、常伴肾静脉瘤栓和邻近淋巴结肿大表现; 3、多无肾周筋膜广泛增厚表现; 4、上述“23”是与肾炎性病变鉴别的重要依据。(肾炎性病变常伴肾周筋膜广泛增厚表现,无肾静脉瘤栓和邻近淋巴结肿大征象),小肾癌三期扫描,左侧肾癌,左侧肾癌,肾囊肿,九、肾错构瘤CT诊断要点: 1、肿物边界清晰、密度不均匀; 2、肿物内有脂肪密度区为其重要特点。 3、肿瘤常合并出血,出现肾周围积血、肾周筋膜增 厚表现。,右肾错构瘤,右肾错构瘤伴出血,十、肾上腺腺瘤的CT特点: 1、肿瘤小(多小于3cm直径) 、类圆形、 密度均、负值区(或20HU) 2、肿瘤邻近常可见正常肾上腺肢体存在 3、肿瘤强化弱(增强前后CT值差别常小于20HU) 4、部分肿瘤可呈“纸壁样”环状强化表现,肾上腺腺瘤,邻近正常形态肾上腺肢体存在,肾上腺无功能性腺瘤,肾上腺嗜铬细胞瘤CT特点: 1、平扫肿瘤密度多高于20HU,病灶内可有液化坏死区; 2、肿物强化较腺瘤明显,增强前后CT值差别常大于20HU。 3、直径4.0cm的嗜铬细胞瘤邻近可见正常肾上腺肢体存在; 3、肿瘤10%可发生于腺体外、 10%双侧发生、 10%为恶性。,肾上腺嗜络细胞瘤,左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增强,右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平扫、增强后 平扫肿瘤CT值大于20HU; 增强前后CT值差别大于20HU,肾上腺转移瘤CT特点: 1、肿物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高于腺瘤密度; 3.0cm直径的肿瘤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为其特点之一。 2、邻近肾上腺肢体结构多增粗变形、或消失;肿瘤较小即导致邻近肾上腺肢体结构消失或明显粗大为其特点之二。 3、肿物增强前后CT值差别常大于20HU,为其特点之三。 4、50%可双侧发生。,肺癌肾上腺转移瘤,双侧肾上腺转移瘤,肺癌双侧肾上腺转移瘤,thank you,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