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吊脚楼上的村庄萤火虫,夜夜来。茶不吃,酒不尝。借你牛,耕大丘。借你马,下扬州。扬州街上一支花,摇摇摆摆落谢家。谢家儿,会写字。谢家女,会绣花。大姐绣的灵芝锁,二姐绣的牡丹花。只有三姐不会绣,放到界上纺棉花。一天纺得三两斤,送给哥哥织手巾。哥哥哥哥心不平,要柴烧,山又高。要水吃,水又深,竹筒提水到如今。-来自故乡的童谣在一个朗日里带你去一个美丽的土家山寨走一趟吧。这是一个很普通的村庄,两面高山屏风样耸立,不知名的一些小花骨朵儿正追随着秋日热烈地开放。这就宛如一个美丽的少妇在脑后小髻上别了一枚艳丽的头针,令小村凭添了几份婉约和妩。一条小河悠悠东去,汇入沅水。五平方公里不到的山坳里,绵延起伏着十几个小小的山岗,几百家吊脚楼错落有致地散布在这些凹凹里,这就是被誉为全国五十强文化乡镇的王家坪镇的土家寨子-码头溪。此时这座山村就罩在一片雾里,朦朦胧胧的不太看得清楚,正如人们初从倦眼中醒了来,睁开了眼去看四周的东西,却被蒙上了一层轻巧细密的浣纱,只能隐约看见它们的轮廓。极细致的雨丝,随风飘拂着,那么样柔美情调,非身临其境不能说出。一栋栋吊脚楼若隐若现,有的依山顺势,层叠而上;有的绕弯淄脊,错落有致;有的背山占崖,居高临下;有的沿沟环谷,逶迤蜿蜒;有的雄居山巅,气势壮观。每座吊脚楼都是飞檐翘角,仿佛一只只欲展翅高飞的鸟,匍匐于山岭之中。它们和一条条清流,一棵棵古柳,一个个背着背篓的洗衣女子,一座座风雨桥,交织成一寨子的风景,一寨子的诗情。如果你曾听见过一支萧在月下独吹,你曾听过木楼里透漏出笛子声,或你曾在阁楼上听松风在星光下拂过,那么你可想见寨子在我们心中的奇妙感觉了。建筑文化据史书记载,由于大山阻隔,交通闭塞,尤其是宋元以前的民族隔离政策,巴人文化习俗在这里得到传承和演进,形成自身的语言、信仰和文化;渐渐迁入的少数汉人逐渐与巴人融合,称为毕兹卡或贝京卡。改土归流以后,迁入的汉人较多,他们称土人为土家;至唐宋时代,土家族体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局面,成为一个稳定的独立族体。新中国成立后,被正式称为土家族。究其渊源,这座土家山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巴楚文化的交融,使得土家人在建筑技术上承袭了南方的干阑式建筑,又吸收了中原地区的井院式建筑,构成了井院式吊脚楼的独特体系。由于其历史进程中曾经饱经患难、备受欺压,几度被迫迁徒的经历,加上山多岭陡、木多土少、潮湿多雨、夏热冬冷等自然环境因素,因此住的多是依山而建的吊脚楼,爱群居,一村村,一寨寨,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他们身穿梭梭衣,烤着疙瘩火,吃着洋芋果,白酒合着腊肉喝,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俗话说山歌好唱难起头,木匠难起转角楼,岩匠难打岩狮子,铁匠难打铁绣球。吊脚楼不同于侗楼、苗楼,傣楼,工艺更复杂,奇特。单就吊脚楼来说,有单檐吊、双吊檐、半截吊、半边吊、曲尺吊、钥匙头吊、一字排吊、双手推车两翼吊以及重檐叠压吊等。整个构架,均以榫穿卯相连,无钉无栓,并且从构思、设计到每一道工序的完成,不用一片图纸,轻重协调,形态庄重,富有弹性和节奏感。这就不得不说到倍受敬重的墨头了。吊脚楼建筑在空间和结构的转换上,很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人合一理念。排扇树立后,最后一道工序是上梁。寨子所有人都要到场,看墨头在早上天快亮的时候祭梁,开梁口,上梁,赞梁。只见墨头在中柱上连击三下,嘴里默念:一打封天无忌,二打地无忌,三打天地阴阳百无忌。天煞地煞年煞月煞日煞时煞。接着墨头声音忽然一转,高声颂道:斧子一响,黄金万两,斧子二响荣华富贵,斧子三响各位弟子排整齐,起!起!起!在墨头洪亮绵长的号子一般的引领下,后生们齐声吆喝:起-嗨-二三十人拉绳的拉绳,撬地梁脚的撬地梁脚,打柱的打柱,霎时一栋5柱7棋的屋就立了起来。墨头接着手提公鸡,举起斧头和凿子,眨眼间将主梁两端镶嵌在中柱上。鞭炮响起,主人封红包,亲眷中长辈上梁盖红布。木匠开始造茶盘、造酒、造梁、造布、讲古人、下梁。最高潮是造粑粑。由墨头站在梁上将主人家做好的成千上百的粑粑摔下来,地上的老人小孩接抢,谁抢得多谁最受屋神保佑,可以想象那热闹非凡的场面了。吊脚楼立好后,全寨人坐下来围着喝咂酒。一根竹竿放在屋前塔子里的酒缸里,每个人都轮流抢着吸,正所谓竹枝词记载的:蛮酒酿成扑鼻香,竹竿一吸胜壶觞。过桥腊肉莲花碗,夫妇开坛劝客尝。包谷酒、高梁酒、粟谷酒、红薯酒、米酒、野葛酒,每种酒都老辣刚烈,结果是一寨子人都醉倒了,一寨子的人心贴得更近了。毫无疑问,这些墨头就是寨子的精神,寨子的灵魂,他们也因此成为土家吊脚楼的活化石。和吊脚楼相媲美的是风雨桥,也是长廊式桥梁建筑木结构,横跨溪河两岸。它不仅为寨子里的人往来提供交通便利,同时也是寨子上人说古道今、休息娱乐的理想去处。三墩四孔木构风雨桥,长40至90米不等,宽4-6米不等,桥面起凉亭10-18间不等,单檐悬山顶,檐柱间设十字斜撑,正中建四角攒尖顶亭阁,十分漂亮。吊脚楼,风雨桥,就像一幅幅风格相宜的水墨画,氤氲在村庄的岁月里,诗意得近于乡愁。山歌文化寨子里的人无人不歌、无事必歌、无处不歌,以歌传情、以歌咏志、以歌抒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苦者歌其心、爱者歌其情,打猎有猎歌、采菜有茶歌、出嫁有哭歌、祭祀有跳神歌、死人有丧葬歌,起屋唱上梁歌、下河唱打渔歌,喜事唱斟酒歌。说古传说歌,道今时政歌,记事叙事歌,跳舞摆手歌,抬轿过山都唱报靠歌。如果你是农忙时刻,还会在田间地头听到那首薅草锣鼓歌:今天薅草又唱锣鼓歌,唱首土家语汉语夹杂歌。土家人叫毕兹卡,土家语叫毕兹萨,公鸡名叫日阿巴,乞丐名叫可哈,背篓叫窝撒,脑壳叫可巴,屁股叫色拉,两只眼睛叫络布,两只脚叫吉巴。永定县志记载说:插秧耘草间,有鸣金击鼓歌唱相娱乐者,亦古田歌遗意。最热闹的数哭嫁,土家女哭嫁俗流传久远。清代土家诗人彭潭秋记载说:十姊妹歌,恋亲恩,伤别离,歌为曼声,甚哀,泪随声下,是竹枝遗意也。在接到男方通报结婚的日子前十大半月,女人就不再出门做活。先是在吊脚楼闺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亲邻九女依次围坐,哭起嫁歌来,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为安席,左女为收席。新娘起声,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哭有规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骂媒人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思,教女为人处世等。哭梳头,哭戴花,哭穿露水衣,哭离娘席,哭拜客,哭十杯酒,哭上轿,用哭声来庆贺欢乐的出嫁,哭三五天,有长达十天半月的。在这个寨子里,哭嫁是一项传统不能更改的仪式,没有哪个女人不是哭了三天三夜嫁过来的,也没曾见过哪个女人不是哭了三天三夜嫁到外面去的。用歌来祭祀死去的亲人,是寨子里的另一个风俗。它看似不可思议,却充分反映了土家族骨子里勇于担当的禀性。每逢寨上哪家有白喜事,那歌哥歌妹、歌郎歌娘、歌师歌徒从四面八来赶赴歌场,摆歌台、打歌擂,盘歌对歌一决高下。丧家每夜聚众而讴,鼓歌经唱,彻夜不休,谓之闹丧。一家举丧,人们就从四面八方赶来帮忙,打锣鼓、吹唢呐,放鞭炮,为死者打几夜撒尔嗬。在死者面前高歌狂舞,是土家人祭奠亡灵、安慰生者的一种特殊方式,也是土家人对灵魂入土为安的一种乐观、浪漫的理解。以跳丧、歌丧哀悼死者,慰藉生者,用审美的态度去看待死亡,成为这个寨子一种特殊的美学。节日文化颠沛流离的经历,使得寨子人养成了念祖、怀旧、齐心、尚武的强烈民族精神。因此寨子里每年要过三次年:腊月二十九过赶年;农历六月二十五过六月年;十月初一过十月年。一寨子的人一起喝酒,唱歌,跳舞,庆贺新年的同时,还注重沟通交流,传达情感。寨子里时兴三棒鼓拜年。三人一拨的艺人,其中两人按曲调唱着鼓词,另一人往空中抛掷着三五把明晃晃的尖刀助兴。抛刀有各种套路:仙女散花、美女梳头、猴子捞月、双龙出洞、跑马射箭、纺棉花、懒婆娘裹脚。但见舞刀人在空中变换各种花样,看得人眼花缭乱。更有两人一拨的,舞刀人一边舞刀,还要一边敲鼓,一边唱词,一个段子下来绝无半点差错。于是,围观人群中发出阵阵喝彩。有人给钱,有人包场,有人管饭-有茶,有酒,有肉,有烟,当上等客侍候。过年最隆重的还是唱阳戏。光绪年间,寨子里一家叫马头溪的戏班子声名远播,一行三十多人走遍湘、鄂、川、黔的山山水水,所到之处,百姓无不欢喜雀跃,奔走相告,每家每户竞相宰猪杀羊,酒食相待。有的富裕人家还一连数日开流水席,包台唱戏,一唱就是几个月。但到了正月新年,这戏班是一定要回到寨子里的。据说这戏班里有几个特别招人魂魄的女角儿,而那生角儿,也都相貌堂堂,戏台上一开口字正腔圆,且吊葫芦高音唱得十分的婉转动听,摄人心魄。如今他们的后代已进了城组成演出公司为游客表演。这些人平日里在台上一招一式蛮相公小姐气,待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或六月初六晒皮节,他们立刻摇身一变,成了龙腾虎跃耍狮子灯、龙灯的好手,眼疾手快,让人拍案叫绝。因此,每到正月里,跟在马头溪的龙灯和花灯后面追赶的队伍是最庞大的。近年来张家界还将寨子的草龙灯搬上了正席,演变成了水龙灯,在旅游旺季表演,成了地道的傣族式土家泼水节,让游客大开眼界。就在这一个一个看似娱乐的过程中,朴素的伦理道德和是非标准根植在人们的心中。圩场以歌而热闹,生意因歌而兴隆,婚姻因歌而私订,政策因歌而得以推广,民风因歌而变得更加纯朴。寨子里上倒真是些相亲相爱的人家了。母亲艺术寨子里的女人又嫩又润,尤其是特别能干。比如能将山中各种野菜制成干菜、腌菜,叫粒粒酸、条条酸,唇齿留香;会做竹叶粑、桐叶粑、打糍粑,锅巴粥、猪血粥、茶叶粥、苦菜粥;还会一手做出腌酸鱼,腊肉、血豆腐、熏衣饭、泥鳅钻豆腐等几十个土家菜。但她们最擅长的是绣西兰卡普,又称打花铺盖,专家称它是足可与湘绣齐名的母亲艺术。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卡普是花,西兰卡普即花铺盖。土花铺盖有着实用的、礼俗的和审美的三方面的意义,不仅以经久耐用著称,而且是土家族婚俗中的主要嫁妆,是女家经济地位的标志和女儿有无教养的依据。因此,土家妹子出嫁时都有自己亲手编织的土花被面,新娘父母以精美的土花铺盖陪嫁为荣,娶媳之家也以此来推测新娘针线活的巧拙贤愚。西兰卡普以深色的锦线为经线,各种色彩的粗丝、棉、毛绒线为纬线,进行手工挑织。它色彩艳丽,图案新颖,多达几百种。自然景物、禽兽、家什器具、鲜花百草;或几何图案,单八勾、双八勾等;或文字图案,如喜、福、寿等。古朴典雅,层次分明,色彩和谐,惟妙惟肖。有诗云:白布帕子四只角,四只角上绣雁鹅;帕子烂了雁鹅在,不看人材看手脚。因此一年四季,无论是在小河边,田埂上,小路上,大树下,草垛旁,吊脚楼上,都能看到三三两两的女子在穿针引线,精挑细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寨子的女人都成为了精湛的母亲艺术家。现在很多游人慕名前来参观,西兰卡普也成为了张家界一张民俗文化名片。所以我们寨子里走出来的人良种谷子一样,男人能广结善缘,能两肋插刀,能先人后己,能疾恶如仇。于是出将军,出大帅,出凭一个符咒就上刀山下火海的梯玛老司,出出神入化鬼谷神功的墨头;女人能孝敬长辈,能宽以待人,能守身如玉,能相夫教子,于是出美女,出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上乘女人,出死后立牌坊的贞妇。少有吵嘴打架、偷摸扒窃,更别说杀人越货了。于是寨子里的姑娘老小就被缠着嫁人,寨子里的男子一成人就被人缠着要娶亲。寨子里的人间烟火变得更加兴盛。我知道在骨子里,寨子是我梦魂牵绕的地方,是感情最圣洁的天堂。在那儿,天空以明朗的碧蓝,大地以苍茫的黄土,人们以纯朴的忠厚,从小哺育着我。在那儿我懂得风的讯息,草木的姿态,鸟儿的语言,我懂得大自然的一切细微的情态。我爱一切旧的东西-老朋友、旧时代、旧习惯、古书、陈酿,而且我相信,你一定也承认我一向是很喜欢一位老妻。对于寨子,我就怀有这样一种虔诚的恒久的怀念。它像一坛老酒,一壶清茶,一支古典的曲子,让我无数次隔着岁月仰望,那么陌生而又亲切,让我早没有那近于诗意的乡愁,而只有一种很动心、很动心的甜美追忆。萤火虫,夜夜来。茶不吃,酒不尝。借你牛,耕大丘。借你马,下扬州。扬州街上一支花,摇摇摆摆落谢家。谢家儿,会写字。谢家女,会绣花。大姐绣的灵芝锁,二姐绣的牡丹花。只有三姐不会绣,放到界上纺棉花。一天纺得三两斤,送给哥哥织手巾。哥哥哥哥心不平,要柴烧,山又高。要水吃,水又深,竹筒提水到如今。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