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9页
第2页 / 共69页
第3页 / 共69页
第4页 / 共69页
第5页 / 共69页
第6页 / 共69页
第7页 / 共69页
第8页 / 共69页
第9页 / 共69页
第1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专题二十二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点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 1.(2015江苏单科,24B,10分,0.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 法”,“不可任情以轻重”。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 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 “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 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 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 不用,诚可畏也。”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五年高考,请回答: (1)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3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君道”产生的客观因素。(3分) (3)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4分),答案 (1)内涵:严肃法令,遵守法律;减少独断,广任贤良;兼听纳谏,激励直言。 (2)因素:隋朝无道而亡(农民战争的威力);传统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大乱初定,经济凋敝。 (3)评价:唐太宗的“君道”是古代开明政治的典范,促成了封建治世的出现,成为古代统治者 的“明君”理想。 但唐太宗的“君道”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其实施有赖于帝王的个人品质,唐太宗晚年 背离了自己的这一“君道”。,解析 (1)依据材料,分层次概括“君道”内涵。(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思 想、经济方面说明客观因素。(3)以帝王政治为视角,辩证评价,既要肯定唐太宗“君道”的积 极作用,也要指出其局限性。,误区警示 第(1)问失分的主要原因是概括能力欠缺和未能从设问主题着眼。第(2)问要求结 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客观原因。材料的第三段表明唐太宗认识到人民只会支持有道之君, 这是唐太宗“开明”的重要原因。推论开来,这一对“开明”君主产生影响的儒家思想,正好 构成了唐太宗“君道”的客观原因。第(3)问失分首先是对题意的理解存在偏差。“综合评 价”意味着将各要素视为一个整体进行评价,多数考生的回答都是逐项评价。其次,失分还表 现在不懂“帝王政治”的视角,没有意会帝王政治的“家天下”和有道或无道的“人治”的 特征。,教师专用题组 2.(2010江苏单科,25B,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来,沿边 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 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清施琅靖海纪事 材料二 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况台湾地方,乃 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若归天 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编 材料三 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荒 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4分)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6分),答案 (1)政治:维护国家统一;威慑海外诸国。 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军事:保证沿海诸省安全。 (2)措施:设置地方行政机构;驻军;免除税役。 作用:人口、耕地增加;贸易繁荣;社会安定。,解析 (1)从材料一中施琅对台湾经济、军事地位的认识入手,结合材料二中台湾的战略地位 进行总结。如收复台湾可以巩固统一,保证沿海各省安全,可以增加清朝收入等。 (2)可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免除征税差役,分兵驻守,再结合清政府对台湾的管辖总结 “治理措施”。联系收复台湾后台湾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商贸繁荣等归纳“作用”。,3.(2015福建文综,41C,16分)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他采纳御史大夫李 乾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贞观末年,“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委御史台 有“鞫(j:审问)案禁系”之权。 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材料二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 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 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 怨滞。 摘自吴兢贞观政要卷二求谏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以御史治吏的主要特点。(6分) (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太宗是如何做到君明 臣廉的。(10分),答案 (1)特点:增加人数;增设下属部门;扩大职权(赋予拘禁权力)。 (2)原因: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 分析:通过自省、纳谏防止或纠正决策失误;以御史制度约束官吏;正人与正己相结合。,解析 (1)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归纳作答,如增加御史人数、扩大御史台的权力等。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归纳概括。第二小 问,要综合两则材料,从自省、纳谏、用御史制度约束官吏等角度阐述。,4.(2014课标,48,15分,0.61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苏轼称:“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 诤)者。”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包拯任监察 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 嫉恶如仇。“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 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 材料二 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 公题材的杂剧。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包拯遂成为一个家 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后世人称“包青天”。 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9分),答案 (1)皇帝较为开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士大夫积极议政;包拯优秀的个人品质。 (2)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忠君”“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广泛影响;历代在原型基础上 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化塑造。,解析 (1)从材料中“皇帝鼓励官员议政”“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包拯 “刚正不阿”等信息入手分析回答。(2)“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反映了人们对清官的期 待;后世文学创作、艺术加工使“包青天”的形象更加鲜明。据此可回答“广为传颂的原 因”。,5.(2013课标,48,9分,0.53)(节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二 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 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一一详辩之荆公不仅为 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 摘自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9分),答案 (2)目的:弘扬历史上的改革精神;推进改革,挽救民族危亡。(4分) 方法:重视历史记录者的态度;考订历史材料的真伪。(5分),解析 (2)“目的”要结合梁启超的主要活动来分析;“方法”注意结合文史常识和材料内容 进行归纳。,考点二 东西方的先哲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7课标,47,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颜回 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孔子总 是不吝赞赏。颜回尊敬老师,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他践行孔子 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 颜回英年早逝。孔子非常悲痛:“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汉代以后, 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魏书云:“建国纬民,立教为本;尊师崇道,兹典自昔 释奠孔颜,乃其时也。”颜回自唐代起配享孔庙,与孔子并称“孔颜”,元代被封为“复 圣”,对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6分),答案 (1)道德品行高尚;天资聪颖,领悟力强;深谙孔子学说,尊师重道;用儒学思想塑造自己的 精神;践行儒家学说不遗余力。 (2)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肯定;儒学成为统治思想;统治者的推崇;弘扬儒家道德的现实需要。,解析 本题考查颜回。(1)从颜回的个人品德、学习能力、对儒学的学习和践行等方面概 括。(2)从孔子对颜回的态度、儒学地位、统治者的态度、现实需要等方面分析归纳。,教师专用题组 2.(2012江苏单科,24B,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礼社会”和“理想国”;关于理想社会的 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 人惊讶。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 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 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 材料二 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 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请回答: (1)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 中各等级的品德。(7分) (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3分),答案 (1)共同性:社会的和谐;个体的美德。礼的作用:明晰等级;仁的作用:缓和矛盾。 品德:智慧;勇敢;自制(节制)。 (2)原因:社会关系冲突。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雅典民主政治弊病显现。,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字眼,一个是“和谐”,另一个是“美德”,这两 个词汇体现了孔子和柏拉图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第二小问分别 从维护等级秩序和缓和社会矛盾两个角度评述“礼”和“仁”的不同作用;第三小问回顾教 材知识解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主要从孔子和柏拉图所处环境的相似性方面进行分析;第 二小问分别结合中国春秋时期的社会特征和古代雅典的社会特征进行说明。,3.(2017课标,47,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 “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作出准确的 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 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