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状态:点燃精彩课堂 劳动的开端教学实录与赏析(312300)浙江省上虞市阳光学校 郑百苗 (0575)82862201前不久,在语文建设上读到时金芳老师写的一篇题为理念演绎中实践偏差的文章,把新课程理念在实践中演绎的的偏差归纳为“五化”: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泛化、教学过程表演化、教学手段形式化、学生主体表象化。应该说,这“五化”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导致“五化”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教学内容把握不准、偏离目标,教学策略不讲实效、流于形式,等等,但是根本原因是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状态。内容、策略和状态是影响教学的三个重要因素。传统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内容和策略,而忽略了状态;新理念之新,就在于以人为本,把人的状态放在首要的地位。新理念认为,教学内容是客观的,须经状态的中介才能够内化于学习主体,而教学策略的最终价值是创造出学生的最佳状态,因此,状态是教学因素中的核心,是点燃精彩课堂的法门。现以劳动的开端第二教时的教学为例,诠释点燃精彩课堂的法门-状态.期待:走进状态的入场券师:同学们,这节课咱们来继续学习劳动的开端这一篇课文。咱们已经上了一节课了,谁来说说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我印象特别深的是资本家和他们的走狗们根本不把穷人当人看,随便挑个地方,挖一个斜洞,就算煤窑,这里面的煤不好挖,这样的煤窑也不安全。生:作者瘦得像个猴子,与我们差不多年纪就要去挑煤挣钱养家糊口,我特别难过也很感动。生:我觉得作者很懂事,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他不忍眼巴巴地看着一家人挨饿,用劳动解除饥饿的威胁。师:同学们,正像刚才大家说的那样,在旧社会,那些本该像我们一样坐在教室里读书学习的孩子,却过早地尝到了人间的冷暖;那些本该拥有着理想和幸福的孩子,也过早地承担起了家庭生活的重任,踏上了一条常人难以想象的生活道路。想一想吴运铎挑煤赶路这部分内容,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他的这种生活体验?(从学生的回答中选一个,板书:艰难)打开课本,请大家好好地去读一读这一部分内容,谁能把这种“艰难”找出来?【赏析】唤起学习回忆,奠定情感基调,让学生渐入学习状态。这种状态的酝酿形成,是教师引导下学生的主动眷注和热情参与,是知识经验的密切联系和价值迁移。教师的总结过渡性导语,动情而有效地将学生引向阅读期待,教师利用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步入点燃精彩课堂的法门-状态。体验:生成状态的催化剂师:已有许多同学想说了,想说的同学请举手,好,你说!生: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我从这里找到了作者挑煤的艰难。师:同学们,煤筐为什么会来回晃荡?生:小路滑极了,而且一步三滑。师:是呀,这可不是一般的“滑”,你能体会这一步三滑的艰难吗?想一想滑极了的小路是怎样的?想一想来回晃荡的煤筐又是怎样的?请带着你的想象和感受再读这段文字。师:同学们,煤筐回来晃荡,仅仅是因为路滑吗?生:不是的,还有作者的个儿小,担子重。师:文中有写担子重的语句吗?找出来读一读。生:“我挑煤赶路,一开头还跟得上人家,可走了不到一千米就渐渐落在后头了,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移到左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去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这里写出了吴运铎挑的煤很重。师:请自由读读这段文字,哪个地方特别能说明作者挑不动煤或担子重?生:只好。师:怎么说?生:因为开始的时候,他还是有点挑得动的,跟得上人家。可走了不到一千米的时候,就渐渐落在后头了,说明挑不动了。文中还说,他的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所以只好停下来歇一歇。生:我补充,刚才的同学说得很有道理。我想说的是,他停下来歇是不得已的。扁挑在两个肩膀上换来移去,已换了好多次,实在挑不动了才停下来歇的,可以看出他很无奈。师:请拿起笔来,在最能体现煤担重的词下面打上三角形。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肩上的担子能说“移来换去”吗?先移到右肩,再换到左肩。生:可以的,换来移去,移来换去,不是一样的吗?生:不同意。从上下文看,作者挑不动煤也不是一下子挑不动的,“换”说明还有些力气,“移”可以看出力气已不太有了。所以我觉得不可以。师:说得好,请你把这种力气越来越小的感受通过朗读体现出来。(生读)读着,听着,我不禁想起同学们在1500米越野跑比赛中的情景,大家一起回忆,好多学生一开头也是跟得上人家的,可后来就渐渐落在后头了,当时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最想做什么?生:当时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累,屁股上的肌肉酸痛得厉害,很想坐下来歇一歇,哪怕是一会儿也好。生:我当时最强烈的感受是力不从心,心里想跑得快一点,可两只脚好像有什么东西拌着似的,不听使唤。师:同学们,我们赤手空拳尚且如此,何况吴运铎肩上还压着那么重的煤担,他也在赛跑,去晚了收煤站收秤关门了。再想象一下,再酝酿一下,再感受一下这种无力、无助和无奈,一起读。【赏析】当学生期待进入文本以后,体验即便成为教学主体的存在形态。体验既可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行为,又可是以文本为载体的师生、生生对话互动,还可以是回忆生活情景的生成联系。上述的教学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经验世界,在充分感受、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融入学生的生活情感和经验积淀,使学生在语言品味与情感激发的交融体验中,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想像:生发状态的兴奋剂师:从这里,我们读明白了,煤筐来回晃荡的不仅仅是路滑,更重要的是肩上的煤筐重,让我们再来读读挑煤爬山的艰辛哪知挑东西走路,越歇越想歇,越歇越觉得担子重。不一会儿又要爬山。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师:(投影)看,这就是挑着煤,走在滑极了的山道上一步三滑的吴运铎,让我们用心看,看仔细一点,你看到了什么?看到他的脚怎么了?再让我们抬起头来看看他的那张脸?他的眼睛?仿佛在告诉我们些什么呢?生:我看到他的脚了,穿着草鞋。因为那滑极了的小路,因为那一步三滑的艰难,因为那沉重的煤筐,脚上都挤起的血泡。生:那个最大的血泡已破裂,皮在脚背上浮带着,血顺着草鞋流下来,随着用劲,血又崩出来了!生:我看到了他的扁担,由于担子重,都弯了;身躯看上去也扭曲了,他一定很辛苦的。师:你看看他的脸,他的眼睛,他仿佛在告诉我们些什么呢?生:他一脸愁容,他在想,我一定要把煤挑到车站,家里还等着拿米下锅呢?师:望着他那疲惫的面容,望着他那扭曲的身影,望着他那一步三滑和来回晃荡的煤筐,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想一想,要说真心话。生:吴运铎,你要坚持,爬过这个山坡马上就到目的地了。生:吴运铎,没有人会帮你,你只有靠自已,家里还得你揭开锅呢!你可不能让妈妈伤心。生:在我看来,你虽然很瘦小,却很高大;你虽然很无奈,但很坚强。我相信你一定能战胜一切!师:让我们再一次体验作者一步三滑的艰辛,读。师:多么无力,多么无奈,多么无助的吴运铎,在你的鼓励下,一鼓足气,爬上山头,已经是中午了。肩肿皮破而又远远地落在后头的吴运铎只得加快脚步赶路,那他有没有把煤挑到车站呢?为什么?请读后面四节,也可以选你特别感动的一节读。(学生自读,读后让学生有选择地读)【赏析】此时此刻,学生已完全被吴运铎的坚强所折服,沉浸在与文本作者的心灵交融之中,想象着心中的形,诉说着心中的话,流淌着心中的情此时,学生艰难着作者的艰难,痛苦着作者的痛苦,坚强着作者的坚强,完全进入了一种能动忘我的学习状态。这种状态形成了一种活跃、协调的情绪与氛围,弥漫成课堂的整体状态,成为一个精神的“场”,产生状态的场效应,反过来,进一步激发个体的学习状态,从而让课堂充满浓浓生机和无限活力。创新:超越状态的生长剂师:从半夜动身到这时候日落西山,作者劳累了一整天,挑回来的是什么?生:饥饿和疲劳、遍体鳞伤。师:除此以外,难道就没有别的东西挑回来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母子的对话。(齐读)劳累了一整天,最终换来的是遍体的伤痕,且一无所获。这是多么辛酸、多么痛心、多么艰难、多么感人至深的劳动啊。面对着此情此景,面对着这一位无力、无助而又无奈的儿子,母亲哭了,而吴运铎没哭,只是轻轻地告诉母亲:妈妈,不要紧,我明天还去挑。你再想一想,挑回家的仅仅是饥饿与劳累吗?生:我觉得吴运铎挑回家的不仅仅是饥饿与劳累,还把坚强挑回来了。师:这就是受尽欺侮而饱尝人间冷暖的吴运铎;这就是挑不动煤而将煤撒在半山腰的吴运铎;这就是肩肿皮破挑着空筐回家的吴运铎。从此他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从吴运铎的一生来看,这仅仅是一个劳动的开端,更艰难的生活还在后头(点击滚动出现)1925年,八岁的吴运铎随父亲流落到江西萍乡,在安源煤矿读完小学四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被迫辍学,回到湖北老家。托人求情在煤矿作童工、当学徒。1938年,那是一个艰苦而又激昂的日子,吴运铎和战友们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白手起家,成功地制造出了第一批新步枪,送往前线部队。1940年,他左脚踝因工重伤,仍然忘我工作,兵工厂因皖南事件随部队转移,他硬是拄着拐杖,步行800里,到达目的地。1941年,为抢修一批炮弹,吴运铎挖取旧炸弹的雷管时,突然爆炸,左手炸掉四个手指,右眼炸瞎,脸部、脚部严重受伤,15天以后才从医院清醒过来。1947年,在一次爆炸实验中,吴运铎再遭“重创”,左手腕和右腿被炸断,右眼崩进一粒铁砂,成了一个血人,再一次死里逃生。在文化大革命中,吴运铎遭林彪、四人帮及其追随者的政治迫害。1990年5月2日,因肺心病复发抢救无效,停止呼吸。一颗传奇式“兵工之星”从此陨落了。师:面对吴运铎童年生活的苦难,面对他第一次挑煤的辛酸,面对他一生坎坷的革命生活道路,我相信,此时此刻,你肯定有话想说,一句话,几句话,只要是你的真心话,只要是你心里流淌出来的话,请你写下来。生:吴运铎,你真是太坚强了,你这种坚强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生:吴运铎,你受人欺侮,但你没有放弃,因为你知道,你挑的不只是几筐煤,挑起的还有全家人的重担。生:吴运铎,你是一个坚强的人,一个不服输的人。师:吴运铎的童年是在劳动的锻炼中成长起来的,他的一生更是艰难而顽强的。人民日报曾发表了一篇题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介绍中国的保尔的报道,从此“中国的保尔吴运铎”这个名字就传遍神州大地。他曾说:顽强战斗,以创造性的劳动克服一切困难。即使自已变成了一撮泥土,只要它是铺在通往真理的大道上,让自已的同志大踏步地冲过去,也是最大的幸福。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名字:中国的保尔吴运铎【赏析】创新是状态的极致。 创新状态中,学生将自信、自能、自主,最佳地发挥出来。这种创新,缘于期待与体验,表现在课堂上是一种独特的感受、想象,独特的思路、方法,抑或是独特的表述形式。上述教学中,安排学生的说与写:作者劳累了一天,挑回来的是什么?面对吴运铎你想说些什么?这是一种真情的演绎,灵性的萌动;是一种对自我的洗礼和超越;更是一种极致状态对生命的燃烧和升华。状态是一种情绪、一种氛围,是人在活动中作为主体时才有的精神状态,是主体素质的一种综合效应,是人的知、情、意的合力的结果;状态又是一种教育生成,其间产生的诸如好奇、惊异、发现、创新,以及因此激发而产生的各种经验、意识、观点、问题、思维,以至错误,无论是以言语方式还是以行为、情绪的方式表达,都是教学中须眷注和利用的资源;状态更是教学策略的基本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点燃”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进入以主动建构为特征的有效学习。在新课程中,评价教学成败的标准不再单纯是知识目标,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的创新不再是目的,激发学生的状态成了教师永恒的追求。 4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